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x半夏浓朴汤方x(〔原注〕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 
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脔字。)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赵作二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 
二两○千金云一方无干苏叶生姜)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圣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加枳壳诃黎勒皮。 
王氏易简。四七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 
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或因痰饮中节。呕吐恶心。并宜服之。(即本方。) 
又云。妇人情性执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 
绝。产妇尤多。此证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妇人恶阻。尤宜服 
之。间以红丸子尤效。一名浓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 
瑞竹堂经验方。四七汤。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者。阴户疼痛。 
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调服。 
仁斋直指。桂枝四七汤。治风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合桂枝汤。加枳壳人参。 
又四七汤。治惊忧气遏上喘。(即本方。) 
又加减七气汤。治气郁呕吐。 
于本方。合千金七气汤。(桂枝。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去紫苏。 
又加味四七汤。治心气郁滞。豁痰散惊。 
于本方。加茯神远志甘草石菖大枣。 
三因七气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 
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 
于本方。加桂枝芍药陈皮人参大枣。 
孙氏三吴医案云。张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运。耳常啾啾 
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小腹时疼。小水淋沥而疼。脉两寸皆短。两 
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症也。以半夏四钱。浓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三 
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鉴〕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 
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 
欠伸。喝欠也。喝欠烦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 
案沈尤以脏为子宫。甚误。 
x甘草小麦大枣汤方x(三因。名小麦汤。袖珍。名甘草汤。)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案温分徐沈尤作分温。是。) 
〔程〕内经曰。悲则心系急。甘草大枣者。甘以缓诸急 
也。小麦者。谷之苦者也。灵枢经曰。心病者。宜食麦。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问。以小麦为心之谷。千金云。小麦养心气。本方 
所主。正在于此。而金鉴云。方义未详。必是伪错。此说大误。验之于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许氏本事方云。乡里有一妇人。数欠。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应。予忽 
忆有一证云。妇人脏躁云云。急令治药。尽剂而愈。古人识病制方。种种妙绝如此。试而后知。 
陈氏妇人良方云。乡先生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 
与巫兼治。皆无益。仆年十四。正在斋中习业。见说此证。而程省元皇皇无计。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说。 
记忆先人曾说此一证。名曰脏躁悲伤。非大枣汤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对证。笑而治药。一投而愈矣。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妇人下。千金。有霍乱呕逆二字。泻心汤上。千金有甘草二字。) 
〔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 
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为方不一。亦当合伤寒论中痞证诸条。参观之。而求其治法。 
x小青龙汤方x(见肺痈中。) 
x泻心汤方x(见惊悸中○案惊悸所载即三黄泻心汤。此恐不然。据千金。当是甘草泻心汤。)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 
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 
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未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 
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 
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 
辩记。勿谓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误。程尤作来多。程云。谓崩带之属。金鉴亦作来多。云 
来字。当是未字。本条皆经水断绝之病。若系来多。则与上文不合。是传写之讹。案撰金 
鉴者。何不考之正脉等本。可疑。沈魏并仍原文。令阴。赵本作冷阴。非。) 
〔鉴〕此条为妇人诸病纲领。其病之所以异于男子者。以其有月经也。其月经致病之根源。则多因虚损 
积冷结气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经水断绝。至有历年。寒积胞门。以致血凝气结。而不行者。先哲云。 
女子以经调为无病。若经不调。则变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经之变病。其变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 
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之异也。如寒外伤经络。其人上焦素寒。则凝坚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 
伤肺。则气滞阻饮。故呕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热。寒同其化。久则成热。热伤其肺。故成肺痈。而形体 
损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则在中盘结。故绕脐疝痛也。或两胁疼痛。是中焦之部。连及肝脏故也。或其人 
中焦素热。则不病寒疝。而病结热于中矣。中热故不能为寒疝。而绕脐之痛仍在关元也。其人脉数当生疮。 
若无疮则热必灼阴。皮肤失润。故肌粗若鱼鳞也。然此呕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鱼鳞等病。亦 
时着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谓经候不匀。而血不 
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阴中掣痛少腹恶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气街急痛。腰膝疼烦。皆胞 
中冲任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极奄忽眩冒。状如厥癫。亦痛甚之常状也。若其人或有忧惨悲伤多嗔之遇。 
而见此眩冒厥癫之证。实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冲任血病。皆能病带。故谚曰十女九带也。然带下病久。津 
液必伤。形必羸瘦。诊其脉虚。审其多寒。岂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变万端矣。虽千变万端。然审 
脉阴阳虚实紧弦。与病参究。行其针药。治危得安也。其有病虽同。而脉不同者。则当详加审辨。故曰子当辨 
记。勿谓不然也。 
〔尤〕甚则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嗔。状如鬼 
神者。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不乐也。而总之曰此皆带下。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 
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也。 
案史记扁鹊传云。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知古所称带下。乃腰带以下。经血诸疾之谓也。金鉴 
云。此皆带下一句。当在非有鬼神之下。文义相属。是传写之讹。此说非也。本条隔句押韵。如根据金鉴而 
改之。则失上下押韵之法。不可从也。巢源云。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 
是也。又云。张仲景所说三十六疾。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挟带下。起于阴内。条目混漫。与诸 
方不同。据巢氏此言。则本条所谓三十六疾。今无所考欤。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 
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