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曲黎敏黄帝内经 讲义集-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时,仍建议学生积极到临床中去体验中医,并积极学习现代医学。这都很重要,但关键是始终要用中医的思维来驾驭。
  记者:您自己多年从事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对于目前的中医文化的研究现状,您有什么感想和希望?
  曲黎敏:中医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是很重要的,希望更多的人介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记得一位美国总统在观赏西安古城后说:“中国要在几十年中建成美国那样的城市,是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建成西安和北京故宫那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要花上几千年”。
  返观中国历史,我们常常可以感到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沟通所带给我们理智和精神深处的益处。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每每都是在根植于内部的文化遭到周围民族的扰乱后,吸收外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繁荣。如果在感情上能够容纳这种文化上的联姻,就往往会成为一种新文化的开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是中国与世界的一次重要的机会,它将带给中国与世界以不同凡响的未来。但我们必须牢记,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现代化不必在价值取向上以西方文化为归依,民族文化才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
  人物链接
  曲黎敏女,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著有《易道气功养生》、《中医与传统文化》(待版),论文有《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中医抗击瘟疫史》、《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中医学——人的学说》等30余篇。(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8。1。2  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评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
  作者:张其成
  近两年来,围绕着对中医药传统重新认识的问题,陆陆续续出了一些书,其中,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是很有特色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洋溢着热诚与感悟的佳作,而且有些难度。显然,这个题目太大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医使作者无法展现她一贯的信马由缰和幽默诙谐,10多年的教书生涯使她变得严谨而理性,更何况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要为她所开的选修课写本教材,于是,她认认真真地写了这本书,与业医者们不同的是,她有她独特的视角和表述方式,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她并没有局限在一种历史流程的比较文学式的解读,而是颇具匠心地选择了她自己的方式和语言。
  整部书很机巧地抓住了中国医学历史的两头——一个是它发生与成熟的开端(汉代及其之前的医学);一个是当中医遭遇西医时的困惑与痛苦(清末至当下)。
  前者涉及了所有医学观念发生学的意义,比如关于阴阳、五行、气等观念的发生与原始占卜的关系的探讨;关于五行与五脏配属流变的阐述;关于三阴三阳等问题的论述等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民俗学、人类学功底。在作者看来,汉代太重要了,她花了很多的笔墨来阐述黄帝、秦皇、汉武帝对中国历史、中国医学的重要意义——天下一统与中医一统是同时完成的,《黄帝内经》正是文化一统在医学上的体现。
  关于中西医的碰撞,作者把它放在中西方文化沟通与碰撞的大背景中,对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指出:“传统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是异常沉重的。我们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可谓太多太多,而西方的现代语境又与我们的传统截然不同。但整体地看,中国的价值系统是禁得起现代化乃至后现代的挑战而不致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中医亦如是……无论东方和西方,只要我们拥有谦逊的以及真正的自我,我们都可以承担起创造性的人生。”
  在一次会议上我曾说:“中医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对世界文明阐述“道”的真正内涵始终是个问题,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作者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她坚持认为,思想、哲学等的差异并无法阻隔对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人类情感和肉身的共通性最终也会导致人类关于医学观念的某些共识。
  在《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的最后一章“另眼看中国”中,曲黎敏以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以她对西方文化的深谙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她的女性态度,她强调理解和双赢,她渴望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沟通可以带给我们理智和精神深处的益处。
  确实,在这本书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意识,她的知识结构和她的文化底蕴使她可以完成这样一件勉为其难的工作。比如,她从神话的角度谈原始生命观、从古天文的角度谈阴阳五行的渊源、从汉字的象征体系看中医的象思维、以及从儒释道的发展变化反省医学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使得这本书格外引人注目。除了它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文笔的流畅与优美也是这本书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认识作者快20年了,看到她由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文学青年而渐渐地痴迷中医,终日读于斯,思考于斯,行动于斯,并且感染了许多人和她一起来热爱中医,不得不感慨传统中医的魅力之大,也为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有这样坚定的捍卫者和宣传者而感到欣慰!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命运,她总是说:“别担心,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灭绝的,只要有《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在,就总会有人能读懂它……”我赞赏她这种沉静的力量,以及她这种心灵的阅读和书写。
  
8。2  曲黎敏学术文章
8。2。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文化咨询中心研究员)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
  1、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1'《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2、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