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曲黎敏黄帝内经 讲义集-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3、人天同象
  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如果对〃象数〃无知,则意味着对华夏文明的无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诠释中医学。'3'
  所谓〃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举例言,〃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阴阳四时,〃其华在面〃(同上),为所见气象;〃其充在血脉〃(同上)为所见形象。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努力,旨在指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4'由此可以看出,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总之,《内经》中关于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4、人天同数
  象与数的关系正如《左传》言:〃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内经》认为生命运动与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博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领会《内经》文字的真正出发点。'5'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已充分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可贵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林中鹏主编,中华气功学经典理论基础,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64。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583。
  '3'傅景华,中医沉思录?中医过程论导论,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00。
  '4'张其成,易学与中医,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115。
  '5'曲黎敏,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增刊):9-10。
  '6'卡普拉;物理学之道;北京出版社;1999;32…33。
  
8。2。2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
  1、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