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像史记-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湾,这里荆棘满地,野兽出没。359旅在南泥湾开垦出荒地10万亩,产粮1200万石,实现了粮食、被衣、经费、肉菜的全部自给,成为了这场劳动竞赛中的模范。一支歌曲《南泥湾》此时在陕北传唱着,唱出了南泥湾的喜人变化。  毛泽东自己也在窑洞旁边开垦了一片土地,到1942年,这片土地上已经结满了西红柿和辣椒。大生产中,朱德总司令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大家用延安盛产的羊毛来纺线。两百多年前就开始被使用的纺织工具在延安流行起来,几乎每个人都会用,周恩来还被评为过纺线能手。  1942年底,抗日根据地共开垦荒地600万亩,在陕甘宁边区,人们已经可以自给全年的蔬菜和两个月的粮食了。大生产运动给延安带来了这样一个新集市,延安新市场是延安最繁华的街道,也使解放区在1943年就做到了粮食全部自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生活,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巩固了解放区政权。这与重庆的物价飞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3)(图)

  《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边区运动会》等影像素材今天看来已相当破旧,但李鼎铭的瘦小精明、七大毛泽东的讲话、边区运动会的活泼仍可见一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场面,一个是用三根木头架起来的单杠,一个是简陋的篮球场,再有就是在河里举办的跳水运动。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单纯的文化,从后来众多的回忆录来看,延安虽然也充满矛盾、冲突和阶层差别,甚至也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但这里毕竟是一种积极的、艰苦的、向上的文化氛围。那简陋和纯真是中共童年的情态,它蕴育的新生力量是日后走向胜利的保证。  延安十年的闲暇时间里,1937~1942年前后六年的周末和节假日晚会上,革命队伍里时兴交际舞。陕北黄土地上,宝塔山上,延水河边,穿军装,着草鞋,明亮的汽油灯映照着一对对闻乐起舞的翩跹身影,这是严肃紧张的工作、学习、生产、战斗生活之余,别一番生动活泼的革命生活画面。 延安交际舞最初是由外宾传授,从上层领导开始,并作为向封建势力的挑战,而逐渐时兴起来的。  1943年元旦,鲁艺教师王大化、一年级学生李波的《拥军花鼓》在延安的打麦场上演出并受到欢迎,秧歌运动热火朝天,群众非常喜欢这种新秧歌,称为“斗争秧歌“。他们还在枣园表演,毛泽东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坐在长板凳上观看了表演。春节,王大化和李波在上万人的广场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获得很大成功。现在可以通过当时的纪录片领略当时的场面和气氛。


《影像史记》 瞬息风华红都往事:延安的非常岁月(4)(图)

  1943年元旦,鲁艺组织宣传队学习改编并试演陕北秧歌剧获得好评,中宣部及时推广其经验。春节期间不仅鲁艺秧歌轮流到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演出,而且其他单位也都相继组织成立秧歌队,开展演出活动。这样,延安城里军与民、上级与下级、演员与观众,不分老幼与男女,全部都可以随着悠扬的鼓点和高亢的唢呐声,扭到秧歌舞的阵里来,成为感受集体情绪、体验革命力量的民间狂欢。  一位诗人这样定义延安:说她是“思想的摇篮”、“革命的圣地”、“解放区的京城”、“民主中国的首都”。十年延安,百年中国,在中国革命史上,这座贫瘠的小城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过分。延安10年,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10年,是力主抗战赢得广泛民心的10年,是共产党完善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10年,是毛泽东逐步确立自己领袖地位和思想地位的10年。  在这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鲜明而积极的抗战主张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毛泽东思想得以成熟发展;在这里,一个新中国的雏形开始在共产党人心中孕育。毛泽东说:有人说陕北不好,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从南湖的游船到江西瑞金,从万里长征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而延安10年,正是一个政党缔造新中国的黄金岁月。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1)(图)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像,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  天下为公  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悲剧人物数不胜数,许多人仿佛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甚至短暂的光辉都没能被注意到。孙中山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的光辉却照耀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他目光敏锐,但拙于行动;他意志卓绝,却心地善良;他思路宏大,却难以实践;从性格上看,他书生气太足,缺乏一个乱世领袖必须具备的霸气和手腕。  我们得感谢中国电影的先驱者黎民伟先生,他用手中的摄影机保留了许多孙中山的活动影像。孙中山挥动手臂的激情演讲;孙中山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一起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的场景;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北上在轮船上等历史镜头,其摄制者都是黎民伟。作为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先驱者,1922年黎民伟集资创办了民新影画制片公司,凭着敏锐的职业直觉,他认识到记录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历史意义,并以此服务于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广东发动第二次北伐时,黎民伟也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组成了摄制组,自己任摄影师和导演,随孙中山北上,随军拍摄北伐军浴血奋战的新闻纪录片,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伐场面,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艰苦卓绝的战场,他甚至让北伐军的将领逐一亮相,许多人的一颦一笑,成为历史上的唯一镜头。  为了让黎民伟随军能拍好电影,孙中山于民国十二年五月五日(即1923年)签发大元帅令:“兹有民新影画制片公司来前线摄映,仰各军一体知照,此令。”指示摄制组所到之处各方都要给以方便,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对电影唯一指示,是一份珍贵的手书。在孙大元帅鼓励下,黎民伟等扛着笨重摄影机,不顾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摄制了大量珍贵镜头。从1923年到1925年短短三年间,陆续摄制了《孙大元帅誓师北伐》、《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十几部纪录影片,纪录了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及其他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和风采,纪录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和场面,成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影像史记》 远去的背影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孙中山(2)(图)

  孙中山为褒奖黎民伟的贡献,亲笔题字“天下为公”。孙中山逝世后,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刻在南京中山陵的正门上,成为孙中山明志天下的象征。  在许多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孙中山经常身穿白色翻领学生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中山装,精神饱满,态度安详,夫人宋庆龄总是不离左右,有时候,后面随行人员,有拖刀的军官,也有穿西装和长袍的文官,一批一批地在后随从。我总是对画面上的孙中山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坚毅充满好奇。  从许多人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习惯早起,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这样注意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这从孙中山所有的画面上都能感受得到。  要知道,孙中山当时的所面临的境遇,是如此的险恶,几乎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他竭力争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但遭到冷遇。美国公使仍然认为孙中山并不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能否控制局势是大可怀疑的”,而吹嘘袁世凯是“当今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孙中山还通过美国特派记者麦考密克(Frederick Mc Cormick)和美驻华使馆参赞丁家立(Charles D。Tenney)呼吁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