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牧场主-第4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宣未来熟悉的街道,现在都不一样,包括这座机场。

    落地时候一阵抖动,巨大风声响起。

    减速后,在塔台指示下来到候机坪,一帮人正往外走来,安东尼他们也在其中。

    不知道是谁的安排,韩宣下飞机时候,竟然有一帮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来送花圈!

    心里默念一万只羊驼,收下了花圈,戴着脖子上。

    接着,小学生们唱起了国歌,估计是想唤醒老爷子他们的爱国热情。

    两位老人真是哭笑不得,美国政府代表团还没过来,哪有迎接私人时候唱国歌的道理。

    一位穿西装,鼻子都冻红了的中年人,戴着副细框眼镜,脸圆圆的,笑容异常灿烂,快步走过来伸手:

    “欢迎欢迎!

    可算来了,韩先生、郭先生,沪市市民都盼着你们呐!

    半个月前你们要来的消息,就上了新闻联播,瞧瞧外面那些人,都是来迎接你们的!

    我是沪市市长宋菊,代表全沪市人民欢迎你们!”

    九十年代,官员说话还没那么多弯弯道道,韩宣听他口音,像是自己老家那边的,应该是江浙一带。

    听见他问好,笑了笑,用家乡话说道:“您好,宋市长。”

    一群记者正在旁边拍照,主要把胶卷浪费在老爷子身上,他正和来迎接的人们握手,偶尔还用中文问候几句。

    宋市长听见韩宣的话,嘴里说道:“咦?

    你这口音真是标准啊,人家说乡音无改,果然是这个道理。

    韩先生,这些是沪市工商界的代表,晚上在和平饭店订了桌酒席,给您接风。

    看报纸上说您最近身体不舒服,别冻着了,先进去吧……”

    宋菊宋市长兼任书记,在场的就他官最大。

    听见这句话,机场工作人员赶忙推开门,请他们进来。

    两边人群拥挤,挥着鲜花和彩旗。

    韩宣印象里,前世自己爸妈的老照片,就是这种衣服,看起来相当古怪,有种时光错位的感觉。

    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听见那一声声中文问候,很有亲切感。。。。。。也很接地气。

    至于叫自己汉堡包的人,都些是什么鬼!(未完待续。)

第521章 老上海的模样

    在机场里谈了会儿。

    和宋市长约定好晚上去和平饭店吃饭,老爷子提出想在沪市逛逛的想法。

    旁人自然不会反对,市长留了位秘书和些警察,带着其他人先走了。

    安东尼找来几辆奔驰s600,在两年前的,法拉利才在燕京卖出第一台跑车,又没有租车的地方,能找到这些还是因为有政府的帮助才弄到,已经是难得的豪车了。

    1994年,计划经济才刚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物资还没有后世丰富。

    前来沪市大包小包采购东西回去贩卖的商人,到处都是,连汽车顶上都堆满了口袋,街边一副忙碌景象。

    追求时髦的女人穿上黑丝,在这冬天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城市过来的男人女人,觉得她肯定是个狐狸精的同时,眼睛却紧紧盯在她腿上。

    年轻男人们流行穿“太子裤”,这由种飘逸的面料做成的裤子,屁股肥、裤脚小、裤腰上打了n多个褶,面料花里胡哨。

    在北风吹拂下飘啊飘的,戴着超大号蛤蟆镜,总感觉腰带没系紧,裤子快掉下来的样子,偏偏还一副比别人时尚的高傲表情。

    车里韩宣强忍着,肚子都快笑疼了。

    道路两边大多是低矮的两层老楼,很多地方都在动工,建起商品房,如今还是福利分房的年代,这些新房子属于国营企业和政府,旁人有钱也买不到。

    修鞋铺、黄鱼车、卖盒饭的三轮车、茶水摊,摆在街道旁,店主大声吆喝,吸引顾客。

    路上汽车不多,最主流的是二八大杠自行车,在一些停车点,这种自行车能摆出数百米长。

    商店大喇叭里,不约而同播放刘德烨的《忘情水》,另外就是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声音交杂在一起,一片鬼哭狼嚎。

    到处都是人,聚在一起讨价还价,看见最多的动作就是掏钱。

    行人排队等候出租车,半强制的,因为两边有铁栏,只能容纳一个人站立,所以队伍格外整齐。

    路边黑板上写着“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在燕京顺利召开!

    共创美好未来,办好南方运动会!”

    带着红袖章的治安联防队老头,停下教育小摊贩,目光注视这个豪华车队,大喊着:“路边的人都让让,谁家孩子跑到路上来了!

    家长呢!?把他们都给带回家去!”

    或许这就是城管的雏形也说不定。

    在没有一切向钱看之前,傍晚的胡同里挺热闹,两三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许多大爷、大妈相约闲聊。

    两栋楼之间的竹杆上,晾了许多衣服,被风吹着来回晃动。

    这就是九十年代初,真实的沪市。

    一座面貌古老,却在焕发新生的城市。

    隔不远就能看见一栋新建的楼,十几、二十多层,不算高,但数量很多。

    因为有警察在前面开道,混乱的交通没能影响到后面的车队。

    车里静悄悄的,两位老人加上个男孩,都在看向窗外,各自感受这个城市。

    沪市有从二十世纪初,流传下来的城市文化。

    等再过些年,异乡人到来,只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并为之震撼。

    能感受到沪市奢靡的诱惑,却感受不到那种代代留在这座城市里面的内涵,从他们如今的笑脸就能看出来,生活是幸福的。

    韩宣看到糖葫芦、糖人等熟悉的东西,有种亲切感,不由自主笑了出来。

    等车往市中心方向开去,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

    一大片老楼被推倒了,建起商场、广场、酒店,淮海路上,26号电车滴滴响,狗不理包子店门口,都是水蒸气,几乎看不见里面店主。

    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年轻乡下人,车座上放着个大包裹,来这里进行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求诗和远方,感受大城市的繁华。

    等看见韩宣他们的车队,喃喃自语:“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是如此。”

    下车锁好后,从口袋里掏出不多的零钱,忐忑走进肯德基,打算吃次西餐……

    万国建筑博览群。

    依然是那个外滩,但又有些差别。

    至少门前的那些电车,就是韩宣以前来沪市时候没看过的,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台没修好,建筑设备堆放在江边,显得有些杂乱。

    那几栋打算买下来的楼,估计建国后一直没维修过,外表发黑。

    大概当年西方人把华夏当成囊中之物,修建这些楼时候挺用心,近百年的建筑了,依然很坚固。

    仔细看它们,从中能感受到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繁华。

    以后看陆家嘴,像是在看纽约曼哈顿。

    现在那边就只有一座东方明珠电视塔,还有些低矮的厂房,一部分地被卖出去了,但还没人开始修建摩天大楼。

    车队开到外滩最边上的亚细亚大厦,等车停下后,保镖们过来开门,这仗势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的目光。

    一些外国人发现韩宣和老爷子,顿时惊呼!

    认出他们的华夏人,也惊声叫着他们的名字,听见不明所以的同伴询问是谁,激动解释!

    穿着绿警装,腰间系着白色粗腰带的警察,赶忙筑起人墙,制止游客接近。

    韩老爷子笑着挥了挥胳膊,牵起韩宣的手,看向一号楼。

    兼具古典和新古典主义格调的亚细亚大楼,占地1700多个平方,总共有7层,仔细算下来,比日本银座的那栋楼还贵,价格显然虚高。

    这里面有三家机构,分别是冶金设计院、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市政府正打算将一批外滩房屋进行置换,这些机构要搬到其他地方,所以想要出售。

    十二号汇丰银行大楼,也是七层高,占地十四亩,有五个亚细亚大楼大。

    韩老爷子见到这栋建筑,再想起之前的价格,脸色古怪问宋市长派来的秘书小王:

    “这么大才卖15亿人民币,一号亚细亚大楼卖9亿,有点不合适吧?”

    “嗯。。。。。。”

    姓王的秘书看了看两栋楼,也发现不对劲,暗骂定价的人肯定是拍脑子来猜价格,以为外滩第一楼就值钱。

    笑道:“我回去告诉市长,亚细亚大楼的价格再重新商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