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减刑-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读书没有下放,都挤在一起住的。

李建国的一家热情的接待了戴斌,因为李建国回来经常提到戴斌,也提到戴斌家对他的照顾,不光如此,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里,高考能录取考上学校的孩子无疑是最能获得长辈的尊重。

李建国见到戴斌来了之后,非常的兴奋,让戴斌放下行李,骑上自行车就带着戴斌出去到城里转悠,上公园、上商店,看电影。初到城市里的戴斌立刻被城市迷的眼花缭乱,五六层高的楼在那个时候足以让很多人去仰视,只去过县城的戴斌记得县城最高的也不过是县政府的那三层的楼,而在这城市里居然有人可以住在五六层高的楼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整天住在上面不头晕吗?商店里的东西比公社的供销社可多了去了,虽然没钱买,但看看总是很长见识的,最让戴斌心慌的就是城里居然有那么多的汽车,他坐在李建国背后的自行车后座上,随着李建国穿梭在汽车旁边,心里一阵阵的跳动,很吓人,但也很刺激,两个人呼啸的在城市里穿梭着,兴奋地大叫。

两个人直直的玩到晚上回家,李建国的一家都在等着他们吃晚饭,菜说不上丰盛,但也足以看的出比平时不一样的,李建国的两个弟弟早就跃跃欲试的等在那里,但只有等着客人来才能动手。

戴斌有些局促,这是第一次正式到城里人家做客,不比乡下,乡下屋里都只是土的地面,这里却是水泥地面。

面对儿子的朋友,李建国的父母很热情,招呼着戴斌吃菜,把一些好的夹在他的碗里。吃完之后,李建国的母亲去做家务了,李建国的父亲把戴斌留住聊了起来,李建国也在边上陪着。

问了戴斌家里一些情况之后,李建国的父亲和两个年轻人聊起了未来的日子,从他人生的经历为两个即将跨入学校的年轻人灌输着一些经验和教训。

对李建国而言,这种训话式的教诲已经听了不少,很显然的有些不以为然了,而对戴斌而言,是很新鲜的,他很感兴趣的听着,这一点让李建国的父亲对戴斌很有好感,觉得这个孩子十分的懂事,也越聊越兴奋,讲了很多很多,直到李建国在那里频繁的打哈欠,李建国的母亲才过来制止了这一谈话,让李建国带着客人去洗簌睡觉。

在洗簌的时候,戴斌就显然发现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的不同,晚上要刷牙,每个人的毛巾都不一样,看上去要比农村里面要卫生不少,只不过自来水的漂白粉味道有些不习惯,还有就是尿个尿要跑到公共厕所里去,不比乡下,出了门见没人就随便尿。

李建国平时是和弟弟睡一张床的,因为戴斌来了,他弟弟就出去到亲戚家去睡了,李建国和戴斌就挤在一张床上,上了床之后,李建国因为这一天带着戴斌在城里转悠的辛苦,很快就熟睡了,而戴斌却丝毫没有睡意。这一天在城里给他的刺激时多重的,让他很兴奋,这里的人与乡下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自己工作以后也将会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呢?

李建国父亲的话让戴斌受益良多,在戴斌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时代发生变迁之后,这些话仍然让戴斌记忆犹新,所以说,人在逐步成熟的时候,甚至成熟之后,善于接受别人的人生经验对自己来说是件有益的事情。

李建国的父亲告诫他,不管去学校读书,还是未来参加工作,年轻人一定要勤奋,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的话,领导或者老师才会对你感兴趣;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轻易评价人,这样会给自己埋下祸根;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到什么地方都要以学习和业务安身立命,这是在任何地方生存的根本,然后才能图到其他的事情。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人,他们会影响你的人生道路,这些人既是机会,有可能也是陷阱,当任何人向你伸出手时,一定要多多考虑,李建国父亲拿自己作为例子说,特别是在单位,一旦你选择错了人,站错了地方,就有可能葬送一生的机会。

戴斌仔细回味着李建国父亲的话,虽然有的不是很懂,但有的也听出一些道理,作为一个自幼没有父亲指引的孩子,他对长者的教育尤为觉得珍惜,所以他把这些话都记在心里,慢慢的在迷迷糊糊中睡去,这是戴斌自小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里过夜,那城市的夜里比乡下嘈杂了许多。

第五章 减刑后的利益纷争 八十、戴斌的学校生活(一)

李建国和戴斌的学校并不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当李建国送戴斌上火车的时候,两个结下深厚情谊的年轻人不禁拥抱在一起,他们是意气风发的,未来对他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光明,相互叮嘱着一定要保持书信来往,让友谊长存。

两年学校的生活让戴斌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也正是在学校开始,他的人生开始显示出一种扶摇直上的态势。

先是因为刚刚高考恢复,大部分考进来的学生都是下放知青,甚至有的都结婚生子了,应届毕业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戴斌一种优势就显现出来,那些下放知青以多半超过了团员的年龄,而戴斌与那些应届毕业生相比,有多了当代课教师的组织经验,进了学校没多久,戴斌就被选到校团委任团委干部。虽然学生的团员很少,但团委这个机构在学校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戴斌有了许多与老师甚至学校领导接触的机会。

农村的孩子一是勤奋,而是肯吃苦吃亏,这些良好的品质让戴斌周围的人都喜欢上他,年轻的戴斌在学校里有着高涨的动力,一方面是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上课认真听讲,去图书馆寻找书籍,另一方面积极办好团委和老师的下达的工作任务,每天像个陀螺一样的转动,生活的非常充实。

但戴斌也有戴斌的苦恼,高考刚刚恢复,像他这样真正从农村考上的农村青年很少,绝大部分是下放知青和城市里的应届毕业生,从生活上与周围的同学相比,无疑戴斌是很清贫的。他坚持不让家里给他寄多少钱,尽量只花学校里发的补助,因为没有钱花,周日也很少与同学一起出去玩,这方面,让他与周围的同学很难有业余生活的沟通。而穿着上的寒酸,也让他有着一些自卑的感觉,所以一定程度上他对学习和工作的投入也是躲避着与别的同学的交往,他也羡慕一些同学暗地里和女生谈恋爱,但是一想到恋爱所需要花的钱他就望而止步,再说见了城里女同学的打扮,再看看自己衣着的寒酸,这种对异性的朦胧感觉常常刚刚有些苗头就被抑制下去。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正太之说,戴斌的年龄与别的同学比起来,算是小的,女同学也不把这个团干部作为恋爱对象来考虑,多半在团组织的活动中开开这个小弟弟的玩笑而已。

学校的生活慢慢滋养着戴斌,这种滋养犹如温吞水一般,来的缓慢让人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大的变化,渐渐的,戴斌会习惯把衬衣扎在裤子里,会习惯晚上去卫生间漱口,会习惯梳理一个三七开的分头,这种变化在学校里并不让戴斌觉得惊讶,他只是潜意识的向身边的同学靠拢一些生活习惯,可当他放寒假回到刘村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自己开始与农村的生活有些脱离了,戴斌的家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但都回避去讨论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必然,当农村的孩子考取学校后就是一个城市人了,他应该有他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呢,城市人还是觉得农村来的人还是农村人。寒假结束后,戴斌回到学校,那种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又有了明显的感觉,这种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蜕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有着痛苦。

刚开始的时候,寝室里的高谈阔论往往没有戴斌发言的机会,因为这些知青们谈的小说、谈的电影、谈的思想,戴斌都从没有机会接触过,当他们之间往往为一些小说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找戴斌支援的时候,戴斌往往顾左右而言它,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个时候,思想的桎梏已经稍稍打开,在思想上一贯属于先锋的学校尤为如此,学生们充满朝气,对一切都感到兴奋,城市里的学生往往占有的资源比较多,新的电影在城市里先上映,新的小说能通过各种途径能找到,这些都让戴斌羡慕,因此,戴斌犹如海绵一般,努力的学习着,一方面他努力学习着*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在学校最容易找到的教材,他无法在其他方面超越城市学生,但他可以熟练引用一些马列毛的理论,在团的工作中让人刮目相看,可以满足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