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教父-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武精神一入游览区便如同蒸腾的热雾一下子罩着了你,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点缀在少林寺周围,形形色色的旗帜漫卷西风,五花八门的音乐极强地敲击着耳鼓,南腔北调的武子三三五五遍步于野,有的直腿走路如踢正步,有的一摇三晃如油炸螃蟹,可是在证明身怀绝技?

十几位聋哑人结伴而游,不知是哪个学校的,他们用相互理解的、非常娴熟的手势交谈着,个个神采飘逸,那打扮,那神情,还真有几分超尘绝俗的气象呢。男的神态自若,女的灵动异常,脸上都闪烁着对生活和未来的自信和渴望。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理想的光芒是神奇的,看着他们,不知不觉要赞叹起来,残疾人一旦甩下包袱,那是同样自信和快乐的。

说实在说,少林寺的风景我还没有看够,但为了赶路,只好依依不舍地和嵩山作别,踏上了前往龙门的路。

洛阳到少林寺的路,还在大修之中,路并不好走。赶到伊水之滨时,早已是暮色苍茫。晚上投宿在路边的一家鸡毛小店里,在窗外那阵阵的涛声中,死死地睡去,一夜无梦。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05章 千里走单骑(3)二更到

3月18日——龙门石窟——在晨光熹微中,我慢步在伊河两岸,穿行在这小小的峡谷中。右手的石窟造像各抱地势,绵延了大约有一公里的样子,最早的古阳洞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其精巧富丽仍熠熠生辉。

在这里我主要参观了两处石窟。一个是奉先寺,一个是万佛洞。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我在这里花了一块钱照了一张照片,在摊主提供的空白信封上写下了我的通信地址,说是一周内就可以收到了。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

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

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渐渐地,游人多了起来,还有不少高鼻蓝眼的老外。老外们大都背着又粗又长的背包,有的人还穿着短裤。他们很少说话,大步流星地走着。一个秃头老外,手握放大镜,在造像前仔细地察看着,还不时地在本子上写着画着,有时候,他竟然会拿大鼻子在佛像的身上嗅来嗅去,好像有特异功能似的。这龙门石窟是我国的三大石窟之一,可惜有许多造像已被破坏,有的佛头被割去,有的石壁上的佛像被挖走,听说有不少已辗转到了国外的博物馆,成了那里的镇馆之宝。

这龙门石窟和我上次参观的麦积山石窟大不相同。那次我和周一菲同游麦积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是独独一座山峰,石窟状如蜂巢。这里的石窟则沿河而建,绵延逶迤。麦积山的石窟中多是泥塑,这里的则纯是石雕。

浏览过精美的石雕后,我从小桥上慢步走过伊河,便来到了另一处风景点,即香山寺。

香山寺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并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

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06章 千里走单骑(4)三更到

在这里,关于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事情,成为了传颂千年的佳话。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中,对此有妙趣横生的记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

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