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皮论语-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硃安世以盗心推测,扶风城内最佳出城秘道当在七星河。七星河穿城而过,上游北口是扶风武库所在,防守严密,不易穿越,但下游南口是一片田地,地阔人稀,便于潜匿。

于是,他避开路上巡查,辗转来到七星河下游,见两岸各有一队兵卫执炬巡守。硃安世小心挪到城墙边,寻了个黝黑角落,躲在草丛里观望,想等个盗贼出来引路,但许久都不见动静。城里搜捕已经有半个时辰,盗贼要逃恐怕也早已逃了。现在岸边有巡卫,就算有盗贼,也不敢出来。

硃安世又等了一阵,仍然不见动静,便等岸边巡卫走开,乘着空档,悄悄梭到岸边,长吸一口气,轻身滑入水中,潜游到城墙下,黑暗中,头碰到硬物,伸手一摸,前面有铁栅封挡。他上下左右细细摸寻,到处铁栏坚固,并没有松动断裂处。一口气用尽,只得浮出水面,躲在黑影里,一边喘气一边琢磨:下面水门周边都用砖石厚砌,刚才摸遍,并无缺漏,唯一可能之处,应在河床。

他又长吸一口气,一头潜到水底,在泥中乱摸,摸到水门附近的河床中央,手触到一根绳索,用力一扯,似有坠物,循绳摸去,河泥中有一石盘,径约三尺,厚约两寸,盘边对凿两个孔,所摸绳头系于一孔,另一孔用绳索栓在铁栏根部。硃安世大喜,用力扯绳,石盘竖起,伸手一探,石盘下有一洞穴,应是通至栅外。

硃安世又浮上水面,深换口气,重又潜到河底洞穴,拉起石盘,伸手探头,向里游去,洞穴先是陡斜向下,接着平直前行,而后又向上斜伸。游了数步,顶上被堵死,伸手一摸,又是一块石盘,便推开石盘,出了洞口,到达河床。他向上急游,浮到水面,一口气恰好用尽,回头看时,铁栅已在身后。

石渠、天禄两阁藏书,只有太常'太常:官名,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等事。官秩中二千石,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常、太史、太卜、太医六令及丞,博士及诸陵园也受其管辖。'、太史、博士'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战国,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秦朝时,有博士七十人,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汉初沿置,官秩为比六百石,属太常。汉武帝时,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方可查阅。

八年前,司马迁官封太史令,第一件事便是进到未央宫,登天禄、观石渠。

当日,见天下典籍堆积如山、古今图书尽在手边,他喜不自禁,几乎手舞足蹈,心想:天子坐拥天下之乐,也莫过于此。

八年来,司马迁无数次穿梭出入于天禄阁和石渠阁,比自己家中还熟稔。阁中图书虽未遍读,但簿录却不知翻阅过多少遍,藏书名类数量,历历在目。

这几年,他所查阅的多是历代史籍,《论语》只是大略翻看过,未及细读。

现在写史写到《孔子列传》,需要参酌《论语》,天禄阁里所藏《论语》残缺不全,多个版本互相龃龉。石渠阁《论语》是秦宫所藏古本,是用先秦籀文书写,时人称之为蝌蚪文,艰深难辨,极少人能识。司马迁少时曾学过古字,大致能认得,所以才来石渠阁查阅。

没想到这秦本《论语》竟凭空消失。

司马迁猛然想到:父亲司马谈在世时亦为太史令,就曾发觉两阁书目在减少,所少的多是先秦诸子之书,司马谈曾数次上报此事,天子命御史查案,几位掌管图籍的官吏因此送命,所失图书却都无下落。

司马迁又忙看图书总数,还好,只缺《论语》一部。于是转身问书监段建:“前书监现在哪里?”

段建忙低首轻声道:“卑职不知。”

司马迁想:若无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应允,石渠阁书监无权重新编排阁中图书。便不再多言,转身走出书库,下了石渠阁。

御史中丞掌管图籍秘书,官署在宫中兰台。

司马迁沿宫道,南行二里,来到兰台。却见内外皆有许多宫卫执械把守,不许进出。司马迁命卫真上前打问,原来御史中丞获罪被拘,廷尉正在查抄兰台,至于所犯何罪,并不清楚。

卫真小声说:“难道是因为《论语》?中丞有罪,该不会牵涉到御史大夫?”

近年来,一人获罪,往往祸延周边,少则牵连几人、几十人,多则几百、几千,甚至上万。

现任御史大夫延广升任不到三年,司马迁与他并不相熟,只因延广精于《春秋》,多年前游学齐鲁时,曾向他求教过一次,此外并无私交过往。但司马迁一向深敬延广为人诚朴、处事端谨,断不会有什么渎职妄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佐官,下属有罪,延广至少也难辞失察之过。

延广今早忽然命人传送那封帛书给他,必定事出有因。

司马迁心中暗忧,只得原路返回,出了北阙。

他的皂布盖轺车'轺车:一匹马驾的轻便车。汉代按官秩对官员车驾装饰进行严格等级区别,详见《后汉书·舆服志》'停在宫门外,却不见御夫伍德。转头一看,不远处停着一辆轺车,两轓朱红、皂缯华盖,车上坐着一个御夫,衣冠华贵。而伍德正弓着身、仰着脸,立在那辆车边,车上那御夫斜着眼不知道在说什么,伍德不住点着头。

卫真叫了一声,伍德听见,忙向那御夫施礼道别,这才转身跑过来。

卫真见他满面春风,嘲道:“和大人物攀扯上了?”

伍德偷眼看看司马迁,不敢答言,只是嘿嘿笑了一声:“是光禄勋吕步舒大人的御夫。”

说着忙扶司马迁上车,司马迁心中不快,却也不好说什么,便道:“先去御史府。”

轺车启动,卫真骑马跟随。过了直城门大街,到北阙外王侯官员甲第区,远远就见御史大夫府前竟也是重兵环卫,等走近些时,见御史大夫延广及合家男女老幼被拘押而出,哭声一片。

司马迁大为吃惊,却不敢靠近,命伍德停车,眼望延广合族被押走,只能摇头叹息。

这时,天上忽然落起白毛'《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天汉元年)“天雨白氂”。这种自然现象在历代史书中多有记载,后世俗称“老君髯”或“观音线”。',丝丝缕缕,漫天飘摇,长尺许,如同千万匹天马在云端摇首,落下无数银鬃。

四下里人们都惊呼起来,司马迁也觉惊诧,伸手去接,见白毛轻如蛛丝,沾粘于手,嗅之有铁腥味。

卫真小声问:“难道是天谴?莫非御史有冤?”

司马迁向来不信这些,并不答言,但心中狐疑、恍然若失。

得知那老儿自杀,减宣大怒,杜周也嘴角微搐。

狱中那少年及狱吏、狱卒都跪伏于地,全身筛抖,连声求饶。

那少年其实是减宣府中小吏,已经十七岁,因长得瘦纤,又声音清亮、犹带童音,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

杜周将他重笞一顿,投进老儿牢房内,命他设法探察老儿底细。

减宣不放心,又选了手下一个精干文吏,也扮作囚犯,关入老人囚室隔壁,旁听动静。

那文吏小心禀告道:“倒也并非一无所获,据卑职旁听,那老儿一口淮南口音,其间夹杂着些西北声调词语,应是南人北迁,在西北居住多年。至于西北何处,恕卑职无力分辨。”

减宣忙命人找寻精通西北口音的人来。片刻,找来一个老吏,他曾代人服役,在西北各处戍守多年。杜周命那文吏复述老人话语,那文吏擅长模仿,一句一句道来,竟有七八分像,小吏也在一边提醒旁证。

老吏细细听了,禀告道:“据小人听来,此人应在金城'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以西、湟水'湟水:黄河上游支流,位于青海省东部。'一带住过些年头。”

杜周问道:“确否?”

“话语中夹着一些西羌口音,别处俱无,只有湟水一带,汉羌杂居,才有这种口音。”

“要多少年,才会带这种西羌口音?”

“刚才听来,羌音用得自然熟络,内地北人要脱口说出,至少三、五年,至于南人,恐怕得七、八年以上。”

杜周与减宣商议:“淮南之人去湟水羌地,概有三种:一是戍卒,二是商人,三是逃犯。”

减宣道:“边地战事频繁,汉地商人大多只是行商,绝少定居;逃犯行踪不定,即便定居,也必改名换姓,难以追查;只有戍卒,有簿记可查。”

杜周微微点头,心中细想:戍卒分两种——服役或谪戍。男子自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一共只需服兵役两年,无久居边地之理。唯有获罪被谪之人,常驻屯边,戍无定期,更有合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