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海经的智慧-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北山首经在‘冬夏有雪’、“牦牛”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它记载的不可能是热带地区,只可能是从高原地区、或从寒带地区向南延伸5490里。
北次二经也是如此,“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姑灌山,无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这两座相隔千里的山脉都是冬夏有雪,也就是说,北次二经处在非常辽阔的高原上或者纬度跨度非常大的寒带上。
其中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句子,在距离北海300里的地方,有一座洹山,“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树高百仞,‘仞’是一个度量单位,而中国的度量单位极度混乱,不要说无法确定《山经》的成书年代,就算是确定《山经》的成书年代是汉朝,汉朝的度量也是混乱的。周制八尺为一仞,秦汉制六尺为一仞,周朝一尺多长估计还没定论,商尺一尺等于16。95厘米(根据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一说为16。8cm)。汉尺一般在21。25~23。75厘米,但是汉朝的建筑体系非常完整,而主宰这套建筑体系的尺度却是鲁班尺,俗称木工尺,木工尺更是混乱,有的一尺31。1厘米,有的27。77厘米。
所以说种种原因导致‘树高百仞’根本无法精确估计,而且‘树高百仞’也有可能是观测者估算的。
那么我们就来按照汉制来估算一下,100*6*20=12000厘米=120米。有这么高的树吗?当然有,不过极度稀少,在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红杉树现存最高的有112米(在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里),据说还有140米高的,没考证过。
《北山经》的作者说谎了吗?“树高百仞”!他没亲见过怎么能想象得出这么高的树。《神异经》中也有记载:“东方有树焉,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长三尺五寸。”从高度来讲,《神异经》也没说谎,但那么大叶子的树的确没见过,没见过我就敢说它在说谎?
见过红杉或它的照片的人,应该对“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有个深刻的理解,那红杉树是直耸朝天,从下面仰望的话,根本看不见树枝,光溜溜的顶着个大帽子。
不过疑问还是有的,加利福尼亚靠的不是北海是太平洋,而三桑树却离北海只有300里。红杉树属于常绿针叶树,而生存在北海附近的树却应该是落叶针叶树。这说明高大的三桑树另有物种,不过已经找不到了,但它曾经的存在却绝不是天方夜谭。
另有一个小发现,现在还没有证据证实,权且当作家常,‘杉’字怎么读?你读来听听,我怕你不小心读成‘三’或‘桑’。
接着来看北次三经,北次三经仍然有冬夏有雪的现象,“空桑山,无草木,冬夏有雪。”这是个孤证,无法证明北次三经在寒带。但是我们可以暂时绕开这个问题,看看北次三经有多特殊。
北次三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奇长无比,“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这是五藏山经中最长的一列山脉。古华里和现在的公里怎么换算?坦白的说,我不知道。古人的长度基本单位是‘尺’,五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汉代一里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约合498。96米,跟现在差不多。
仍然用汉制估算吧,12000多里???你知道什么概念么?如果你手边有世界地图的话,用尺子量一下太行山到北冰洋的距离,吓你一跳,才4500~5000公里之间。难道古人真的走到北冰洋了?那到未必,因为北次三经从太行山出发先向东海前进,为什么呢?因为北次三经提到了“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说发鸠山离东海不会很远。

地理卷杂论(2)

也就是说北次三经从太行山向东至发鸠山然后折向北方(当然有不少向东北方向前进的),如果你把北次三经的路线图用一定比例尺大致画下来的话,然后量一下垂直距离,你会发现非常非常接近4500~5000公里这个数值。虽然山经中的太行山未必是现在的太行山,但这是巧合吗?
综合一下就是,北山经基本上都坐落在寒带,百仞三桑树的奇特告诉我们,它绝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的奇树,古人必有所闻或所见而后载。三桑树却只离北海300里。而北次三经的长度却远远超出了古人的测量能力,先不说有没有计里鼓车,即便有车,有路吗?即便有路,怎么沙行?怎么水行?这不是简单的航海,还要穿越沙漠,穿越河流。“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
不要讲什么飞行器之类的神话,那不可信,“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如果有飞行器的话,古人也不至于望山兴叹了,因为他上不去。他们上不去的山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西山经
如果比较一下五藏山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山经是一片蛮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东山经和南山经则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绵延数千里,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经则可称为鱼米之乡(富庶的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经了,我只能用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来形容它,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西山经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我们还是从最神奇的一座山开始说吧,这就是昆仑山。对昆仑山的探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从汉武帝开始,到近代的学者如苏雪林等等,都对昆仑山下过无数的功夫。汉武帝是为了成仙,正赶上张骞出塞,就让张骞按照古图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仑山。张骞比较老实,说没找到,太史公就一阵冷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张骞之使大夏也,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汉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结果还是无功而返,最后随便指了个山(于阗)当作昆仑山。太史公此处是怀疑《禹本纪》、《山海经》的可信性,他认为《尚书》更可信一点,这无可厚非。昆仑山在哪?我不知道,不过可以找一些能有点线索的山来看看。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这是五藏山经中唯一记载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汉制来估算在六千米以上。
疑点很多,一、为什么五藏山经中只有这座山才记载了高度?二、这个“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还是斜坡长度?三、为什么鸟兽莫居的地方却有六足四翼的昆虫?
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估测的,随口胡说的,那么其他的山为什么没有估测高度,这不可理解。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精确测量的,那么其他的小山为什么不可以精确测量?都不可能,古人没有能力精确测量,但是古人也没有信口开河的估测所有的山,他们相当老实。
那么,他们怎么莫名其妙的知道了太华山的高度?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传说或者别人告诉他们的。谁告诉他们的?就是禹那样有知识的人。假设你去非洲领导土著,土著们普查地理的时候,发现了一座非常高的高山,很惊讶,你可能就会告诉他们那座山的高度。至于其他的小山的高度,我想你的记忆力不至于那么好。
至于那种高山上的昆虫,我们还是来找一个牵强的例子,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地方昆虫能够生存的确是个奇迹,在青海省囊谦县,距离县城20公里的尕布罗亚果山海拔5214米,终年积雪不化,那里有一种闻名世界的特产,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比较复杂,我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只能简略的说说,冬虫夏草是一种学名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真菌,又名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子座或冬虫夏草菌(真菌)其它种别寄生于一种学术名为鳞翅目蝙蝠科昆虫虫草蝙蝠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幼虫上的子座或蝙蝠科其它种别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这段比较复杂,通俗的来说,就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冬天还是条虫子,夏天就死了变成了草。这种肥(虫遗)是不是冬虫夏草?可以不必太关心,但山经的作者说五千仞的高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