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海经的智慧-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承认这很荒诞,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的常识,但它不是唯一的,2004年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格拉德?迈尔是德国法兰克福森肯贝格研究所的昆虫学家,他发现了3000万年前蜂鸟的化石,地点在德国海德堡南部的弗劳恩维尔。令人惊奇吗?当然,近代蜂鸟只生存于在美洲,即便美洲蜂鸟最早的化石也不过才100多万年。迈尔说,“3000万年前的蜂鸟和现在的蜂鸟在结构上基本相同。”这意味着美洲蜂鸟和欧洲蜂鸟同宗!
蜂鸟怎么能从欧洲迁徙到美洲?或者从美洲迁徙到欧洲?你千万别以为那么小的小家伙能飞越大西洋,那种假设太疯狂了。你可以笑嘻嘻的给我一种假设,“也许被飓风吹过去的也说不定。”其实我认为既然飓风能把蜂鸟从欧洲吹到美洲,那么一样可以把那小家伙吹到亚洲。
我们的常识是,2亿年前盘古大陆就已经分裂了,但无论是山海经还是格拉德?迈尔都在向这个盘古大陆分裂时间表发起了诘难,我们的地质学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学界为了维护这个‘错误’的盘古大陆分裂时间表,不惜假设出种种‘陆桥’的传说,例如阿瑟?格雷提问到,“为什么亚洲东部的植物种类与远隔太平洋的北美西部植物十分相似,而北美东部植物与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程度反而不及前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再如鬣蜥科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则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类型。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长鬣蜥与美洲鬣蜥亚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所以学者们只好假设出亚洲、大洋洲与美洲之间存在陆桥。陆桥成了学者们的救命稻草。
但中国、日本和北美等地都产有相同的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淡水鱼化石。淡水鱼当然不能横渡太平洋。(例子还有很多,容后文详述)
蜂鸟、淡水鱼、犰狳、鬣蜥、植物等这些证据,已经对盘古大陆分裂的时间表提出了强烈质疑,否则我们就接受蜂鸟横渡大西洋、淡水鱼横跨大西洋、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去过美洲、美洲东部植物的种子飞到了亚洲却飞不到美洲东部。真的,盘古大陆的分裂年表很荒诞。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景象,南山经记载,柢山,多水无草木;亶爰山,多水无草木;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有山有水却无草木?这是什么原因?柢山有鱼,擅爰山有兽,也就是说食物链必然是完整的,生态环境还能继续维持,但是怎么会没有草木呢?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山海经》中大量记载了这样有水有鸟兽却没有草木的地区,在排除干旱和严寒的原因之后,我们陷入了困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为什么大地一片荒凉,是化学污染还是大爆炸?
南山经记载,‘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我在渤海附近生活了十余年,我怎么就不知道什么山有水有兽却没有草木呢?
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留下了地面核辐射的严重隐患。人们惊讶地发现,爆炸中心的周围区域,动植物几近绝迹,惟独竹子活了下来!(摘引自《北京青年报》 2003年4月29日)
我翻闲书的时候发现另一个证据,大江健三郎的《广岛札记》,我当初有个疑问,核爆炸后幸存的生物不会很多,如老鼠蟑螂自然可以存活,但是我不明白鱼能不能幸免。大江健三郎收集的回忆信件提到了这个问题,“在浅野泉邸的水池里,在死尸的中间,还有活着的鲤鱼在水中游。”、“烧掉羽毛的燕子,已不能在天空飞翔,只能一蹦一蹦地在地面上走。”
答案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是摧毁一切的力量,纯粹是一场灾异,干旱可以植物大面积死亡,另一种便是洪水或大爆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强烈的干旱过后,植物会慢慢复生;洪水、大爆炸过后也是这样的,植物会生长的更加茂盛。那么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山海经记载的是什么年代,难道它的记载真是在一场大洪水、大爆炸过后的世界?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篇幅详细讨论。
三、山经社会状况分析
这是一个极宽泛的题目,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山经本身便是极度庞杂的,以至于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要我来伪造《聊斋志异》的话,十年便已经足够,倘若想伪造《山经》,没有三五十年的精研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就从山经庞杂而且只鳞片爪的描述中来浏览一下当时的社会概貌。
1、山经描述的是一个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大踏步挺进的时期。
首先山经叙述的范围相当广大,除了未提及南海以外,东海、西海、北海、渤海都在尽述之中,那么如此广大的地域,会不会存在多民族的问题?比如解放前的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各种民族语言、方言不计其数,经济状况也不均衡,社会结构也参差不齐。山经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描述呢?
很显然,山经没有任何民族观念,完全是依据地域来划分的,例如北山经,神、民生食不火之物,很明显,这描述的是一个野蛮而且落后的地区,非常有可能是一个边远民族。
以水族为例,56年以来在广西来宾县的麒麟洞、柳江县新兴农场的通天岩发现了‘麒麟山人’、‘柳江人’的化石,这些化石面部低矮、鼻梁下塌、颧骨较高、下巴微突,与现在壮侗语族的人们基本类似,这些化石都属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出土的还有大熊猫、箭猪、剑齿象、中国犀等化石,这是关键所在,山经所记载的是一个人类与犀象共舞的年代,(不同的是山经记载的犀象、兕牦牛共同出现的地方是在北山经、南山经,都在北方。而广西是南方)(摘选自《水族简史》《侗族简史》《壮族简史》)
另外这些化石都是在山洞中发现的,这是他们的住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穴居’。而山经中记载了一个怪物就是西王母,同样是穴居。胡编乱造并不难,难得是编造得合情合理并禁得住推敲。

五藏山经概论(5)

三个疑点,一、不会使用火;二、与犀象共舞;三、穴居。这只能是原始社会才存在的特征,所以说山经的作者要么是真实的记述,要么他对原始社会的理解博大而精深,至少比生活信息时代的我强太多,那太不可思议了。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这个‘穴居’的现象,这是一个孤零零的例子,倘若那个世界的人都是穴居的话,那么没有必要特别的记述‘穴居’,或者‘穴居’应该更普遍的被记述才对。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大部分人已经会‘巢居’或者盖房子了,只有少数的边远地区、民族还那么落后,仍然住着山洞。
如鄂伦春族,《北史》记载有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等五个部落,北室韦居土穴,还是‘穴居’;钵室韦则用‘桦皮盖屋’,这已经很进步了(摘自《鄂伦春族简史》)。也就是说这种历史演化的痕迹在南北朝时期还存在,发展不均衡、文明与落后共存,才是山经的真实面貌,这不可能狭窄地域、或者交通发达地域的特征。
山经的社会面貌很复杂,生产方式多种并存,例如狩猎、捕鱼、采集、农耕,在中山经(也可能就是中原)农耕是相当发达的,对野兽的记述相对较少,而其他经文则非常详尽的记述了禽兽的类别,这对于捕猎是相当有帮助的。
有趣的是,鄂伦春族的猎手特别喜爱地图,他们对山川、河流、猎物、植物了如指掌,他们狩猎经常外出几百里,却绝不迷路,出发前还绘出简单的地图,他们学会满文以后,还在山川上标上名称,这几乎就是《山经》的地区实用版本。
鄂伦春的经济长期停留在狩猎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阶段,因为狩猎是朝不保夕的。在山经中频繁的提到‘食之’,这就是狩猎经济的明证,同时植物采集也很重要,对于农作物的描述中山经更丰富一些,其他地区相对薄弱,这是一个漫长的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的时期。
祭祀是一个最能体现当时生产水平的活动,祭祀讲究的是尽其所能,他有馒头不会用窝头,有精米不会用粗粮,例如纳西族的东巴祭祀,祭品很丰富,有五谷、酥油、家畜,他们祭祀是量力而行,有能力的多供一点,没能力的只需烧香就行。这种祭祀是以村寨为单位的,那么山经的祭祀活动以什么为单位呢?大约是以山脉来划分,每次山经都有特定的祭祀方法,特殊的山还要特殊的祭。
以南山经为例,“南山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