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雄心-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备、充足的补给甚至是从国防军挖来的优秀军官——随着战争的深入,一些从陆军补充的士兵在未更换身份的情况下直接在党卫军部队服役,这也从技术层面进一步缩小了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差别。

即便是在战斗的最前沿,隶属于“大德意志”装甲师的步兵们也依然保持着他们的高昂士气,他们熟练且有条不紊地部署着自己的防御,机枪和迫击炮的火力配置既考虑到了苏军强大的炮火压制,又能够应付对方较为密集的攻击队形。不多会儿,传令兵们私下里带来了一个消息:党卫军的坦克正在后方集结,他们的四号坦克和三型突击炮数量多得令人咋舌!

按照正常理解,这应该是一个能够鼓舞士气的好消息,但是国防军士兵们的反应却有些冷淡——从技术角度来看,以步兵对付坦克只是防御战和意外遭遇战时的“偶发情况”,己方坦克才是和敌人坦克战斗的中坚力量。可惜的是,在苏军进入波兰的第一个星期,德军输掉了大部分的坦克战,被寄予厚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在苏军的重型坦克面前就像是个挥舞棍子的孩童,碰到快速机动的T…34中型坦克时,德军装甲部队即便获得略微优势也难有作为。在许多战斗中,真正解救德军步兵的反而是防空部队的88毫米炮。鉴于几乎无处不在的苏军坦克集群,德国军官们在率部坚守一处阵地前必然要询问能否获得88毫米炮的火力支持,如若获得否定的答案,那么这场防御战会被看得非常悲观,指挥官们必须非常精巧地布设反坦克阵地,并且鼓励士兵们发挥出超人的勇气!

由于战役的发起已经经过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德军在皮瓦城的阵地部署了大量的88毫米炮,甚至还获得了一批新式75毫米步兵反坦克炮。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天里,苏军的两次大规模进攻均以惨败告终,德军阵地前能够辨认的坦克残骸就达到了500辆之巨。除了KV系列重型坦克较为顽固之外,苏军阵中的BT快速坦克、T…26等轻型坦克在德军炮火的精准打击下,就像是鱼子酱罐头一样不堪一击。战斗中,甚至连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也发挥了比德军坦克更大的作用,一贯表现出色的梅塞施密特…109机群击退了占据数量优势的苏军航空兵,斯图卡的俯冲轰炸摧毁了不少苏军重型坦克,少量BF…110经过改装后专门用于对地攻击,它们的航空机枪、机炮和挂载的小型炸弹也给了苏军步兵颇为可观的杀伤!

纵览古今,天黑并不总意味着战斗的结束,事实上,苏德双方的指挥官们都颇为热衷于借助夜幕掩护发起行动。平静持续了不到一个半小时,部署在后方的苏军重炮再度发出怒吼。尽管白天的时候德军轰炸机突袭了一些苏军炮兵阵地,但在对方较为严密的防备下,战果非常有限——不过,德军官兵们应该为一件事情感到高兴,那就是苏军的车载火箭炮仍处于试验阶段,屈指可数的几辆样车还不足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崇尚火力至上的苏联军队,在1941年时拥有大量各种型号的火炮,其中一部分由于年代较为久远而威力有限,但更多的是在30年代末的扩军行动中制造出来的,其总体性能凌驾于对炮兵建设有所忽略的德军之上(元首青睐的远程重炮除外),因而德军在历次作战行动中还鲜有直接以炮火反击进行成功压制的先例。

苏军炮火凶猛袭来,德军一线阵地上的官兵们照例沿着交通壕撤往预备阵地和专门的防炮击掩体,这种在上一场战争中就演练得十分纯熟的战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士兵们在炮击中的伤亡,而滞留在前沿阵地进行警戒观察的士兵往往需要祈求上天的垂青。随着火炮和火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枚大口径炮弹能够直接杀死数十米甚至百米范围内的生命,坚固的堡垒虽然能够极大地吸收震荡和冲击,但在炮弹落点较近或者是遭到直射的情况下,内部人员仍然面临着致命的威胁!

尽管此前两次大规模炮击已经消耗了海量的弹药,而后方交通又受到了德国空军的袭扰,苏军这次炮火准备的时间仍然超过了一个小时。猛烈的炮火不断捶打着地面,隔着好几公里也依然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昔日战争之王的愤怒!黑暗的天幕早已在炮火的映衬下变成烧红的锅底,防御一方的官兵们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新近补充上来的新兵尤其对这种状况感到惊恐,持续的炮击过后,漫长战线上总会有那么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家伙陷入崩溃境地,而更多的人则在炮击中悄无声息地死去:他们有些是不幸被炮弹或弹片击中,有些是在剧烈的冲击中内脏破裂而暴毙。相比之下,那些被炮火掀起的泥土所掩埋的人就要幸运得多,当军官们吹着尖锐的口哨催促士兵们返回一线阵地时,便会有无数的人抖擞着头上和身上的尘土爬起来,抓起武器便跟着人群往交通壕的另一端跑。在照明弹的照耀下,无数的钢盔如同河流一般汇聚到了正面防御的第一线!

苏军的炮火还在向德军纵深延伸,但受到火炮射程的限制,它们还无法侵袭德军炮兵和装甲部队的集结区域——为了避免在炮火交射中吃亏,德军炮兵一贯将阵地布设在纵深地带,其射程正好能够在本方一线阵地前进行火力拦截。

“各排严守阵地,反坦克小组进入伏击点!”

在军官们的大声提醒下,MG…34机枪手们开始抢修被炮火摧毁的掩体,步枪手们也没闲着。他们无视那些升起、落下的照明弹所带来的奇异光线,用随身携带的工兵铲将落在战壕底部的泥沙铲起来加固到战壕的外沿部位——枪弹无眼,多一寸保护,存活下来的几率便会增加一分。

志在必得的苏军进攻部队并没有留给德军太多的准备时间,听到战壕中响起了机枪声,不用军官们多说,戴着大耳沿钢盔的德军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回到各自的射击位置。无数的照明弹已经将黑夜变成了白天,投入进攻的苏军坦克正从它们同伴的遗骸旁驶过,行进中的射击似乎只能壮大声势罢了。部署在炮垒中的德军88毫米炮已经开始远距离“点名”,咚咚的炮声过后,迅即有对应的苏军坦克变成一堆新的篝火。从战壕看去,原先那些散兵坑都已经成为反坦克小组的阵地,以“铁拳”的士兵们紧紧伏在坑底,无需多看,坦克履带发出的声音自会告诉他们目标的距离……

第3章 城里城外

惨烈的皮瓦战役,一打就是整整四天,巴掌大的城区几乎全部毁于苏军的远程重炮,总是如此,集中了近30万人马的苏军饶是没能攻下这个关键的战术据点。

四天时间说起来不长,但偏偏有许多事情发生在这四天里:遭到德军重重围困的苏军投降,从中路出击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占托伦,以及苏军南线部队主动从斯洛伐克撤离——按照原定计划需要十天到半个月完成的三大目标,竟然在短短四天全部实现了。这,不仅仅是克里姆林宫的悲哀,同样令德军统帅部一片惊讶。

6万被围苏军在尝试突围无望、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本来无可厚非,但要知道苏军每夜都组织大量运输机甚至是轰炸机进行空投,除了无法将重伤员撤走之外,苏军被围部队至少是衣食无忧,弹药储备也还没有到弹尽粮绝的地步。为了引诱苏军主力,德军还刻意减低了进攻力度,可千算万算,偏偏没料到这支苏军部队的正牌指挥官卡耶洛夫中将在一次炮击中身亡,顶替他指挥部队的安德烈少将现年59岁,而15年前他就已经晋升陆军少将了。大好前程在残酷的政治运动中糟蹋了,此人对莫斯科的统治者心怀不满,好在性格谨慎并没有到处宣扬,终究躲过了令人震惊的“大清洗”——此君本来就满腹牢骚,自是不去理会莫斯科一日三通的坚守电令,趁着德军再次大造声势地发起进攻,他让副官扯起一面白旗,无条件地投降了!

在中路,由装甲名将克莱斯特直接指挥的德军装甲集群在狂奔205公里后猛攻托伦,当初苏军为了攻占这座要塞城市调动了上千门重炮,整整半个月的激战中,共有近8万苏军将士命陨于此,德军撤退时,留给苏军的是一座废墟,苏军看重这里的交通位置,在这里建立了一座综合补给基地,然而防御工事还没来得及完整地建立起来,德军就跨过奥德河发起了强有力的反击。为了避免十数万吨军用物资落入德军之手,苏军自行纵火焚烧了托伦城,大火熄灭之后,德军兵不血刃地进占此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行动铺平了道路!

在战线南翼,古德里安所指挥的第2装甲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