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5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叔只管放手去做,小侄虽然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但也知晓如今的大汉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皇叔但有吩咐,小侄莫不从焉!”

刘和对皇帝的这个表态比较满意,从袖袋中掏出一叠手稿,说道:“我在入宫之前,已把近期要做的事情归纳出来,你先仔细看看,想不通的地方,可以问我。”

管宁上前,从刘和手中接过文稿,转递给了皇帝。

刘协仔细阅读了刘和亲手所书的奏章,然后一脸兴奋地说道:“大汉有皇叔庇佑,真乃邀天之幸!”

第二日,在大朝会上,皇帝亲口提出废除大将军的称号的职位,另设大汉兵马大元帅之职,统领大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军队,由骠骑大将军刘和出任。众大臣此前已经见过刘和,知道刘和出任兵马大元帅的目的是要收揽各州军权,因此无人出语反对。本来按照刘和的惊天功绩,直接升任大将军之职也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但因为大将军这个职位已经被何进之流彻底污了名声,而且还容易与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起冲突,所以刘和干脆另起炉灶,以兵马大元帅这样更加“高大上”的称谓执掌大汉的军队。

因为兵马大元帅位高权重,又是新设,所以皇帝命人在洛阳城北筑坛,效仿当初高祖刘邦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做法,亲自登坛向刘和授予印信节钺,以向天下人表明刘和手中所握权柄乃皇帝亲授,没有任何问题。

刘和大权在握,立即从改革中央和全国的军队开始做起。他把司令署这一行辕机构迁往洛阳,直接作为兵马大元帅府中的主体机构继续存在,司令署下设各司的司长依然保持不变,只是各自头上加了一顶朝廷授予的官爵。

除了将司令署迁往洛阳,刘和还将北方钱行、大汉时报等机构一并迁至洛阳,以便他在掌握军权的同时,还能紧紧掌控大汉的经济和舆论喉舌。

刘和在洛阳的这番举动,得到了北方各州的热烈响应。辽州牧赵该,幽州牧刘惠,宁州牧杜畿,冀州牧韩珩,青州牧沮授,徐州牧荀谌,并州牧臧洪,秦州牧朱皓,长安督皇甫坚寿等地方大佬纷纷在报纸上发声,态度鲜明地支持大元帅刘和将各州兵权收归中央。

继北方的八州一督出声之后,各州下属的郡守也纷纷开始表态,支持刘和改革军制的做法。随后,赵云、张郃、太史慈、徐荣、鲜于辅、鲜于银、徐晃、张辽、文丑、郝昭、贾逵、臧霸、高顺、田楷、徐盛、管亥等军队将领也在报纸上表态,支持刘和的做法。就连长安吕布也来凑热闹,表示愿意将自己手中的军权上交中央。

刘和不惜费时费力地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发起战争而进行舆论准备。

现如今的大汉形势,与历史上的三国纷乱局面完全不同,刘和麾下已经聚集了近三十万大军,这些部队原本是属于他的私军,但因为中央朝廷授予了他兵马大元帅的权力,于是摇身一变全部成为中央军。如此一来,曹操、刘表、刘璋、孙坚等势力所掌握的部队便属于地方军,刘和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以中央朝廷的名义要求这些势力交出手中的军队,否则便以谋逆论处,刘和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征讨。

正文 第五三五章 开战之前(上)

随着报纸上拥护大元帅出兵的呼声一天高过一天,洛阳周边的形势日趋紧张,紧靠洛阳的兖州、豫州和南阳明显提高了部队的戒备状态,曹操和刘备似乎嗅到了大战在即的味道。

刘和当然不会一声不吭地就派出大军跟曹操和刘备同时交手,他在开战之前还是做了一番和平演变的努力,可惜没有得到曹操和刘备的响应。

刘和给刘备去信,承诺只要刘备愿意放下兵权前往洛阳,那么不仅刘备可以得到九卿之中的卫尉之职,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也能加封三品将军,继续领军作战,其余追随刘备的文武幕僚也会得到妥善安置。刘和的信誉向来不差,如果刘备有意招安的话,大可以将刘和的亲笔书信公布于众,以刘和如今的身份地位,绝对不可能出现赖账的情况。

然而,刘和的这番好意安抚遇到刘备之后成了媚眼抛给瞎子看,或许是刘备自己心里发虚的缘故,又或者是觉得自己也算是当今皇帝的叔叔辈,可得到的待遇却远远低于刘和因而羡慕嫉妒恨的缘故,总之刘备接到刘和的书信之后,并没有拿出来给其他人看,而是立即派人前往昌邑和襄阳联络刘表,希望得到两位大佬的支持。

刘备派出的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刘和派往昌邑和襄阳的特使已经分别见到了曹操和刘表。

前往昌邑来见曹操的是刘和的“外交部长”陈逸,这也是刘和自崛起以来首次正式派出使者会面曹操。曹操乃当世人杰,若非刘和的横空出世,此时或许已经统一了大汉的北方,他的心胸气度自然是常人难及,虽然明知道陈逸此来肯定不是好事,但对于陈逸的到来仍然表示了应有的礼节和欢迎。

曹操见到陈逸时,笑着问道:“大元帅把刀磨好了吗?”

陈逸也笑着回答说:“大元帅的刀一直都很锋利,根本不用特意去磨。”

曹操又问陈逸:“大元帅这次派你来,给曹某人许了多大的官位?”

陈逸正色回答:“大元帅亲口说过,曹公智计卓绝,治政高明,乃是当世人杰,若愿前往洛阳为官,日后当可出任丞相之职!”

“哈哈哈……,”曹操放声大笑,似是对刘和如此看得起自己十分满意。“洛阳已经有了大元帅,曹某再去,实在有些挤得慌。还请陈先生回去转告大元帅,非曹某不愿与之共事耶,实乃如今家大业大,无法抛却追随了许多年的旧部而独享荣华富贵。”

陈逸此来,本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听出了曹操言语之中准备与刘和正面碰撞的决心和勇气,也不着急生气,而是诚恳地说道:“既然曹公意欲与大元帅角逐一场,陈某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临行之前,大元帅特意交待过,刀兵一起,则万民颠沛流离,若是曹公愿与大元帅共同准守几项协议,战后大元帅将会善待曹氏一族。”

一旁听得生气的夏侯惇冲着陈逸怒叱说道:“你这书生好大的口气,如今两军尚未交手,胜负难分,说什么大元帅善待曹氏一族,岂不可笑!”

曹操抬手制止了夏侯惇的怒吼,面色平静地说:“陈先生不妨说出来听听,若是有理有利,曹某自当遵守。”

“交战原则之一,不得逼迫普通百姓在战场上充当人肉盾牌,不得在行军途中和撤退之时焚烧房舍树木!”

“此条大善,曹某同意。”

“交战原则之二,善待对方俘虏,尽力救治对方受伤被俘的士兵,不得随意杀害放下兵器投降的对方士兵,战后允许对方用俘虏和钱粮交换己方被俘士兵。”

“此条亦善,曹某答应。”

“交战原则之三,攻守双方不得干扰农民的耕种收获,不得破坏农田水利设施,在战事结果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不做困兽之斗。”

“这条有待商榷。曹某可以答应不干扰农事,不破坏农田水利,毕竟这次是大元帅要进攻,这些条件明显有利于兖州和豫州,只是战场情形瞬息万变,战事结果是否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判断起来并无标准,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斗志,破釜沉舟也未尝是一种办法。”

“曹公既然如此说,那便遵守此条前面的内容,后面可以略过不提。”

陈逸代表刘和与曹操达成了三条战场条约,看似有些自缚手脚的味道,但这正是刘和想要为后世树立的交战标准。虽然战争与文明天然是一对敌人,战争爆发之时,便是文明遭受毁坏之日,但刘和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战争对于文明的毁坏程度。国人动不动就喜欢来个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的大坑杀,又或者到处放火焚烧房屋田地,这种毫无顾忌,有违人性和天道的野蛮行为,实在不值得提倡和发扬。

陈逸临离开昌邑之前,还提议曹操不妨将一些年轻的士子送往蓟城求学,让他们可以在战争时期不受影响,安心读书。曹操对此提议不置可否,但等陈逸离开之后,却让人在兖州和豫州选出了五百士子,其中还包括了自己的儿子曹植,一起送往北方躲避战事。

陈逸这边完事的时候,前往襄阳会见刘表的人也差不多完成了刘和交给的任务。

前往襄阳见刘表的说客,是位宗室人物,名叫刘廙。刘廙,字恭嗣,南阳人,为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他跟刘表和刘璋等人的身份相似,都是汉室宗嗣,虽然因为支系远了,但好歹也算刘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