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找几个“爱心绿地”里的成员问问他们的想法,可是他们的回答是,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原来,在“爱心绿地”的成立之初,就有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或许是他们不想太过引人注意吧,又或许他们是怕别人觉得他们是为出名而做这些好事,又或者他们真是觉得这点事情是微不足道的,没有报道的必要。那么我们只有到“爱心绿地”的论坛上去看看这些年轻人都在聊些什么,或许能从中体会出他们的想法。

  在论坛上,大家都聊得很起劲,很多人都说在“爱心绿地”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次活动都很开心,看着那些被帮助的孩子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他们觉得是释放压力最好的方法。其实,这些年轻白领平时都要面对紧张的工作,没有很广的社交圈,没有朋友可以聊天,“爱心绿地”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为社会做点事,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有了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不同地方、不同行业,原本可能永远也聚不到一块的人因为“爱心绿地”走到了一起,生活多了更多的乐趣,也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比如,某某推荐了一个很好的英文课程;某某向自己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招聘信息;某某帮自己解决了一个工作上的难题。他们因为帮助别人而相聚到一起,所以他们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其他人,没有任何的功利,也因此他们能走得更近。更令人开心的是,“爱心绿地”里常常传出佳话,很多良缘在这里结下。

  28岁的小张在“爱心绿地”已经有两年了,每个周末他都会去福利院看望他的“干儿子”聪聪。聪聪是个孤儿,小张觉得他很可怜,所以经常带礼物给他,还带他出去玩。没想到半年前,聪聪又多了个干妈。干妈是新加入“爱心绿地”的成员,姓王,比小张小两岁。小王也跟聪聪很投缘,所以她和小张这个干爸就常常带着他们的“儿子”去公园、去游乐场。起初,他们两个被聪聪“爸爸、妈妈”地叫着,还有些害羞,谁知到后来弄假成真,如今他们真成了一对。这样的佳话在“爱心绿地里”经常传出,让人羡慕不已。

  在得到情感的寄托之余,参加慈善活动,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因为“爱心绿地”的每次活动都是由大家亲自策划、组织、筹备的,烦琐的事情有一大堆,如何多方协调,搞好这些活动,对年轻人而言,也算是一种锻炼。

  这些年轻白领在付出的同时,得到了历练、朋友、甚至是姻缘,那么像王仁华、胡惠君她们图的又是什么呢?胡阿姨的一句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当她收到她资助了3年的学生寄给她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给她的最好的回报。说这话时,胡阿姨的眼眶显然有些泛红,她一定又回忆起了那一个让她激动不已的时刻,就好像是自己的亲生子女考进大学一样,而那种满足和欣慰恐怕比做父母的还要包含得更多。对子女的付出,有时还包含了一种义务,是不得不做的。而对于资助的学生,她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她希望她的付出没有白费,她希望她的付出得到回报,这份回报就是看到资助的学生能有出息。

  如此看来,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做好事其实也是有价的呢?难道读书不好的学生就不值得捐助了吗?可是胡阿姨很坦然,也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功利色彩,因为她也从来没声称自己有多无私。她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她能帮一个、两个、三个,但是帮不了几百、几千个。所以,她必须有所选择地帮助,所以她只能挑那些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困的孩子,才能让她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成效。她不图她资助的孩子将来对她有什么物质上的回报,她只希望因为她的付出,能让这个社会减少一两个因为生活所迫而被埋没的人才。

  现在,每当到了中秋节、新年这样的节日,胡阿姨家就会特别热闹。她资助的那些孩子或者是受过她帮助的人都会来看望她。哪怕有些孩子因为工作关系,没时间赶来,但只要一个电话,胡阿姨也会心满意足,因为她知道这些孩子心里有她,而这些孩子今天获得的成就越大,她的满足和骄傲感就越足。你能说像胡阿姨这样帮助别人,图什么吗?她真的不图什么,但真是什么也不图吗?其实也不是。她图的是心里的安乐,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内心的满足。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30


   

10斤高粱米
姜孟之

  

  1961年是我国3年自然灾害中最困难的一年。城镇居民人月口粮27斤半,全国都在饥饿中。当时我在大连读高三,在学校的一次义务劳动中伤了腰,卧床不起,母亲陪我在金家街养伤。母亲当时没有经济收入,姐姐在黑大哲学系读书,靠每月18元的助学金生活。放寒假了,因为没钱买火车票,她不能回大连过年,辅导员朱老师知道了,学校发给她从哈尔滨至大连的往返火车票钱,姐姐才得以回家过春节。

  姐姐到家后,去粮店把粮本上仅有的我和母亲两个人下半月的27斤半口粮领回来了。妈妈掂掂粮袋子说,不止27斤半。说完,去邻居家借来秤,一称37斤半,多给了10斤高粱米。妈妈欢喜地说,老天听说我闺女回家过年,特批给10斤粮食。姐姐是党员,说,送回去吧。妈妈说,这年头,抢粮还抢不到手呢,到手的东西哪能送回去。姐姐说,粮店月末点库,少了10斤粮食售粮员要受处罚的。妈妈说,有这10斤粮补贴,咱娘仨能过个饱年,送回去可惜了。姐姐说,咱们不能占国家的便宜。妈妈被说服了,姐姐背起粮食去粮店退粮。

  几个售粮员见我姐姐背着粮食袋子回来了,谁都不理她。姐姐来到给她秤粮的售粮员跟前说,同志,您称错秤了。那个售粮员警惕地说,谁称错了?你怎么随便诬陷人!姐姐说,我回家称了,确实错了。售粮员鄙视地说,粮店有规定,出了粮店门,一律不负责。粮店订出这样的制度也是出于无奈。有的居民把粮领到家,倒出一两斤的,再背回粮店,硬说给的不够秤的事儿时有发生,因此,粮店规定:售出的粮食,出了粮店门,短斤少两的粮店一律不负责。她哪知道这次不是短斤少两,而是多给了10斤粮食。姐姐说,咱们把丑话说前头,等月底你们点库少了10斤粮食,找我我可不认账。说完背着粮食就往外走。粮店负责人追上去问怎么回事?我姐姐回过身来说,刚才我领的27斤半粮,回家一称是37斤半,多了10斤,想背回来退给你们,可你们说有规定,出了粮店门,就不负责任了,那我只好背回去。负责人笑着说,请把粮本给我看看。他看过粮本,接过粮袋子,放到磅秤上一称,果然多10斤。他验完面袋里的粮食,对我姐姐说,谢谢您!刚才店员的不礼貌请原谅!说话间,便把多给的10斤高粱米倒回去了。但是后来听说,那位售粮员还是被开除了。

  1963年我康复了,到黑龙江省的伊春林区工作,姐姐大学毕业后分到北京工作,我们再没去过大连。

  2000年我有个去大连的采访任务。姐姐打电话嘱我,到大连,替我找找那位被开除的售粮员,当时我若不去退粮,她也许不会被开除公职,40年来,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觉得对不起她,你找到她,替我说声对不起,如果她生活上有困难,我可以接济她。

  采访完了,我预定了返程火车票,利用等车的时间去金家街寻访那位40年前被开除公职的售粮员。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位粮店退休职工,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那个当年的售粮员,她现在是一家建材公司的老板了。

  她叫崔文娟,看上去一副40多岁、白领阶层、中年妇女的模样;其实她应该60多岁了。她见到我们便问有什么事?我就开门见山地问,40年前,您因为多称10斤高粱米被开除了公职,是吧?她吃惊地说,这事你咋知道?

  我告诉她,当年给您退粮的是我的姐姐,我这次来大连办事,走前受我姐姐的委托,一定要我找到您,替她向您道歉,您是因为她去退粮而被开除公职的,这40多年来,她一直很内疚。她想在生活上给您一些资助。

  没想到这位崔文娟大姐激动地说,该感谢的是她!说心里话,若不是我当初丢了那份工作,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大公司。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让你姐姐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要把那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