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情况下你会做出何种决定?

  即便只有l元。经济学家也会劝说你接受.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拒绝低于3元的分配方案。。。

  科恩及同事组织了一系列“最后通牒游戏”。并通过仪器检测参与者的脑部。当参与者接到2元的报价。想到另一个参与者将得到8元时,他们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人类大脑中用来推理的区域)变得异常活跃,同时双侧前脑岛(大脑边缘区域的一部分,受情绪驱动)也活跃起来。边缘结构越活跃,人们越有可能拒绝提议。研究人员发现.看起来像是大脑中的两个区域通过对抗来决定该怎么办,前额叶皮层想要接受。前脑岛却想拒绝。

  为什么多数人拒绝了较低的报价呢?也许人类原本就对公平存有偏爱.并且当这种偏爱被侵犯时就会生气,以至于为了惩罚别人而不惜使自己也遭受损失。或者人们拒绝低报价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看起来软弱。卡曼若说:“这些发现表明.参与者拒绝一个不公平提议时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反,看起来更像是极度情绪化的结果。”

  当然,在经济交易中,信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黎世大学的恩斯特·费尔通过一个“信任游戏”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该游戏最简易的版本是:一个游戏者把钱给另一个游戏者.由另一个游戏者进行代理投资.并由其决定返还多少自留多少。第一个游戏者投资得越多.所期望获得的回报就越大。但是却需要对第二个游戏者有更多的信任。两个游戏者互相信任,就都将受益;如果互不信任,游戏结束时都所获无几。

  
长期回报与眼前诱惑


  当今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只为了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的存在能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结果。神经经济学家的研究却在两个方面挑战着这个论点:如果情感总是战胜理智,那么人们的行为总是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的的假设就不成立了。同样.如果市场反映的是人脑边缘系统特别活跃时做出的决定。就没有理由相信市场的结果不能被改进了。

  以退休后的储蓄为例。调查表明,美国高达一半的家庭在结束他们的工作生涯时除了社会保障福利几乎没有任何金融资产。存钱是件难事.为了确保将来的福利而必须放弃一些现在很重视的东西——新车、度假、高级晚餐等。通常情况下,满足现有需求的渴望常常占上风。人类总是对长远目标很感兴趣,例如吃健康食品,为了退休后的生活而存钱等。但是诱惑总是突然冒出来打乱我们的长远计划。研究消费行为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莱布森说:“一直打算戒烟.但总是不能拒绝下一根烟:总想忠于妻子.可是发现自己总是处在另一段感情中:计划为了退休而存钱.却花光了赚到的所有钱。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莱布森与其他人合作,检查人们在选择短期回报或长期回报过程中大脑的活动。他们利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一组志愿者的大脑.志愿者对当天亚马逊网站15美元的礼品券和两周后20美元的礼品券进行选择。扫描结果显示两种选择都触发了外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但是当天的选择还引起了大脑边缘区域不成比例的活跃活动,并且边缘区域活动更为激烈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立刻可以兑现但价值较低的礼品券。

  这个结果更进一步证明理智与情感总是在大脑内部进行对抗。这也有助于解释一系列令人费解的现象:立即回报和延迟回报能刺激大脑的不同部位。莱布森说:“实验的意义在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立刻满足的欲望,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就能从更好的角度设计出减少违背自身利益行为的策略。”

  
我们大脑内的两种人格


  我在核磁共振成像仪里已躺了近两个小时,回答了两组共250个问题。赫斯纳给我的第一组题是假设每个投资各自独立.都是我能做的唯一投资;到回答第二组问题时.他让我把这些投资看成一个整体规划.就如同让我整理自己的有价证券投资清单。随后,他解释了比较后的两组答案:许多人在做一份有价证券投资清单时对损失的厌恶不那么严重了,大概是因为他们相信清单上一个部分的损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收益补偿。在实验中,我并没有根据测试条件的不同改变自己的策略。我用同样的方式回答所有问题.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我都接受了,我把它真的当成一次事不关己的实验.我冷静地分析赚与赔的几率,不会愚蠢到拒绝一个肯定会赚的机会,也不怕赔上点小钱,因为这只是实验,我不会真的出钱。有时风险很大,收益率几乎为0或接近0时.我也毫不在乎地选择冒一次险。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样做完全不符合我的理财逻辑,但是这能使回答问题变得简单.并且似乎效果很好。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我赢了68元。

  不过,我以亲身经历发现了这种实验方法的缺陷。在机器里躺了近一个小时后.我更关心什么时候能出来.而不是多挣几块钱。目前,神经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人们有两个一直在争斗的不同人格.第一个谨慎且有远见.第二个冲动且目光短浅。在一些情况下,冲动的那边占了上风.于是人们屈从于毒瘾、暴食、纵欲、在股票市场进行疯狂的赌博等。这样的假说依然等待着观察与实验的证实。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P56


   

当今怪异修辞术
●南方朔

  美国近代最主要经济学家之一的高伯瑞(J。K。Galbraith)晚年回忆说:“资本主义”这个古老的名词,由于在历史过程里沾染了太多负面内容,因而第二次大战后,那些经济学家遂刻意要闪避掉这个名词,最后找到了“市场”这个万灵丹。

  似乎任何政策或行为,只要一扣上“市场”,就有了不容挑战的正当性。在“市场”的庇护下,甚至政府的调控,也都成了不正当的介入。“让市场决定”这种似是而非的口头禅,其实是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术语,它比拖着一串不漂亮尾巴的“资本主义”这个名词好用多了。

  无论我们读书看报,会发现类似于用“市场”取代“资本主义”这样的修辞游戏,可从未停止过。第二次大战后,右翼社会学家硬是不再使用“阶级”(Class)这个词,而代之以“阶层”(Stratum),即是另一著名例证。

  当人们发现一个名词概念的内涵对他们有不利的影响,就会挖空心思加以改变和重新设定。研究饮食社会学的都知道,肉商会用Pork Steak Real Meat这些字,目的就是要拉开肉与猪牛等动物的关系,吃肉就不是吃动物。西方人自己不吃狗肉,因而狗肉遂没有经过修辞术的化妆,韩国人吃“狗肉”(Dog meat),当然就成了野蛮的行为。这种道理也反映在捕鱼和养鸽上,他们都用“收获”(Harvest)称之,鱼和鸽仿佛和稻麦一样,不再有生命。

  类似的例子还有。卖“二手车”(second…hand car)的,为了消灭“二手”这个不好的印象,硬是称之为“曾被拥有过的车”(pre…owned car),换这个名词,似乎旧车旧变得不那么旧了。

  用修辞术来替行为化妆,有些或许没什么要紧,但有些却严重多了。最严重的乃是车队入侵和杀人的用语变化了。近代由于许多行为早已成了国际禁忌,这时候还要违反禁忌,当然就必须换个名词。

  例如,“侵略”(Invasion)是不可以的,但把“侵略”换成“人道干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似乎“侵略”就变成了不再是“侵略”。这种形态的修辞术多不胜数:1980年代,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拂晓伞兵空降占领”,但被说成是“拂晓垂直插入”(pre…dawn vertical insertion)。

  近年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不断展开各种攻击,但却都用新的修辞来表述。例如对特定人物展开“暗杀”,即不说“暗杀”,而说成“目标攻击”(Target attack);以色列派推土机铲平巴勒斯坦人住宅,不称“铲平”,而说“工程作业”(Engineering work);对村镇主动攻击,则称“预防手段”(Preventive measure),这和把“侵略或攻击”说成“先制攻击”(Preempt attack)如出一辙。用了这种假装的“行话”杀人也就仿佛变成不是杀人。

  美国入侵兵占领伊拉克,伊拉克各派“民兵”(Pa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