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的综合-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因 A ,你的兄弟姐妹获得基因 A 的机会还是百分之五十。这就是说,如果你有十个兄弟姐妹,那么其中有五个人会有你体内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稀有基因。如果你体内有十个稀有基因,那么你的兄弟姐妹中的任何一个的体内都可能含有五个这样的稀有基因。 

  这个数值就是亲缘关系指数,它可以表示两个亲属间共有一种基因的几率。由上述事实可知,亲代和子代的亲缘关系指数为 1/2 ,这是一个精确恒定的不变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理论上也是 1/2 ,但这是一个平均数。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和基因重组过程中完全是随机的,所以,即使一母同胞,其共有某种基因的机会也不完全一样,大致就在 50% 左右浮动。但每一代距( generation 

  distance )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为 1/2 ,是不会变的。 

  按照亲缘关系的计算,从遗传上讲,你的第一代堂兄和你的曾孙一样,亲缘关系指数都是 1 / 8 ,你与祖父的亲缘关系和你与叔叔的也相等,都是 1/4 ,异父或异母同胞、侄子、外甥、孙子等等和你的亲缘关系也都是 1/4 。但是远到第三代堂兄弟或堂姐妹,亲缘关系只有 1 / 128 ,这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没什么两样了。可是有二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同卵(同一个受精卵)的孪生兄弟或姐妹,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是 1 ,也就是他们身上所有的基因都一样,毫无差别;因此,从理论上计算,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之间的利他主义应最强烈,他们之间的相互关怀应和对自己的关切一样。因为假设其中一个为了援救另一个的生命而慨然牺牲,这一套基因还是能全部存活下来的。按理论计算,受益者所携带基因必须等同于或超过牺牲者所携带的相同基因。这样利他主义才能在基因库里兴旺起来。就是说,你要牺牲自己去救你的兄弟姐妹,就必须救两个或更多才合算,而上述与你亲缘关系只有 1 / 4 的人(异父异母兄弟姐妹、叔伯姑姨、侄甥男女、祖父母、孙子孙女等),至少要救四个以上,你的牺牲才值得。同样,你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应和对你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亲缘关系都是 1/2 。 

  当然,理论和实际还是有距离的。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实际生活中,兄弟姐妹之爱远远不及父母之爱来得普遍。虽然从遗传上看,这两种亲缘关系的指数完全相同。所以完全按亲缘关系指数去衡量和预测利他行为,是过分简单化了。比如,照说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的亲缘关系是 1 ,而双亲与子女的亲缘关系只有 1/2 ,那么从理论上讲,同卵双胞胎之间的互相关怀应比父母之爱来得更强,要强一倍才对。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比起父母之爱只怕连一半也不及。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种解释可能是由于父母把各自 50% 的基因传给子女,而兄弟姐妹间的基因不管有多少相同,却并无传递关系。正因如此,母爱不仅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感情,而且也是整个动物界最普遍、最动人的现象之一。 

  4…3 估计寿命 

  根据上面我们谈到的孪生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双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的比较,可以看出亲缘关系指数并不是利他行为的绝对指令。实际生活要复杂得多。亲缘关系指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预测,当然是有科学根据的,特别是在象蜜蜂这类昆虫中,更是十分准确有效。但就整个高等动物的情况而言,它不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已。不仅动物在援救同伴时不可能去点点数,人也不可能在救人或行施利他行为之前先来一番亲缘系数演算。因此,实际上所要求的,只是一种模糊的关系。例如,从基因的角度看,如果本身的风险不大,那么拯救一个陌生人也是值得的。如果风险很大,或几乎定会让你丧命,那么,除了救一个孪生兄弟,或两个以上与你有 1 / 2 亲缘关系的人,就大大不合算了。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向死亡迈出的第一步。这样,每个人都有个大概的“估计寿命”。如果有亲缘关系与你相同的两个亲属,其中一个已届风烛残年,奄奄待毙,另一个却是豆蔻年华、血气方刚。那么,对于基因库而言,拯救后者的生命远比救前者有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所谓“估计寿命”可以称之为“预期生殖能力”,即使自己的基因在可预见的未来获益的能力。利他主义行为要在基因库中得到进化,前提是利他者的风险要小于受益者的净收益和亲缘关系指数的乘积。这需要一套复杂的统计计算。要指望生物在行施利他行为、尤其是在匆忙拯救同类时,事先进行一次如此复杂的运算,那未免荒唐。就连数学上颇有造诣的著名的群体遗传学家霍尔丹也说,他曾有两次把可能要淹死的人救起来,而在那种利他行为中,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演算。”事实上,许多行为是出自本能,好象是进行演算似的。当然,所谓演算也是一种抽象的简化方式,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使得任何行为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理想的数学成果。 

  凡是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是存活下来的优胜基因群组的载体,是由这些幸存基因为之编制程序的机器。基因之所以存活下来,就是对一定的条件作出了正确的反应。而这些条件就是物种历史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因此,有关得失的“估计”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的。由于基因赋予生存机器以学习能力,所以经验大量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是从某种渠道学来的物种经验。只要生存条件不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些以经验为依据的估计往往是可靠的。这使得生存机器能够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是条件一旦发生剧烈的变化,生存机器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它的基因为此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4…4 行为准则 

  人类对亲缘关系的判定程度,可靠性要大得多。这不仅是由于人类各自都有名字、容易辨认,而且有正式的结婚习惯,可分血统。人不仅用自己良好的记忆力,还用档案文件的形式记载亲缘关系。人类的风俗和部落仪式通常都很强调亲缘关系;膜拜祖先的习惯流行天下,家族的义务和忠诚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各种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乱伦禁忌表明人类对亲缘关系的深刻意识。即使少数乱伦例外,如埃及王室,日本天皇家族,婚姻关系必须建立在乱伦基础上,也是以严格的亲缘关系为准则的,不过正与常情相反。 

  亲缘关系是人类许多观念(如门第观念、等级观念)的基础,也是家庭、私有制赖以建立的遗传学原因。一言以蔽之,对于亲缘关系及赖以为准的行为规则,没有比人类更熟悉和谙练的动物了。 

  那么,动物怎么能知道它们的亲戚呢?它们的亲缘学知识从何而来,以便尊从亲缘选择而有利于基因的进化呢?动物必须从基因那里得到一种行为规则,这种规则形成它们的行为本能,使之“习惯成自然”。对于行为规则,以及准则所具有的巨大的约束力量,人类也是十分熟悉的,乃致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准则一旦形成,就成了可怕的习惯势力,决无任何情理可言。人们往往身不由已地盲目遵从一些显然是不合理的准则。中国古代的妇女缠足,可谓荒唐准则的一个范例。把骨头折断、忍受巨大的痛苦造成畸形发育,无论从健康、审美、快感各方面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但这种对任何人都没真正好处的行为准则却能风行天下。这就是准则为了自身维持而获致权力走过了头的缘故。总之,行为准则这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在所有动物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作用。当然它开始必是适应的——有助于基因实现自己的目的。 

  假设动物按照亲缘关系行事,那么必有这样的准则:对亲属友好。前面已谈到,动物没有人类那么高级的基因技术——文化,它们并不象人类那样准确地识别自己的亲属。但是,如果动物倾向于对外貌与自己相象的个体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它们就可能间接地为自己的亲属作点好事。无论如何,这种行为准则会导致大体上符合亲缘选择原则的正确决定。这可能就是连凶猛的肉食动物对自己的同类也比对其他物种动物温和的原因(动物发清期的争偶搏斗不在此列)。 

  各种动物在相同的原则支配下,都会有这样一条准则:“对你所遇见的任何同种的成员都以礼相待。”这条准则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