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宋·全-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朕定要查封呢?”赵顼冷笑道。
  “立法不守,不如无法,臣等不敢奉诏!”张景宪与蹇周辅一齐顿首道。
  “二卿可知道《谏闻报》所泄机密,关系重大?”赵顼被二人弄得无可奈何,只得放缓语气。
  “若情节果然严重,可以杖责四十,罚铜千斤。足以让唐垌刻骨铭心。”张景宪答道。
  蹇周辅却道:“陛下若大动干戈,只怕是让天下本来还怀疑《谏闻报》报道真实与否的人坚信这件事是真的。臣以为解决此事的上策,是公开宣布绝无此事,一面以伪造朝廷奏折,报道不实的罪名处罚《谏闻报》。如此时日渐久,自然无人相信。”
  “若以臣之见,《谏闻报》所登之所谓‘奏折’,荒谬不经,倒似是纸上谈兵,便是泄密,亦多有夸饰,世间凡明事理之人,皆知断非苏、石二参政所为,此案之罪断,似乎诬蔑造谣多于泄密。”张景宪粗略看过《谏闻报》上刊登的奏折,心里非常不以为然。
  赵顼不料他如此说,愕然道:“卿何出此言?《谏闻报》所登,却是千真万确之奏折。”
  “啊?”张景宪与蹇周辅齐齐吃了一惊,二人讶然对视,半晌,忽然一起顿首。
  赵顼奇道:“二卿这是为何?”
  张景宪慨然说道:“陛下,臣以为泄密事小,奏折所议事大。苏、石二参政向来谨慎,不知何故献此下策。隋亡故事,陛下不可不戒!臣身为大臣,此事亦不可不谏。”
  蹇周辅亦道:“陛下,臣不敢信此为苏、石二位大人所为,便是周文王再世,朝廷财政亦将败坏不可救。若有天灾兵祸,陛下将如之何?万望陛下三思而行。”
  赵顼摆摆手,道:“苏辙、石越不过建议而已,韩绛、吕惠卿、司马君实皆以为不可,故此事外间不知。不料竟然有《谏闻报》刊登其事,朕必欲知此事是谁人泄密,若不查出,日后朝廷岂有机密可言?”
  张景宪、蹇周辅这才稍稍放心,齐声说道:“陛下英明。”张景宪又道:“既确是泄密,臣请陛下敕令开封府立案。”
  “罢、罢。御史台不再审案,甚是不便。权且让开封府去查这件事罢。”赵顼不耐烦的挥挥手,一瞬间竟然感到一阵心烦意乱。
  *********
  《谏闻报》刊登的报道在汴京城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既有旗帜鲜明的支持者,也有立场坚定的反对者,但绝大多数的人,则是觉得不可思议——如此庞大的计划,几乎是当时人闻所未闻的。
  支持者以白水潭的一部分学生为主,反对者则多是老成稳重之辈,而觉得不可思议的,却多是朝中的大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屑的丢下报纸,哼道:“造谣!”这些人中间,就包括在当天抵达京师的枢密使文彦博。
  “若说是吕惠卿提出这样的主张,或者还可以相信。苏辙、石越?”文彦博摇了摇头,沉着脸在来迎接他的冯京面前骂道:“这些报纸越来越放肆了,居然连朝廷大臣的谣也敢造。如此军国大事,连老夫都曾与闻,又怎能让唐坰知道?”
  冯京一脸的尴尬,半晌没有作声。文彦博瞧出蹊跷,心中一惊,问道:“当世,难道此事是真的?”
  冯京吱唔一声,道:“今日傍晚,开封府已经将《谏闻报》有关的编辑全部抓了起来,罪名未定。不过我听说,皇上曾召见大理寺卿张景宪与少卿蹇周辅……”
  “说了些什么?”
  “究竟圣上和他们说了什么,别人也不知道。现在皇上龙颜大怒,宫中自然没有人敢乱传话。张景宪与蹇周辅,都是有风骨的人,什么话进了他们的耳里,那便和进了棺材没甚区别,也不会传扬出来……只是我颇疑心,此事或许是真的……”冯京也无意隐瞒文彦博。
  “为何做如是想?苏辙、石越,皆是稳重之人。”文彦博奇道。
  “因十几日前,我曾听说苏辙、蔡卞、唐棣等人频繁来往石府,虽说几人素来交好,但是现在各部正是事烦之际,却也颇显不同寻常。其后石越又拜访过韩维。尔后皇上一日之内,先是召司马君实、石子明、苏子由密谈,其后又相继召见韩、吕二相。尔后又闻通进司曾递交苏、石之奏折……若依这些事情来揣测,总觉可疑。”冯京身为吏部尚书,自然是知道很多内幕。
  文彦博思忖了一会,皱眉问道:“既是奏折言事,如何这般遮遮掩掩?你是尚书省吏部尚书兼参知政事,竟不得与闻?”
  冯京笑道:“若《谏闻报》所登奏折是真,则亦不难理解。如此庞大之计划,以石子明之性格,必然先得到皇上的同意、司马君实的支持,方愿示人。一旦皇上与司马君实认可,自然就会交朝廷讨论;既是秘而不宣,想必是皇上与司马君实没有答应。”
  文彦博又瞄了一眼手中的《谏闻报》,冷笑道:“司马君实除非疯癫,否则焉能同意这种计划?数亿贯——朝廷哪来这么多钱?何况移民又岂是小事?一次移民五万丁,折算人口,就是二十万人,那还不搞得鸡飞狗跳?朝廷莫非钱多了没处花?石子明一向谨慎,不料倒成了王介甫第二。”
  冯京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文相公此言太过,石子明此事虽然失算,好在为人不固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且若依我之浅见,则其中亦并非一无是处。譬如移民,未尝不是好事,北方盗贼不断,朝廷岂不知原因?然无可奈何尔。移民便是良方。只是性急不得,还须慢慢来,若五年之期,改成十五年,先遣人分赴南北,将要移民的地方与要移民的人都规划清楚了,第一年竟只移民一万户,且这些人必是北方无业之民,或为乞丐,或为招安之盗贼。如此缓缓图之,朝廷付出有限,而长远来看,确有大利。且湖广之利,未必全在于移民,应于北方征募老农,前往湖广为农师,劝农教农,如此持之以恒,二十年后,必收全功。”
  文彦博却毫不客气的反问道:“当世说得轻巧,为政者十五年缓缓而图二十年后之利,又岂是容易之事?石越年轻,急于求成,既是孟浪,然亦是本朝风气使然。依我说,朝廷能安静劝农,少收两税,便是上策。”
  “诚然。但皇上春秋正盛,此事未必不能。石子明亦并非不知缓缓图谋之理,他道路修建之法,便是长达七十年,却不知为何,移民之事,便要急于求成,非要五年之内见功。”冯京又想了想,终是不能明白,只得无奈的摇摇头。
  文彦博冷笑道:“七十年之规划,真是痴人。谁能管得住二十年之后事?竟说到七十年?全篇奏折,愚不可及者,便是道路修建,朝廷有此数亿贯,早已北伐燕云。此时辽国内乱,本是大好机会,朝廷不敢动手,还不是缺钱缺物吗?本来石子明建议皇上整编禁军,训练将校士卒,老夫亦觉得他知世务,远胜王介甫。若此事为真,未免让人失望。”
  冯京知道文彦博对石越素来观感一般,虽然皇帝给两家订下亲事,但是文彦博三朝元老,说话之间,自然也未必会给谁留面子。当下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只说道:“此事竟不知何人泄密?想来惹怒龙颜者,或是此事。”
  “管他谁人泄密,到头来还是报纸泄密。”文彦博对于报纸,始终没什么好印象。
  ***********
  但既便是文彦博如此不屑一顾的计划,也并非没有支持者。从第二日起,《汴京新闻》迅速的动作起来,针对尚未确认为真的《苏石奏折》,刊登了一系列的评论,但是相对来说,《汴京新闻》的立场是中立偏于宽容,其中不仅有白水潭博物系学生表示支持与理解的论点,也表达了士林的担忧与怀疑。随着九月十三日,开封府正式以泄密为罪名审问唐坰等一干编辑,从侧面证明了《苏石奏折》之真实性,关于此事的讨论,立时转为众所关注的焦点。支持者与反对者纷纷在《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与指责。
  与此同时,商人与百姓们谨慎的评估着移民与修路的可能性,厢军与其家属则担忧着是否会遭到裁汰的命运……朝中的大臣更是纷纷上书,未雨绸缪的劝戒皇帝不要推行这样风险过大的计划。而最让人担心的,则是北方百姓也湖广四路汉蕃居民听到传言后有可能产生的惊慌与不安——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百姓在不久之后听到的“新闻”,必然大大走样。无论如何,石越此时已经明白,短期内,自己这个计划已经彻底夭折!
  九月十五日,民间对此事的关注几乎已经超过了省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