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10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德军有强大的战斗力,可是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要知道,大部分武器装备在退役之后不会立即销毁,而是会封存起来,以便在战争爆发之后能够补充给部队。在冷战时期,大部分主战装备要在封存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会正式报废。

也就是说,封存保管武器装备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除此之外,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本身就需要花很多钱。

冷战期间,中国奉行总体防御战略,因此可以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规模相对较小的地面部队。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因为奉行进攻战略,得随时做好开战准备,因此必须维持一支规模相对较大的部队。

当然,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陆军。

冷战期间,帝国空军的建军方针也深受总体战略的影响。

这就是,帝国空军在研制新式战机的时候,也得以便于大规模生产为目的,因此就得限制战机的技术水准。

白了,先进技术本身就不便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结果就是,在冷战的前二十年,即喷气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帝国空军还能够凭借在大战期间积累起来的技术,制造出性能先进的战斗机。可是随着电子技术进步,以及电子设备在现代化战机上的价值提升,帝国空军的战机性能就开始落后,而且再也没有能够追上中国空军。

到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诞生的时候,帝国空军与中国空军的差距已经扩大到十年。

此外,因为轰炸机的造价更加高昂,而且在战争时期难以迅速扩大产量,所以帝国空军一直不太重视战略航空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帝国空军战略航空兵的主要存在价值就是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第三种战略打击手段,而这种手段的可靠性、以及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关键。

当然,帝国海军也没能幸免。

重视潜艇的发展方式,以及水面战舰单一的作战能力,都证明了帝国海军是一支在出海之后就没有打算回来的海军。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攻击杀上门来的中国海军,而最好的结果就是与中国海军同归于尽。只要能够拼掉中国海军,即便帝国海军将彻底丧失出海作战能力,也至少能够保证本土不会受到来自海洋的威胁。

看得出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备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德军的大部分装备都是“一次性用品”。也就是说,德军在研制装备时,并没有考虑要使用多久,主要目标是能够经受住全面战争的大规模消耗,即武器装备一定要做到价格低廉,以便在战时能够大规模生产。

如果中德全面战争爆发,那么德军的发展策略就将发挥关键作用。

白了,大规模战争的巨大消耗,能够让任何一种精密的武器装备成为摆设,只有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武器装备才能在大战中产生规模效应,而武器装备的生产数量,直接决定了军队的规模,也就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影响。

问题是,大战没有爆发。

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中德全面战争,那么决定胜负的肯定不是常规武器,而且也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

别忘了,中德在冷战时期制造的核武器,足够把地球摧毁上百遍。

也就是说,在全面战争中,常规武器成为配角,因此常规武器的数量与性能都难以左右战争的最终结局。

更加重要的是,在全面毁灭的威胁之下,中德都不可能轻易挑起战争。

结果就是,德军的军备发展战略出现了严重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战在持续了四十五年之后宣告结束,中国通过大型政府工程所产生的作用极为有限。

击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正是其惊人的军备规模。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成为帝国安全保障的军事力量,最终成为了压垮帝国的负担,成为了对维护帝国安全最不利的因素。

当然,关键并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备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冷战本身就是一场以非战争方式进行的国家间的全面对抗,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综合国力不如中国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是冷战的最后输家。

帝国风云243_帝国风云全文免费阅读_第二百四十三章

消耗品更新完毕!

第二百四十四章 最后的努力

按照后世的评价,顾祝同住进总统府后,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子虚乌有的“星际大战”计划,往早已不堪重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架战争机器上加了最后一根稻草,并且压垮了这台战争机器。

也就是说,顾祝同的所作所为,让冷战提前数年、甚至数十年结束。

当然,绝不能因此而否认顾祝同做出的伟大贡献。

说白了,如果没有顾祝同,那么数亿中国人还将在核威胁的阴影下生活很久,而且谁也无法预料冷战会以什么方式结束。

这就是,如果没有顾祝同加上去的这根稻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结局很有可能不一样。

早在七零年代末,也就是由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有所缓解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内部就出现了改革的呼声。

当时,帝国内部的改革派认为,跟中国对抗还不如跟中国合作。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承认中国的霸权地位,以此换取中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欧洲地区头号强国地位的承认,并且以全球二号强国的身份,参与由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去,从而谋求理应属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

当然,这只是改革派喊出的口号。

推动改革需求的,则是现实的经济压力。

虽然在石油危机中,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埃及与叙利亚提供了支持,甚至在停火的时候为叙利亚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也就没有遭到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在随后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成为幸运儿,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避开了经济危机的袭击。

说白了,在贸易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存在。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加依赖贸易。

别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本土资源并不足以支撑其全球争霸战略。来自俄国的粮食与来自中东的石油同等重要,而为了保持国家收支平衡,德意志第二帝国同样需要其他国家的市场。

事实上。在冷战时期,中德两大阵营在进行军事对抗的时候,并没有阻绝经贸往来。

当时。在两大阵营中,各个国家的经贸往来极为密切。

比如,英国是中国在北大西洋地区最为重要的盟国,而且英国一直奉行依赖中国的基本战略,但是在一九七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取代中国成为了英国的头号贸易伙伴,而且一直维持到冷战结束。

又比如,意大利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最主要的盟国,但是在四十五年的冷战中,中国在差不多四十年里是意大利的头号贸易伙伴。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不是意大利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经贸上的密切往来,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至少在经济层面上如此。

结果就是,在由中东战争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即便中国遭受重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就是,中国在遭受石油禁运之后,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石油,同时也要通过增加出口来应付能源开支上涨造成的国家收支变化,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增加出口。也就必然会挤占其他国家企业的市场。在进行贸易战的时候,中国不得不以价格战为主,即通过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只能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的贸易战。这就意味着,即便海外市场规模没有缩小,德意志第二帝国从出口中获得利润都将大幅度降低。

事实上,在经济危机期间,所有国家的海外市场规模都在缩小。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遭遇了战后的经济寒冬,即出口利润在经济危机期间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对中国来说,这也许不是大问题。

别忘了,中国既是全球第一的出口大国,也是全球最大市场国,其国内市场就能消化掉大部分产能。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危机期间,中国放弃了华元的金本位,使得华元对外急剧贬值,从而提高了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让中国企业在更多的海外市场上站稳脚跟。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中国zhèng

府稳住了华元在国内市场的购买力,也就基本上确保了国内消费市场的购买力。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

华元贬值,意味着帝国马克升值,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