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承乾的想法更直接:在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尽量击沉与击毁英舰。

为此,冯承乾提出,把第一与第二战列舰分队编在一起,交战后首先打击大舰队的第一战列舰分队,第三分队与第四分队各自应付大舰队的第二分队与第三分队,雷德尔在完成任务之后,负责缠住速度最慢的第四分队。这样一来,在战列的最前端,公海舰队就有九比六的兵力优势,在战线终端,公海舰队则用八艘战列舰对付大舰队的十二艘,后端则是五艘战列巡洋舰对付六艘战列舰。

不可否认,第三分队与第四分队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

此外,雷德尔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可是有一点不可忽视,如果第一分队与第二分队能够尽快解决战斗,就能让大舰队失去统一指挥。

在海战中,有效指挥的重要性不亚于主力舰的数量。

最初的时候,希佩尔还不大赞同这么做,因为公海舰队也会因此遭受惨重损失,使胜利的价值大打折扣。

所幸的是,冯承乾很快就说服了希佩尔。

五点不到,雷德尔发来的电报表明,贝蒂率领的主力舰队已经到达战场,而且分成了四个战列舰分队。

希佩尔没再坚持主见,同时答应让冯承乾去第二分队指挥作战。

五点二十分,冯承乾与副官张东强登上了“德皇”号战列舰。

在“国王”号服役之前“德皇”号一直是公海舰队的旗舰,而且这艘战舰也是由冯承乾主持设计与建造的。

五点三十五分,雷德尔再次发来电报,大舰队已经完成了队列转换。

此时,公海舰队与大舰队的距离已经不足三十公里了。

按照希佩尔的命令,雷德尔没有与大舰队交火,始终把距离保持在二十公里以上,而且把航速保持在二十二节以上。这样一来,就算贝蒂能向雷德尔开火,也很难击中雷德尔的五艘战列巡洋舰。

五点四十五分,雷德尔发来最后一份电报,大舰队正在向西南方向航行,航速二十节。

五分钟后,希佩尔下达了转向命令。

看到旗舰“国王”号打出的旗语,冯承乾命令第二分队跟随转向,并且把战舰的间隔距离缩短到五个舰长。

在战列作战中,这是最短的间隔距离了。

再缩短的话,那么战舰在规避的时候就很容易相撞。

五点五十七分“国王、,号上升起了战斗旗帜,表明该舰的了望员已经看到了敌舰。两分钟后“德皇”号的了望员也看到了出现在西北方向的敌舰,并且辨认出是“铁公爵”级战列舰。

六点过“国王”号进行了最后一次战术转向,把航向调整到二百三十度,航速降到十二节。

随后,希佩尔下达了交战命令“国王”号与“大选帝侯”号对付一号敌舰“总督”号对付二号敌舰“威廉皇太子”号对付三号敌舰“德皇”号与“腓特烈大帝”号对付四号敌舰“皇后”号与“国王阿尔伯特”号对付五号敌舰“路易特

ō尔德亲王”号对付六号敌舰。

希佩尔的安排没有错,却有一个疏漏,即并不知道在贝蒂的第一战列舰分队中有一艘火力强大的战列舰。更要命的是,当时贝蒂把“伊丽莎白女王”号放在了编队末尾,而不是放在编队中央。

按照希佩尔的交战命令“路易特

ō尔德亲王”号得单独对付“伊丽莎白女王”号。

显然,这艘在一九一三年建成服役的战列舰绝对不是新锐战列舰的对手,单挑绝对打不过“伊丽莎白女王”号。

如果考虑到贝蒂的交战安排“路易特

ō尔德亲王”号的处境就更加凶险了。

当时,贝蒂投入的是两支战列舰分队,而不是一支。也就是说,贝蒂准备用十二艘战列舰去对付希佩尔的九艘战列舰。因为“国王”级与“德皇”级都是较新的战舰,在性能上一点都不比同时期的英舰差,所以贝蒂决定首先干掉居中的第二分队,把公海舰队的战列从中间切断。这样一来,希佩尔就很有可能被迫退出战斗。到时候,贝蒂就能利用第一战列舰分队的速度优势追击德舰。

这样一来,对付“路易特

ō尔德亲王”号的英舰就是“阿尔库金”

号与“海王”号。

显然“路易特

ō尔德亲王”号在打击“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时候,很难招架住两艘英舰上二十四门主炮的猛烈轰击。

从双方的部署来看,双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战术来打,从而破坏对方的战列。

这样一来,就得看谁能坚持住了。

说得简单一些,谁首先坚持不住,谁的战列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失去主动权,被对方压着打。

贝蒂依仗的是战舰的数量优势,希佩尔依靠的则是更加精准凶狠的火力。

六点过八分“国王”号与“大选帝集,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两分钟后“铁公爵”号也开始了破击。

这场后来被称为“挪威海战”的海上大决战终于开始了。!。

第一百二十五章 素质第一

德皇号上,冯承乾一直站在枪炮长身旁。

六点过十分“德皇”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准确的说是半齐射,即首尾四座炮塔各让一门主炮开火。这样一来,枪炮长就能够通过四枚炮弹的落点,大致测算出瞄准点与弹着点的偏差,对瞄准点进行调整。

这个时候,交战距离差不多有二万一千米。

显然,对“德皇”号上的十二门三百毫米主炮而言,这个距离稍微远了一点,就算能够击中英舰,也不见得能够砸穿英舰的装甲。此外,过远的射程会增大炮弹的撤布范围,降低命中率。

六点十二分“德皇”号打出了第一轮全齐射。

这个时候,与“德皇”号共同炮击四号敌舰,即炮击“德里”号(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这艘英舰又被称为“印度皇帝”号)的“腓特烈大帝”号也完成了校射,紧随“德皇”号打出了第一轮全齐射。

必须承认,德舰的炮击准确率远高于英舰。

虽然在第一轮全齐射中,两艘战列舰打出的二十四枚炮弹无一命中,但是至少有两枚炮弹的落点离英舰不到两百米。此外,了望员还观察到“德皇”号的第一轮齐射就形成了跨射,即炮弹的落点分布在英舰前后。这意味着,只需保持瞄准点不变,只要运气好一点就能击中英舰。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第二轮齐射中,了望员更改了判断。

“德皇”号没有对英舰形成跨射,炮弹的落点靠前,而“腓特烈大帝”

号的炮弹落点靠后,也就是说两舰的瞄准点都偏离了目标。

六点十四分在调整了瞄准点之后“德皇”号在第三轮齐射时就形成了跨射。

对于交战距离超过两万米的炮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如果炮手的素质差一些,也许要到十多轮齐射之后才能对敌舰形成跨射。这再次证明,帝国海军官兵的素质优于英国皇家海军。

形成跨射之后,接下来需要的只是运气。

事实上,在第三轮齐躬中“德皇”号就击中了“德里”号。根据英舰的作战记录,当时至少有一枚近失弹在入水之后,击中了“德里”

号舰体的水下部位只是这枚炮弹没能穿透“德里”号的主装甲带,也没能在击中“德里”号后立即爆炸而是因为碰撞角度太小导致引信没能正常工作。

六点十七分,在第七次齐射的时候“德皇”号终于收到了第一个战果。

根据了望员汇报的情况炮弹的命中点在“德里”号的后部舰桥与中央炮塔之间。根据爆炸产生的火光,可以初步判断这枚三百毫米穿甲弹没能击穿“德里”号的水平装甲,但是肯定影响到了中央炮塔。

接下来的十多分钟内“德里”号的中央炮塔都没能打出一发炮弹。

“德皇”号首开战绩之后“腓特烈大帝”号也不甘示弱在六点十八分用一次精准的齐射打哑了“德里”号的尾部主炮炮塔,还导致前方炮塔的炮座受损,使另外一座炮塔的回旋机构出了故障。

仅仅两枚炮弹“德里”号就丧失了百分之六十的主炮火力。

六点二十二分,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八千米“德皇”号与“腓特烈大帝”号的命中率开始提升。更重要的是,在一万八千米内三百毫米穿甲弹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机会击穿英舰的水平装甲。

相对而言,英舰的表现就没有这么出色了。

打到这个时候,炮击“德皇”号的“爱尔兰”号与炮击“腓特烈大帝”号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依然无一命中,甚至连近失都没有几次。

必须承认“德皇”号与“腓特烈大帝”号非常幸运,因为它们遇到的是大舰队中战斗力最差的两艘主力舰。

“爱尔兰”号原名“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