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潜艇部队表现卓著,帝国海军也加大了对潜艇的投入。

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开始,帝国海军的造船厂就在疯狂建造潜艇,在一九四一年三月份达到了每月交付十四艘的建造速度,而当时帝国海军每月损失的潜艇不到四艘,即潜艇总量开始以每月十艘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九四一年初,一个关键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潜艇部队司令官的邓尼茨海军中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就是帝国海军的一名潜艇艇长。

战后,邓尼茨曾经退役过一次,在一九三一年重新服役,此后在海军少校的位置上干了足足六年,直到一九三七年才晋升为海军中校,并且在战前晋升为海军少校,负责帝国海军的远洋潜艇分队。

因为表现卓著,邓尼茨深得德皇赏识,直接由上校提拔为海军中将。

当然,如果以服役年限计算,邓尼茨也该晋升为中将了。

这些都是其次的,邓尼茨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潜艇战术,放弃了以往让潜艇单打独斗的打法。

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能在一九四一年的前三个月取得开战以来的最大收获,与邓尼茨推行的新战术密不可分。

这就是“狼群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任何一艘潜艇在发现了目标之后,不是立即发动攻击,而是跟踪与监视目标船队,并且立即向海军司令部发出报告,然后由司令部联系在附近活动的其他潜艇,集中所有潜艇一同攻击目标船队。一般情况下,攻击在夜间进行,主要就是为了对付护航战舰。在攻击的时候,会有一艘、或者多艘潜艇充当诱饵,即首先发起攻击,引开护航战舰,然后其他潜艇再进入,用鱼雷以最快的速度击沉没有保护的船只,然后迅速撤走。

实战证明,“狼群战术”把潜艇由一种战术武器提升到了战略武器的高度上。

进入一九四一年三月份,“狼群战术”在帝国潜艇部队中已经扎下根基,而且帝国潜艇部队也在这个月里收获了最为丰硕的战果。三月七日,由八艘潜艇组成的“狼群”伏击了由直布罗陀驶往朴茨茅斯的船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击沉了二十七艘商船,船队中仅有六艘商船逃脱,此外还有两艘反潜驱逐舰被击沉。三月十二日,由十一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亚速尔群岛附近袭击了一支由四十四艘船只与八艘反潜驱逐舰组成的船队,在夜间的八个小时里击沉了三十八艘商船与三艘反潜驱逐舰。三月十七日,由七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葡萄牙外海袭击了一支由二十七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一举击沉了二十六艘商船,最后一艘商船也被上浮的潜艇缴获。三月二十六日,由十七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发动了当月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动,在一个晚上同时袭击了两支由美国开往英国的船队,取得了击沉商船四十九艘的巨大战果。在这四次袭击中,帝国海军只损失了六艘潜艇,战损比降到了开战以来的最低点。

对英国来说,这是不见天日的三个月。

虽然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租借法”,美国海军也非常及时的把封存的反潜驱逐舰交付给了英国皇家海军,部分驱逐舰甚至是在驶往英国途中进行启封工作的,但是英国皇家海军仍然无力承担整个北大西洋航线的护航工作。

要知道,面对成群行动的潜艇,在一战中总结出来的反潜战术已经用不上了。

比如,在一战中,掩护四十艘商船最多只需要八艘反潜驱逐舰,如果航线较偏,危险系数比较低,六艘驱逐舰也够用。可是在三月份的四次大规模袭击中,有三次是在护航力量足够的情况下发生的。

显然,护航战舰的数量太少了。

为此,英国就需要美国来分担一些负担,比如由美国战舰负责一半航程的护航任务。

也正是如此,英国外交大臣才会紧急赶往美国,向美国总统提出要求。为了让美国总统认识到护航的重要性,英国外交大臣还明确提到,如果美国不能尽快伸出援手,那么英国将在三个月内断粮。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严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英国在实施了全面配给制之后,国内的存粮足以坚持到一九四一年底。

显然,让美国海军参与护航行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美国参战。

准确的说,是帮助美国当局制造一个参战的理由。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越过了北大西洋中线,攻击了护航的美国舰艇,那么罗斯福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那些顽固的国会议员了。

别忘了,在一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承认北大西洋中线为德美的势力分界线。

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交与反潜

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交与反潜

显然,美国参战对中德来说都不是好事。跟我读H-U-N混*H-U-N混*小…说…网搜索最新更新尽在soudu。org

请牢记

只要美国参战,就会打破现在的战略局面,并且使中德丧失战略优势,而美国越晚参战对中德越有利。

在美国海军出动战舰为船队护航后,德皇亲自发表了抗议,刘伯恩也再次在总统府召见了美国大使,提出美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参与、干预与改变战场态势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问题是,抗议有用吗?

五月二十五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召见了邓尼茨,直接提出,必须把破交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东部海域。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袭击由美国舰艇保护的船队,更不得直接袭击美国舰艇。

问题是,这样的命令有用吗?

在面见德皇的时候,邓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交作战的范围,那么潜艇的作战能力将大幅度削弱,威胁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外,邓尼茨还有一点没有提出来,即潜艇的战损率肯定会直线上升。

原因很简单,潜艇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反潜技术也在飞速进步。

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开发出了一项对潜艇来说至关重要的设备:通气管。

以往,潜艇只称得上是“能下潜的舰艇”,受电池性能限制,潜艇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潜航的时间非常短,潜航的距离也远不到哪里去。一战末期,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潜艇,最大潜航时间也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最大潜航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潜航速度航行,电池里的电能将在一个小时内耗光。通气管出现之后,这一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即潜艇可以在潜望镜深度上持续潜航,并且为电池充电,在理论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问题是,反潜技术也有突飞猛进。

与一战时相比,反潜技术最大的突破不是雷达、声纳等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而是飞机成为了主要的反潜平台。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反潜就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初的时候,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是飞艇,而不是飞机。主要是,当时飞机的续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持续巡逻,而飞艇具有更高的续航力,可以长时间的呆在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上空

只是,飞艇并不是理想的反潜平台。

主要是,飞艇对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机动性也不好,往往在发现潜艇后无法立即发起攻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飞机成为了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

只是,这个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在丢掉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在大洋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抗衡了,反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重要的是,航空反潜已经显示了起强大的作战能力。

大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厂要么在建造大型战舰,要么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弥补潜艇袭击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建造反潜战舰,要不然,英国也不会从美国租借几十艘老式驱逐舰。

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另辟蹊径。

显然,飞机成为了理想选择。

当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潜的收获并不大。主要是,帝国海军的潜艇越来越大,远洋活动能力大幅度增强,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飞机的巡逻区域相对有限,也就很难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潜艇。

此外,帝国海军开始为潜艇安装通气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潜效率。

要知道,仅靠飞行员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气管,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一种新式装备问世,航空反潜才真正开始充当主力。

这就是雷达。

做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生产与装备雷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