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在美国街头随处可见。美国61%的高中毕业班的学生,每天下了学要打3个小时工,你还指望他们读什么书呢。他们打工,绝不是贫困,而是学校的要求太松,怎么也是个毕业。1950年代的美国,富裕程度远远赶不上今天,但只有5%的高中生课后打工。因为当时苏联不仅有了原子弹,而且卫星上天,给美国带来强烈的危机感,整个教育系统都被调动起来参与这场严酷的竞争。如今,高中生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危机。他们打工的目的,不过是挣点零花钱,买点父母不肯买的时髦衣服、光盘、甚至汽车。他们似乎不在意自己的未来,得过且过。在麦当劳打工的第一天,他们站在收银台后不知所措,连零钱也不会找,弄得顾客在那里排长队。你要把他们和在东京的超级市场打工的高中生一比就知道,他们3个人也顶不了1个日本人。
  但是,就是这些不成器的孩子,几年后就变成了英武的战士,在生死场上处惊不乱,独当大任。他们的纪律、勇气、能力,可以和任何精英相比。这样奇迹般的变幻是如何发生的呢?巴龙的结论是:18岁的美国人,生活在“软美国”中。30岁的美国人,则生活在“硬美国”中。这两种美国,造就了不同的美国人。
  美国的公立学校体系,是“软美国”的象征。在那里,一切被官僚控制,繁文缛节不可胜数。对孩子娇纵无度,无法管教。功课不好不能批评,因为那会伤了孩子的自尊。甚至孩子行为不轨时也只能袖手旁观,因为一干预就可能侵犯了孩子的权利。几年前一个女学童在校车上被男生性骚扰,家长告了学校,学校立即解雇了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校车司机。但那个司机反告学校:我们在业务培训时讲得很清楚,虽然孩子在那里乱作一团,但我如果动了任何一个孩子一个手指头,我就犯法了。我惟一可做的,是用摄像机录下全过程。我一切都按工作规则做,怎么能够因此被解雇?在另一个学校,老师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的期末读书报告抄袭,给了这些人不及格,结果家长大怒,告到学校。最后学校推翻不及格的成绩,老师辞职。在纽约,让一个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停学几天,要经过几个月的法律程序,结果学校干脆就不处罚学生。
  在这样一个“软”的世界中,你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系统能够造就出什么人来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马上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硬美国”:你没有本事就找不到工作,工作表现不好就被解雇,甚至有时忠于职守也会丢掉工作。在战场上,你稍一疏忽就命归黄泉。美国在发达国家中,依然是竞争最自由、最残酷,老板炒雇员最无顾忌的国家。美军的训练,常常像是中世纪的酷刑。在这样一个硬碰硬的环境中,那些不成器的孩子不得不自我重生。最后存活下来的,自然都是好样的。
野蛮反叛文明(2)
  “软美国”和“硬美国”虽然并行于当今的现实中,却各有各的历史脉络。美国本来是个“硬”地方。建国之前的新大陆环境就非常严酷。新移民上岸后,在陌生的土地上耕种,第二年收不上东西来,马上就饿死。但是,这里没有欧洲那样压制性的政府,你无助但自由。成功会带来无限度的奖赏。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扩张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时大家奉行的哲学,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工人干活,一周的工钱常常不足4美元,得病就被解雇,工伤就回家,拿不到一分钱,死了白死。年轻人中只有10%有机会上高中。但幸运者却能够取得在欧洲不可能想像的成功。摩根(J。P。Morgan)、洛克菲勒(JohnRockefeller)、卡耐基(AndrewCarnegie)都是在这个时代创立了自己的王朝和一个崭新的经济。当今的联邦储备银行总裁AlanGreenspan说,虽然摩根1914年就去世,但他帮助美国赢得了“二战”。没有他把英国的资本引进美国、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美国在“二战”时就没有取胜所必须的工业基础。洛克菲勒创造性地开发了石油的工业用途。在他之前,这个黑金几乎没有经济价值。卡耐基则一手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钢铁业。美国的飞机大炮,在“二战”时覆盖全球,也多亏了他奠定的大规模生产的基础。
  这些在“硬美国”成功的工业巨子,成功后开始把自己的资产投入慈善业,缔造“软美国”。他们甚至在行善时也像在工业界一样发展出自己的领地。卡耐基建造了几千个图书馆。洛克菲勒则建造了美国的医学研究体系。当一个人为了医学研究到卡耐基那里要钱时,卡耐基马上说:“这是洛克菲勒的领地,找他去!”不过,这些大款的“软美国”,是在“硬”的逻辑上建造的。比如,卡耐基反对分富人的财富,他建图书馆,就是要让那些勤奋、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像自己一样成功:你不要向我要钱。到图书馆读书去!我给你机会!
  美国真正开始变“软”,还是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称为美国的“镀金时代”。富人们急剧积累财富,垄断经济资源,同时也曝出一系列金融丑闻。穷人们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听任无情的市场宰割。这时一些知识精英开始发难,谴责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富人的贪婪,是社会的百病之源。于是,他们要求建立基本的公共卫生标准,改善工作条件,限制公共交通、饮水的收费,制定最低工资线,最终建立起码的福利制度,使弱者得到照顾。共和党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站到了进步主义一边,推动制定了一系列反托拉斯法案,抑制富人的贪婪,要与大款们达成“公正的交易”。
  1920年代末的大萧条宣判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死刑。进步主义精神随着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展开,在美国迅速得势。1935年,国会通过了“瓦格纳法案”,保证劳工组织工会的权利。同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案”,保障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以及单身母亲每个月的生活费。1938年,“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出台,建立了1小时40美分的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一周40个小时的最多工作时间,并禁止了童工。“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案,等于给退伍军人免费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40年全美只有150万在校大学生。但1947年,竟有120万退伍兵在大学注册。这一法案最终使780万退伍兵受益。他们中大多数在此之前是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上大学的。除了教育之外,他们还可以到银行缴1美元的定金就领得购买住房的贷款。美国从一个租房社会演化成一个房主社会,从此开始有了真正的个人住房的房地产业。1965年,约翰逊总统又签署了“医疗保健法案”和“医疗补助法案”,退休人员在领取社会保障金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医疗保险。穷人(包括领取福利的人、残疾人、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老年人)也可以享受一定的医疗服务。
  从1933到1969年这36年,秉承进步主义精神和“新政”传统的民主党主宰了美国政治。除了艾森豪威尔的8年总统外,白宫全被民主党把持。即使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在内政上也大致追随“新政”以来的民主党的政策,并于1972年增加了社会保险的福利,所以人们说他“说话像共和党,做事像民主党”。一个温和的福利国家,在此期间缔造而成。
  福利制度,使“硬美国”变成了“软美国”。虽然美国的福利还远远赶不上欧洲、日本的那样慷慨,但毕竟保护了弱势阶层,使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人有了再起的机会,使劳工阶层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美国因此变得更文明、更人道,甚至可以说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也是由此产生的。但是,这套福利制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一,这样庞大的福利体系不仅需要高额的税收来维持,而且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阶层来经营。老百姓要容忍这些官僚阶层操纵自己的生活。第二,保护弱势阶层,如果走得太极端,就等于取消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成了保护软弱和无能。
  这也不奇怪,这样的“软美国”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1964年约翰逊签署“经济机会法案”,向贫困宣战。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964年的19%下降到1969年的12%。但这个比例在1970年代基本不再下降。在1970年代,贫富分化依然十分严重。最富的20%的美国人拿走了4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