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剑-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建洲、满洲”等称呼根据历史年代而作分别。
⑨《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
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
图?”
CB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十二年正月,宋
金和议达成,高宗赵构向金国上表称臣,表中说:
“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
节。每年皇帝生日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
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DB《太宗实录》卷十二,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
同守将求和,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
尔等亦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EB皇太极来信的开头是(根据原信):“汗致书袁老先
生大人”。(后来乾隆时修订《太宗实录》觉得语气
太卑,才改为《皇帝致书袁巡抚》,但当时皇太极未
称帝,决不可能有“皇帝”的称呼。)袁崇焕书信的
开头是:“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
知汗渐欲恭顺天朝,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即此一念






好生,天自鉴之,将来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
量也。”
FB后来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那时袁崇焕已
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
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
彼一时,此一时,天时人心,各有不同。尔大国岂
无智慧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其实努尔哈
赤、皇太极等一直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求和,连
祖宗也不认了。
GB他后来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说:“诸有利于封疆者,
皆不利于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说:“举
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
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
袁公不知怕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
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
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所谓“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
疑”,就是与金人议和。
HB《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自反
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IB袁崇焕《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
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
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
我边尘尚未收。”
JB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
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
问,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
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才
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
莫耽疏懒堕时名。”其中“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
子尔能兵”两句,写出了他两兄弟豪迈的性格,就
诗而论,也是豪迈的好诗。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
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
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
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
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
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
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
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
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
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
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
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






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
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
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
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
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
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
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
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
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
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
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
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
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
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
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
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
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
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
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
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
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






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
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
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
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
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
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
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
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
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
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
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
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
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
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
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
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
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






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
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
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
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
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
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
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
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
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他和
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
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
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
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
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
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
个月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