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剑-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挡不住清兵猛攻,其实,那时城墙就算坚固之极,他也会觉
得还不够坚固,于是将工部尚书和工部几名郎中一起在朝廷
上各打八十棍再下狱。三个郎中两个年老、一个体弱,都在
殿上当场活活打死了。至于那个蓟辽总督刘策,他负责的长
城防线被清兵攻破,崇祯将他处死,更是不在话下。
当时各地来北京勤王的部队着实不少,本来由袁崇焕统
一指挥,大可发挥威力。袁崇焕一下狱,各路兵马军心大乱,
再加上欠饷和指挥混乱,山西和陕西的两路援军都溃散回乡,
成为“流寇”的骨干。“流寇”本来都是饥民,只会抢粮,不
会打仗,这些溃兵一加入,有了军事上的领导,情形完全不
同了。“流寇”真正成为明朝的威胁,就从那时开始。






①《明清史料》甲编,崇祯二年五月,袁崇焕奏:“今
各边兵饷,历过未给二百余万。凡请饷之疏,俱未
蒙温谕,而索饷兵哗,则重处任事之臣。一番共哗,
一番发给,一番逮治。哗则饷,不哗则不得饷。去
年之宁远,今年之遵化,谓哗不由饷乎?近各镇多
以哗矣。哗不胜哗,诛不胜诛,外防虏讧,内防兵
溃。如秦之大盗,哗兵为倡,可鉴也。”
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
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
救也……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
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
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
神毙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
乎?”
C.P.Fitzgerald:China,AShortCultural
History(中国文化简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
主要的弱点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该书对明
朝建都北京的不利有详细分析,见P.。
③ArnoldToynbee:AStudyofHistory(历史
研究)的引论中说:“一个比较文明的社会与一个比
较落后的社会之间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
会就此平衡稳定,时间过去,发展会倾向于对比较
落后的社会有利。”
④BertrandRussell:TheProblemofChina(中






国问题):“中华帝国所以能够一直持续到今日,并
非由于任何军事技术;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资源
来说,在大多数时间中,它在战争中的表现都是衰
弱无能的。”
⑤皇太极在回军的谕示中说,此行是“渡陈仓、阴平
之道,(定)破釜沉舟之计。”
⑥《崇祯长编》,十一月十五日兵部有疏云:“畿东州县,
风鹤相惊,人无固志。自督师提兵入援,分派驻防,
遂屹然无恙。”得旨:“谕兵部:袁崇焕入关赴援,驻
师丰润,与蓟军东西猗角,朕甚嘉慰。即传谕崇焕,
多方筹划,计出万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赏。”又谕:
“各路援兵,全听督师袁崇焕调度。”崇祯这道上谕
中,“计出万全”与“速建奇功”两件事根本是大大
矛盾的。
⑦朝鲜对明清战事密切注意,所以朝鲜方面的记载也
很有参考价值。据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
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
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
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
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⑧《清史稿·阿巴泰传》。
⑨《孙子》:“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近待远,
以佚待劳。”“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CB《崇祯长编》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兵科给事中陶崇道






疏言:“昨工部尚书张风翔亲至城头,与臣同阅火器,
见城楼所积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
其用,询之将领,皆各茫然,问之士卒,百无一识。
有其器而不能用,与无器同;无其器以乘城,与无
城同。臣等能不为之心寒乎?”明军守城,主要是靠
火器,守城将士连火器都不会使用,由放大炮反而
杀伤满桂部队可知。如果没有袁崇焕来援,北京非
给清兵攻陷不可。
DB据王氏《东华录》天聪三年所载。又据《崇祯长
编》二年十二月甲子:“大清兵驻南海子,提督大坝
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
万岁爷养马的官儿。’大清兵将杨春等带至德胜门鲍
姓等人看守。”
EB崇祯二年十二月甲戌,祖大寿疏言:“比因袁崇焕被
拿,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
令奋勇图功以赎督师之罪,此捧旨内臣及城上人所
共闻共见者,奈讹言日炽,兵心已伤。初三日,夜
哨见海子外营火,发兵夜击,本欲拚命一战,期建
奇功,以释内外之疑,不料兵忽东奔……”祖大寿
此疏当然有卸免自己责任的用意,但当时士卒愤慨
万分,自动东奔的情形也必存在。
FB袁崇焕狱中写信、祖大寿接信后回师等情状见余大
成《剖肝录》。永平即今卢龙县,当时为府治。






十三
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群臣大都知他冤枉。内阁大学士
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都上疏解救。总兵祖大寿
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
焕之“罪”。袁崇焕的部属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宫外
申请,愿意全家入狱,代替袁崇焕出来。崇祯一概不准。
崇祯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单凭杨太监从清军那里听来的
几句话,就此判定袁崇焕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何况
这“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人人皆知。皇帝而成了大白
脸曹操,太也可羞。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御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细刘文瑞等七人,自称奉袁崇
焕之命通敌,送信去给清军。这七名奸细交给锦衣卫押管。崇
祯命诸大臣会审,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诸大臣会齐审讯,锦
衣卫报称:七名奸细都逃走了。众大臣相顾愕然,心中自然
雪亮,皇上决心要杀袁崇焕。锦衣卫是皇帝的御用警察,放
走这七名“奸细”,自然是出于皇帝的密旨。猜想起来,那御
史曹永祚本来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细来诬陷袁崇焕,
但不知如何,部署无法周密,预料众大臣会审一定会露出马
脚。崇祯就吩咐锦衣卫将七名奸细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杀了
灭口。
对于这件事,负责监察查核军务的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向
皇帝指出了严重责问。崇祯难以辩驳,只得敷衍他说,待将
袁崇焕审问明白后,便即派去边疆办事立功,还准备升他的







官。崇祯这个答复,其实已等于承认袁崇焕无罪。
兵部职方司主管军令、军政,对军务内情知道得最清楚。
职方司郎中(司长)余大成极力为袁崇焕辩白,与兵部尚书
梁廷栋几乎日日为此事争执。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
名有两条,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议”。所谓叛逆,惟
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去敌所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手
续上固有错误,可是毛死之后,崇祯明令公布毛文龙的罪状,
又公开嘉奖袁崇焕杀得对,就算当真杀错,责任也是在皇帝

了,已不能作为袁崇焕的罪名。
嘉靖年间,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有名例子:在徐阶的主持
下,终于扳倒了大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严世蕃十分工于
心计,在狱中设法放出空气,说别的事情我都不怕,但如说
我害死沈炼、杨继盛,我父子就难逃一死。三法司听到了,果
然中计,便以此定为他的主要罪名。徐阶看了审案的定稿之
后,说道:“这道奏章一上去,严公子就无罪释放了。”三法
司忙问原因。徐阶解释理由:杀沈杨二人,是嘉靖皇帝下的
特旨,你们说沈杨二人杀错了,那就是指责皇上的不是。皇
上怎肯认错?结果当然释放严世蕃,以证明皇帝永远正确。三
法司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胡乱加了一个“私通倭寇”的罪名,
就此杀了严世蕃。
但崇祯对于这样性质相同的简单推论,竟是完全不顾。
至于“擅主和议”,也不过是进行和平试探而已,并非
“擅缔和约”。袁崇焕提出缔和建议而给朝廷否决,崇祯如果
认为他“擅主和议”是过失,当时就应加以惩处,但反而加
他太子太保的官衔,自二品官升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