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读五胡录----煮酒论英雄-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评价。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证实了崔浩的看法。420年刘裕去世,拓跋嗣就迫不及待地
发动南征,崔浩以邻国居丧不宜吊伐为由而反对,拓跋嗣不听。从而发动了第一次南北
大战,北魏顺利地吞并了黄河流域。就在拓跋嗣胜利回师的路上突然得急病而死,年仅
三十二岁。十五岁的儿子拓拔焘担任皇帝。

  这样一来崔浩就成为辅佐拓跋家三代的重臣。再加上他博学多才,能力出众,自然
深为拓拔焘所信赖,拓拔焘做下了许多大事都是在崔浩的参谋下完成的。但崔浩的建议
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会排斥别人的意见。就是说,崔浩的提出的几乎所有的计谋,都是
在别人绝对想不到或极力反对的(当然主要是因为朝廷里的文盲大臣多的缘故)。而崔
浩这个人又非常认真,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反对者进行辩论。并且不把对方搞的下不
了台就不罢休。朝中大臣很多连汉语都说不好,更不要说一条条地讲道理了。而崔浩似
乎有一种不把人整难看就不满足的嗜好,所以满朝大臣几乎个个都受过他的抢白,大家
对他意见很大。偏偏皇帝还特别宠着崔浩,于是崔浩与其他大臣的关系特别紧张。

  北魏有着浓厚的尚武习俗,换句话说奶油小生在那里不吃香。刚毅勇武力大无比的
英雄会受到人民的尊重,而崔浩“此人纤尪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有很多人认为他
是皇帝身边的弄臣。但崔浩出的主意又是非常有道理,这使得其他人对崔浩既鄙视又嫉
妒。

  如果仅因为崔浩嘴里没把门的这个问题,大臣们或许还能看在皇帝的份上原谅他。
但一个宗教事件双方的矛盾水火不容。

  道士寇谦之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他可以看做是中国道教系统的创始人)。崔浩向
他拜师学艺。并介绍拓拔焘也信了道教。拓拔焘比崔浩还要迷信道教,他尊奉寇谦之为
天师,并立下规矩以后新皇即位时必须拥有道士们献上的受命符箓才算有资格,这是佛
教在中国从来没达到过的地位。

  公元456年,拓拔焘征讨盖吴之乱时曾发现和尚喝酒并私藏兵器。为了积累功德,
崔浩建议皇帝禁止佛教在中国传播。拓拔焘就下达了非常严厉的诏书“有浮图形像及胡
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这次灭佛事件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受到的
最大一次挫折。

  虽然拓拔焘自己不信佛教,但并不影响全国人民都去信仰佛教。尤其是经历数百年
战乱的中国,佛教的转生思想无疑是给苦难百姓少有的安慰。拓拔焘的灭佛令一下达,
全国信佛的官员就赶紧把和尚和佛经、佛像等都保护起来。只有那些不能搬运的庙宇宝
塔等全部被烧光。

  这场大乱是崔浩挑起来的,自然大家会对崔浩恨之入骨。不久崔浩接受修国史的任
务,为了标新立异,崔浩就把史书刻石碑上,树在道路的两旁。由于崔浩直言北魏早期
的历史,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再联想起灭佛案,于是“北人咸悉忿
毒,相与构浩于帝”。

  其实看拓拔焘对崔浩的礼遇,崔浩本不会处死。但由于崔浩树敌太多,这一回更是
招惹到无数的落井下石。拓拔焘不光杀了崔浩全族,连北方系列大族,包括清河崔氏,
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全部被灭族。还有那些编撰的、抄写的、刻字的等数
百人也全部杀死。其中崔浩的待遇当然是所有人里面最残酷的,史载七十岁的崔浩被
“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中国历史上的
大臣没有一个象崔浩这样遭到如此虐待而死。但世人没有一个同情他的,反而是“皆以
为报应之验也”。这个结局和当年“世祖每幸浩第,(浩)仓卒不及束带,奉进疏食,
不暇精美。世祖为举匕箸,或立尝而旋”的待遇真是天壤之别。

  崔浩事件的意义无法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因为崔浩当时虽然“谋虽盖世”,但是
“威未震主”。大概地说,他被杀的原因并非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并非是简
单的异族文化融合时的结果,更不是所谓汉奸奴才触怒主子论。比较客观的说法应该是
崔浩活了这么大岁数,始终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他自以才能当世无二,从来没有把
别人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只有学问比他大的人(如寇谦之等)或级别比他高的人(三
代皇帝)才配和他说话,一般的人和他共处一室崔浩都觉得有失身份。尤其是后面独身
撺掇拓拔焘灭佛一案,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企图和天下英雄一较高低。他从来不懂宽
容,从来不懂调和,崔浩的被杀,不妨看作是一个才能出众的狂生(比如孔融、弥
衡),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之后的全盘皆输。

数年后,拓拔焘第三次进攻江南就尝到了失去汉族知识分子支持的苦头,取得了不知道
该说是胜利还是失败的结果。这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实在是出人意外又不得不同意。这时
突然想起了拓跋宏的改革重建了北方世族制度,不知是否能说是对当年祖宗暴行的谢
罪。而北魏这个国家却因这次改革而灭国,和鲜卑民族一道退出了历史舞台。

 

 

  经过千秋百代的风霜,沧海桑田的巨变,这个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的民族其主体部
分已经不复存在,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溶入了你我他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
人的身上。作为《五胡录》和其附录的结尾写下这几句让我感慨良久的话。这种感慨,
和我第一次登上泰山、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越过长江、第一次触摸黄河感慨是一样
的。

  有人认为今天的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代,这种说法尚缺乏考古学的支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