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围沟,起初应是为了防御敌人进攻、野兽侵袭、洪水泛滥等重大灾难或灾害而修建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和氏族矛盾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防御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在这样强烈的保卫家园的意识支配下,后来的人们更是不断创新,围沟渐渐地被高大的夯土城壕所取代。再往后,人们就地挖土,既筑了墙又建成了壕沟,并在壕沟里注水,形成护城河,从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防御体系。大围沟让半坡人有了远离外部危险世界的安全感。对此,至今无法解释的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没有运输工具,只有简单石制和骨制挖掘工具的半坡时期,是如何完成的?有人计算了一下,整个大围沟的废土量,放到今天,用能拉3立方米土的卡车去运输,也需要来回3600多趟。

  半坡人是否和其他部落发生过战争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问题。也许,村落和村落、氏族和氏族之间也会争夺猎物,也会有矛盾和冲突。

  大围沟的北面是墓葬区,这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墓中死者一般都头部向西,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在半坡人的丧葬习俗中,对儿童的丧葬习惯十分特别。半坡儿童大多不葬于公共墓地内,而是置于瓮棺内,考古学称之为瓮棺葬,从而形成了半坡人的一大特色。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儿童死亡率是很高的。儿童夭折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孩子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儿童瓮棺共有73个。

  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

  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各类墓葬250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的彩陶几乎就是半坡文化的代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人面鱼纹盆。古代的艺术品,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埙是半坡出土的比较有特色的陶制品。埙是最古老的乐器,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点。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按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30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较普遍使用。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曾用此乐器在多国公开演奏,赢得广泛的赞誉。贾平凹在作品《废都》中也曾有描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汲水工具。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重心原理,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这也许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应用了。

  陶甑。古代的蒸锅。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彩陶纹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比较常见的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龟和伫立的鸟。这些“绘画作品”有的丰富生动,有的神秘难测,有的则图案化,多绘在盆、钵、罐、细颈壶上,多绘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多见黑彩,还有少量红彩。这些象征图案同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生动的动植物纹样是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

  半坡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穿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到了半坡文化的中期,彩陶上的鱼纹已经富于变化,造型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甘肃王家阴洼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人面纹也是半坡类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甘肃省正宁县宫家川就出土了一种在瓶腹上满绘着人面图像的葫芦形瓶。人面獠牙突露,双目眦睁,威武猛厉,表现出超人的勇力。

  半坡早期的彩陶上,还有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奇特形象,比较常见的有人嘴两旁各衔一鱼,人嘴外廓与鱼头构成共鱼形;另外还有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填入适合形的人面图像。这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形象;人和鱼互相寄寓;又互相转借;意味着人和鱼是交融的共同体,被人格化了的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图腾,具有氏族保护神的性质。

  除了动物造型彩陶外,半坡还出土了大量的几何纹钵,绘有大量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类图案多在钵、罐、盆、壶类器皿外璧上部,许多钵类器口缘外侧绘黑色宽带纹,部分大口浅腹器皿的彩陶图案多绘在内壁上,小口器的图案则绘在口唇和肩腹部,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多数图案清晰,笔画疏朗,这些几何图案中,三角纹可能是由鱼纹图案变化而来,波折纹则可以看作是山或水的写意。

  半坡人头像复原

  半坡人的头像复原问题也是现代人比较关心的问题。2004年,6500年前的“半坡人”被赵成文教授成功复原的消息在考古界传得沸沸扬扬,被复原的半坡人头像也成为一些地方科普教育的材料。

  这个被复原的“半坡人”是一个男性,长方形“国”字脸、浓眉、眉梢外翘、眼睛炯炯有神、高鼻梁,容貌非常英武。但经过考古学家的最后核实,这个“半坡人”并不是生活在6500年前的“半坡人”,而是同一时期的“姜寨人”。主持复原工作的是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但由于他弄错了“底版”,所以复原成功的人为“姜寨人”。

  赵成文在头像复原方面颇负盛名,早年就曾成功复原过马王堆汉墓女尸辛追夫人和“楼兰美女”,有中国“警界神探、古尸复原大师”之美誉。因此很多人对复原的“半坡人”深信不疑。

  赵成文专门将其选择复原的颅骨照片和复原成功后的“半坡人”(男性)照片寄给半坡博物馆留念,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看了颅骨照片以后都觉得很奇怪,因为这张照片中的颅骨不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为此他们专门找到赵成文拍摄过的图册进行核对,发现这张照片上的颅骨原来出自姜寨遗址,是姜寨遗址第一期文化中第177号墓主人的颅骨。正是由于把照片弄错了,所以复原成功的人是“姜寨人”,而不是“半坡人”。

  上个世纪60年代,中科院也曾对“半坡人”头像(女性)进行过复原,在短暂展出后“束之高阁”,遗憾的是,中科院版的“半坡人”形象仅存留在学术圈内,社会上鲜为人知。至今未公开亮相。可能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当时复原的头像较为粗糙。此后,“半坡人”再也没有进行过严谨的、科学的复原。

  半坡遗址的现状

  西安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仰韶文化。

  1956年3月,当时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