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后,便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旱,整整五年天上没有落一滴雨,庄稼五年没有收成。成汤在桑林中设立祭坛,他剃掉了自己的头发,把手反缚于背后,向天祈祷,瓢泼大雨这才倾盆而下。

  这段记载给考古学家很大的启示。金沙石像也是剃了头,双手被缚,这和成汤的祭祀方式是一样的。一边是商朝尊贵的商王,一边是金沙古国身份神秘的石像,这其中有什么联系?

  在古蜀金沙,巫师是一个重要而必不可少的职务,一个王国内部可能有许多巫师,有的是“大巫”,有的是“小巫”。一般来说,“大巫”在祭祀中处于中心地位,“小巫”协助“大巫”进行祭祀活动。考古学家认为,金沙石像有可能就是“小巫”。

  在祭祀,这些“小巫”通常跪立在地上,双手被反绑,嘴里发出奇异的声音,脸上流露着虔诚和期盼的神情。在他们脚下,成千上万的古蜀人仰视着他们与神灵的对话。

  在我们的阅读习惯中,“跪”带着浓厚的贬义味道。其实,在远古时代,古人一直是跪立的。所以由此推测,这些石像为神职人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金沙文化遗址现状

  金沙文化是一处十分独特的文化类型,它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便有了非常辉煌的青铜文明,证明了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由于金沙遗址内涵丰富,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目前对金沙文化遗址的发掘还不到一半,仍需要更多的考古学家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为了保护金沙遗址,成都市政府正在筹划建立金沙遗址博物馆。规划中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7895平方米,包括遗址馆展示、陈列馆展示、室外景观展示三大部分。

  遗址馆主要以发掘现场原生态保护展示为主,让观众对金沙遗址和考古发掘本身产生真实的现场体验;陈列馆将以古蜀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纲,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2800年左右至公元前316年;室外景观展示将通过相关雕塑、复原等景观雕塑,从时空上延伸博物馆陈列展示内容。博物馆还将大量使用现代化技术,通过场景复原,营造出现场体验感,原生态展示象牙挖掘过程。预计2006年年底,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将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

  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十分珍贵,如何保护挖掘后的象牙成了博物馆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科技部已经将金沙遗址的象牙保护问题,列入国家级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以确保文物在展馆开放的同时得到安全的保护。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决定采用太阳神鸟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太阳神鸟”图案十分别致,中心的太阳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   


从龙骨山走出的龙的传人——北京人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发现及发掘时间:1921年发现,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此后的发掘工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距今历史:约20…70万年

  考古地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旧石器时代早期,为古猿与智人之间的原始人类。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北京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证实了70万年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北京人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但它的发现却奠定了直立人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是目前我国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考古发现过程

  在周口店西面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圆形小山,比较低的一座叫龙骨山。龙骨山南北长约220米,山顶最高海拔145米,高出龙骨山下的坝儿河河床66米。龙骨山的北坡有一个很大的洞穴,根据堆积物的范围估计,东西长约140米,西部最窄只有2米多。这个洞穴就是发现北京猿人化石的猿人洞。

  北京人的发现有些偶然。1918年,一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外国人吉布,在北京周口店鸡骨山采集到了一些化石,并把这些化石交给了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安特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地质学家,1914年受聘于我国商务部,负责查找矿源。

  安特生接到这些化石后,立刻赶到现场进行勘察。这里出土的化石大多是一些鸟类化石,看起来和鸡骨十分相象,怪不得当地人称之为鸡骨山。这次勘察并没有发现人类化石,但从地层关系来看年代十分久远。1921年,安特生和几位助手再次来到“鸡骨山”寻找化石。

  在那个年代,周口店一带是偏远的郊区,突然出现了几个洋人,成了当地的大新闻,发掘现场经常有很多围观的人群,一边看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突然一个人站出来对他们说:“这里挖不出什么好东西,我带你们去个地方,那里的龙骨有多又大。”

  这个地点在周口店火车站以西的龙骨山,就是后来名闻世界的北京猿人遗址。安特生跟随老乡来到这里后,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大型动物化石。在堆积物里,安特生还发现了几块白色石英碎片。石英的硬度很大,碎片的刃口也非常锋利,十分适合用来做工具。根据地层关系,安特生断定这些石英碎片是“外来之物”,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的工具。

  此后,安特生安排助手在那里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试掘,发现的化石标本被运送回瑞典进行清理。1926年9月,清理出两颗人牙的消息从瑞典传到了北京,从此引发了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大规模发掘。

  龙骨山,地产权属鸿丰煤厂,1929年由裴文中出面和鸿丰煤厂几经交涉,最后由新生代研究室出资4900元高价获得了永租权。永租权的范围包括整个的龙骨山和西小山头的一半。对龙骨山的正式发掘于1927年4月16日开始。在龙骨山,有很多悬在半空中的危险角砾岩,所以发掘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些危险的岩石炸下来。另外还要对遗址做系统调查、消除地面乱石堆,炸下来的角砾岩也要进行检查。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就要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原生洞穴堆积进行系统发掘了。

  1928年,裴文中加入到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中来,那时他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不久,年仅24岁。1929年,原周口店发掘工作的负责人进赴陕北一带考察新生代地层,具体主持北京人遗址发掘工作的重任落到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裴文中身上。对于年轻的裴文中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裴文中主持考古队在1927年和1928年发掘区的中间开始发掘,渐渐地,发掘的部分开始缩小,堆积的体积也渐渐地狭窄了。当发掘的地方窄到无可再窄,只能容得下几个人发掘的空间时,忽又见到向南伸出一段空隙。这个小小的空隙,以后被称为“猿人洞”。当初次见到这段空隙的时候,裴文中同一个工人一同下去作了详细观察,他们腰上系好绳子,上面有些人拉着绳子的一头,坠绳而下。洞内化石非常多,这些发现让裴文中等人兴奋异常。

  第二天,也就是1929年12月2日,发掘工作照常进行着。下午四点多钟,已经日落西山,北风习习吹来,使人感觉寒冷。由于工作面小,运土的办法是最原始的,用绳子一筐一筐地拉上来,然后再用人工一筐一筐地抬出洞外。在接近收工的时候,突然,裴文中大声叫起来:“这是什么?是人头!”

  “人头”两个字刚出口,发掘的几个人就围拢来伸头向下观望,为防止出现意外,大家决定当天晚上就把它挖出来。这个头骨化石,一半埋在松土中,一半埋在硬土中,把周围的土掏空,裴文中用撬棍轻轻地把它撬下来,头骨的一部分虽然由于些微震动而破裂开来,但这并未使后来的研究受到任何影响,黏接后很完整。

  头盖骨挖出来很潮湿,一碰就碎,裴文中等人日以继夜地生上火盆烘烤它,干了之后,又用水糊上几层棉纸,厚厚的,又糊上石膏加麻袋片,然后再放在火盆旁边烤。裴文中看见外面的石膏既干又坚固了,就把它裹在行李中——用他的两床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