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仙流零(穿)-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东部灾情日见严重,然而国库目前只能抽调三百万两,这还不足以救济半数的灾民。”说话的是三司使常非,此人三十来岁,不苟言笑,稳重务实,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 

  “目前齐国局势尚算稳定,与邻国关系相对和睦,军备开支减少,是否能先从中扣出一部分以应付当前的问题呢?”高居一品的右相朴伊上前提议。 

  朴伊四十来岁,为人向来温和有礼,从政二十年,一直平步青云,节节高升,几乎从来没有遇过什么波折,其官运之好是绝无仅有的。但任何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心计和交际手腕。 

  朴伊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那就是掌军政的左相霍戎。缩减军费无疑触动了霍戎的权限,于是他立刻反对道:“萧国在齐国西疆聚集了八千兵士,意欲不明;商国向来好战,如今却悄无声息,甚为可疑。此时缩减军费,不仅动摇军心,而且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若萧、商两国突然发难,那岂不是置齐国于险地吗?” 

  朴伊笑道:“左相大人多虑了,在下的意思只是暂时调用,待来年灾情得以控制,百姓生活好转,军银自然恢复原来的数目。况且萧、商两国目前并没有表现任何敌意,左相大人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我这是防范于未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陷国家于危境的可能。”霍戎冷着脸回道,“况且,右相大人能以性命保证在拿军银赈灾的同时,邻国不会借机出兵?” 

  朴伊目光微闪,笑而不语,显然他也不敢下此定论。 

  “两位大人少安毋躁。”三司使常非上前道,“事实上,动用军饷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僖王和下官日前便计算过,我国最大限度能动用的军银只有一百五十万两左右,而东部灾情严重的有七、八个城郡,这还不包括周围的村镇。要帮助这些百姓渡过冬季直至明年夏季,起码需要八百万两。”众臣面色凝重,沉默不语。 

5  筹银 
“能不能提高南部和西部富饶地区的赋税?”不知哪位大臣突然如此提议道。 
以右相朴伊为首的大臣们立刻主张支持这个提议,而以左相为首的官员则坚决反对。 
僖王君熙轻皱眉头,未置一辞;康王司康面色平静,嘴角轻扬,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靖王倾云则凝神细听众臣的意见,似乎正在考虑其言的可行性;瑞王瑞风对朝议的话题自始至终都不是很感兴趣,倒是饶有兴味地研究着众人的表情。 

  讨论持续了近半个时辰,在没有其他办法可想的情况下,主题渐渐从要不要提高税收变成了提高那些税种的税收。最有利益的是盐铁税和粮油税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税种,但这些必然会给百姓带来不小的负担,引起民怨。至于其他,基本上没有可能在一两个月之内筹足近四百万两。 

  结果,整整一个上午也没能确定赈灾的具体方案。齐王只好将问题再次延后讨论。 
倾云回到靖王府,厨子们立刻端上精美的膳食和佳酿,供主子享用。 

  倾云不停地喝着酒,桌上的美味却是一筷子也没动过。 

  “你不吃的话,不介意给我吃吧?”流零不知道从哪里闪了出来,靠在桌边眼巴巴地看着齐倾云。 

  “随便。”他现在没有心情说话。 

  流零也不客气地拿过齐倾云的碗筷,喜滋滋地吃起来。 

  整个大厅安静而沉闷,只听得见流零幸福的咀嚼声。 

  “你是不是跟着我进了宫?”倾云突然问道。 

  “是啊。” 

  “听了朝议?” 

  “恩。” 

  “有什么感想?” 

  流零吞下一块肉,缓缓回道:“基本上没有。” 

  倾云敛下眉,不知道是失望还是觉得这个回答才是理所当然。 

  流零瞥了瞥他,不经意道:“做王爷真是幸福啊!” 

  倾云闻言,不明所以地看着他。 

  “每天都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还有这么多菜色可供挑选,酒也是陈年佳酿,你说你幸不幸福?” 

  倾云皱起眉头,没有回话。也许对他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你知道吗?你每一餐的花费就足够一般人家生活半年,而且菜的盘数和分量一个人根本吃不完,即使再美味,最终还是要浪费。你尚且如此,相信那些生活在高层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奢侈的风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的就是这种现象。”倾云略有所悟,目光炯炯地直盯着流零,等待他的下文。 

  “若你们每一餐少吃一份菜,一人每天起码就能省出三十两,十个人就是三百两,一百人就是三千两。其实齐国并不穷,只是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权贵的手中。增税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但对一般百姓来说,增加一点都是负担。靠加大他们的负担来筹集银两,那是最不可行的。况且……” 

  “况且什么?”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去县府告荒。 

  县官问:今年麦子收成多少? 

  农夫回答:只有三分收成。(指正常年的十分之三,下同) 

  县官又问:棉花收成多少? 

  农夫答:只有二分收成。 

  县官问:那稻子收成多少? 

  农夫答:也只有二分收成。 

  县官大怒,厉声呵斥道:这不就是七分收成了,竟还敢慌称饥荒,该当何罪? 

  农夫‘扑通’跪地,痛哭流涕道:小人活了一百几十岁,确实没遇到过这么大的灾荒啊,请老爷明察。 

  县官听他说活了一百几十岁,感到非常奇怪,便问:你怎么有一百多岁,看你的样子也就七十。 

  农夫算道:我家一共三口人,我今年七十多,大儿子四十多,二儿子三十多,合起来一共就是一百多岁吧。 

  这只是一个故事,却反映了很多问题。当皇帝将增税的命令下达给各个城郡之后,真正实实在在执行这个命令的官员恐怕很少。他们或为突显政绩或为了自己的贪欲,会不遗余力地盘剥百姓,也不管实际情况有多差。皇帝说一分,他们就说两分;皇帝说两分,他们就说四分,赋税就这样成倍地增加,最终超出百姓的负荷能力。如此一来,百姓们能忍受这些沉重的负担而不心生怨恨吗? 

  故事里的农夫巧妙地反击了县官的刁难,但现实中的百姓是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府斗的,除非他们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要靠这个来筹集银两,我想不必等东部灾区的问题解决,西部和南部就已经开始动乱了。加赋税,是决不可行的。” 

  “那你可有没有什么良策?” 

  流零喝了口茶,继续道:“你们只想到用强制手段来达到目的,怎么就不想办法让别人主动自愿得送上钱银呢?” 

  “怎么做?”“募捐。”“募捐?”“是的。只要皇帝下个榜文,将东部地区的灾情告诉给百姓——如果他们不识字,还可以请专人宣读。然后要设几个奖励,专门奖励募捐钱数最多的人。这是提高名声的好方法,相信很多官员和商家都会积极参与。而百姓良善,应该也会在能力范围之内出一份力。要注意的是,在募捐开始时,最好有你们这些王爷带头捐款。齐国三十三个州郡,难道合二十五个城市的力量,还救不了八个地区的百姓?” 

  倾云眼睛一亮,豁然开朗。他长身而起,对流零说道:“我现在就去找大哥商量,如若成功,流零你就是齐国几十万百姓的大恩人。” 
6  人与妖 
时近秋末,赈灾银两的问题因为募捐的成功而基本得到解决。 
流零并不知道,这次为了赈灾而举办的募捐活动影响力有多大,因为这次活动齐国提前一个月筹够了银两,而齐倾云也因此被记了首功(流零事先就提醒过齐倾云,不能暴露他的身份,所以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 

  流零也不知道,东部八个城镇的大部分百姓因此而获救。他们争相称颂齐倾云第一个慷慨捐赠十万两白银的义举,不仅是他,其他三位王爷和向来吝啬的大臣们也纷纷解囊的举动,带动了整个齐国的百姓都行动起来。 
流零更不知道,他不经意的一个建议,让齐国各地的百姓都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更将朝廷的号召力推至了最高点…… 笑天下 
恩恩怨怨何时才休罢 黄昏近晚霞 独行无牵挂 太潇洒 不问世间仇恨淡如茶江湖一句话 行得正邪不怕 
伊人风度翩翩处处留香 月光山中幽幽亮 晚风吹愁如海浪 
来啊来啊苦酒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