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大革命中,在极左思潮支配下,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等一律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理论研究受到窒息,也给实际经济工作造成严重恶果。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否是商品经济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趋势推动着理论界的思想不断解放,对许多过去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从1978年到1984年间,经济学界召开了一系列讨论会,就经济体制改革、价值规律、价格、计划与市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上,这个时期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提出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应该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新的观点。但这时并没有彻底否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计划管理体制,多数人还在强调计划经济为主,指令性计划为主,而把市场从本质上看做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能作为计划经济的辅助手段。因而这个时期的权威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把这一提法写进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但是,这个时期,在中央决策层和理论界都在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11周会见美国客人时,首次提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尽管这仍是肯定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作为补充,但在提法和观念上显然是进了一大步。这个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些人坚持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把改革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因而在80年代初期发动了对商品经济论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的批评,出现计划经济理论的回潮。这一批评一直延续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夕。

在这段时间里,改革仍在继续推进,但旧的理论框架严重束缚了改革的进展。为此,理论界和决策层在推进理论突破和观念更新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就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热烈讨论,积极为商品经济恢复名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新的提法尽管不够完善,还留有计划经济的尾巴,但这毕竟是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对此前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争的一个阶段性结论。同时经过讨论,前一时期一些尚不十分明确而有所混用的提法,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酌混同,市场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混同,这时也都开始逐步明确。

《决定》在理论上的突破为中国改革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显着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

二、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论争

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肯定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围绕着搞活企业,计划管理范围开始缩小,各类城市市场逐步开放和活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开始向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向推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由于在理论上承认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讨论也就前进了一步,不再纠缠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商品经济,要不要市场调节,而转为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如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何建立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调节机制等。理论讨论进入了一个开放活跃时期。

改革实践的推进与理论研究的活跃促进了理论上的继续发展。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把市场大体限定在商品生产的范围内,而把要素市场排除在外。

9月在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问题,强调发展商品、资金、劳务、技术四大市场,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这使人们对商品经济的理解更加接近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的概念。1985年10月23曰,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再次谈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能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实际上,从理论上说,这时离放弃计划经济的框框,确认市场经济已经不远了。

但是,理论发展的道路仍是曲折的。由于从六五末期(1984年第4季度开始)到整个七五时期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中的过热及其引发的一些混乱现象,一些坚持计划经济的人把这些归咎于市场取向的改革,于80年代末到年代初挑起又一次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这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后一场交锋。

问题还不仅限于理论争论。一些人从左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姓社姓资的问题,挑起了一场新的批判。批判者否定前一时期已达成的共识,把坚持商品经济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说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是理论上的迷误,是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要扭转混孔状况,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轨道回到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来,重又回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口号上。这些批判不仅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实际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论争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在这种形势下,从1990年年末到1992年年初,邓小平几次发表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谈话,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特别是1992年年初的南方谈话,反映了我国改革实践的呼声,得到了公众的热烈响应。

199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上作出明确决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沿着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国几十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争史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推进中不断发展的。计划写市场的论争对本书所述的历次五年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对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七五时期,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七五计划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计划应当成为从宏观上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的主要依据,保证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协调发展。在国家计划中,必须充分重视价值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面对当时的改革困境和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如何进行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就颇费周折,且争论激烈,这些直接影响了七五计划的执行及其结果。

·2。七五计划的制定

一、七五计划的制定过程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即开始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和预测。

1984年9月,中央领导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谈七五计划建设方针问题,主要内容是:(1)以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为主,充分挖掘潜力。整个七五期间以至八五前期,要坚决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原有企业、原有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凡是能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增加生产能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