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现有的中小城市和集镇;先从事生产再逐步进行城市建设;企业的规模除必要的骨干项目以外,应当多采取中小型。现有的大城市除了安排必要的大型企业、高级的精密的机械工厂、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和试验机构外,应当尽可能地少安排一般的企业。

第三,科学技术上抓两头,带动申间,即抓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和尖端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建设,带动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改造。采取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土法和洋法相结合的方针。土法固然要一步步提高,洋法也要不断改进,使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符合于多快好省的要求。群众的创造发明和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及时总结和推广,这是使科学技术迅速地为生产服务的关键性措施。

第四,采取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加强协作、共同负责、重点建设、枝叶扶持的计划方法和管理方法,使计划性和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各方面的积极性应当纳入计划,在加强计划性的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的计划都应当是全国统一计划的一部分,全国的计划由中央、省市(自治区)、县三级分别管理,共同负责,保证完成。重要的原材料和设备由中央有关部门统一分配,以便保证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重点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各有关部门在分配的时候,应当给地方留出一定的机动数,并且规定超产部分的分成比例,由地方支配。实行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大包干制度。各地区在保证完成国家的生产指标、重点项目、新增生产能力和财政收入的条件下,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多快好省的要求,对生产、建设事业进行统筹安排。

二五计划指标的修订与年度计划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1958年2月1日至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薄一波向大会提出《关于1958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会议批准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为:工业总产值为7474亿元,比1957年顸计增长14。6%,其中钢产量624万吨,增长19。2%;原煤15亿吨,增长17。2%;发电量224亿度,增长18%;棉纱520万件,增长12。7%;卷烟436万箱;农业总产值688,3亿元,比1957年增长61%,其中粮食产量(包括大豆)4128亿斤,增长59%;棉花3500万担,增长67%;工业和手工业产值增长l3。9%;基本建设投资1458亿元,增长17。8%。2月12日,国务院将1958年计划指标下达各地区和各部门。【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国务院指出,这是国家的第一本账,各省、市、自治区和各个部门要在此基础上再编制第二本账。3月21日,成都会议通过1958年年度计划的第二本账,4月5日中央政治局批准国家经委《关于1958年度计划第二本账的报告》。这个报告是在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大跃进的形势提出的。这个第二本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1958年计划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加223亿元,原煤产量增加1665万吨,达到16737万吨;钢产量增加75万吨,达到700万吨;棉纱产量增加40万件,达到560万件;粮食产量增加593万斤。达到4316亿斤;棉花产量增加593万担,达到4093万担;财政收入由332亿元增加到37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增加292亿元,达到175亿元。在批评反冒进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气氛下,会议还就加快农业机械化问题作出决定,要求在7年内,争取5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且提出,在5年或者7年的时间内,使地方工业产值赶上或超过农业产值。

考虑到1958年的生产和基本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在1958年8月以后的4个月中,各地方和各部门把主要力量放在抓当年的工业生产、建设和编制明年计划方面,国家计委提议将正式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推迟到1959年四、五月间进行。1959年以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再也没有全面编制与修订第二个五年计划,只是年度计划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做了多次调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本也始终未能面世。

195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联系同年5月国家计委关于二五计划的汇报要点,从经济计划这一侧面反映了二五计划实施初期计划的变化,具体体现了计划工作中受急躁冒进的影响一再拔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出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要用15年时间在经济上超过英国。1958年元旦社论,明确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战略任务。当时认为,政治上已经是东风压倒西风,经济上也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超英赶美的战略任务不仅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而且改变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所确定的经济发展长远目标。《意见书》以超英赶美的战略方针为依据,明确提出:经过大跃进三年苦战,再加上后两年继续努力,我们就有可能使粮食产量达到15万亿斤或者更多一些,钢产量达到8000万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工业上做到独立自主,农业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且提前五年时间实现十二年科学规划。这样,就有可能在1962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里在钢铁方面超过英国,在1972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里在钢铁等方面超过美国。这种奋斗目标显然超越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脱离实际地在国际上争面子。这不仅扭转了经济工作的发展方向,而且必然对抬高计划指标提出更极端的要求。

其次,浮夸风的蔓延带来对经济形势估计的偏差,也为夸大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依据。生产建设追求高指标。1958年上半年大跃进运动的势头很猛,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已成定局。同年8月3日,国家统计局发表195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上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4%;全国夏收粮食作物产量预计可达1%亿斤,比上年增产69%。在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形势下二五计划《意见书》提出:为了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二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74信。五年内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十一五时期增长68倍,重大工业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与八大提出的《建议》相比,计划指标大幅度提高,有的高达四倍、五倍,甚至更多,严重脱离实际。对于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当时认为:自然灾害将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可能解决;五年平均积累率为40%左右不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等,采取了过于乐观的态度。

再次,区域之间争投资缺乏制约机制。建立地方工业体系是二五计划《意见书》

的重要特征。为了使各地尽快地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依靠地方的迅速发展实现大跃进,二五计划《意见书》提出:二五期间各地区协作区都应当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应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企业的分布应适当分散化。为此,在经济管理体制上采取了下放管理权的政策和措施。尽管进行体制改革是根据八大的精神安排的,但原有含义已经改变,成为实现大跃进,加快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重要步骤。1958年,中央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由1957年的9300多个减少为1200多个,下放88%;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卢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39。7%下降到13。8%。实行可以地区为主的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基本建设计划权限大部分下放给地方和各部支配,中央只管特大建设项目的审批。财政收支方面决定大部分财政收支划归地方支配。同时扩大企业的人权、财权和物权,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也由12项减少为4项。管理权限下放,是消除集中过多之弊端所必需,对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方向是对的。但是管理权力下放过多、过快,则削弱了中央进行宏观控制的能力。计划管理权,特别是资金分配使用权的分散必然导致经济决策的分散。一方面国家手中缺乏宏观调节的物质基础和手段,重点建设的方针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地方各项建设全面铺开,计划外、预算外的建设迅速扩张,各个地区兴建的中小企业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企业结构畸形发展。特别是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