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事谋略学-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他们不讲原则,没有信义,朝秦暮楚,一切以他们自己能否得到赏识、信用和升迁为目的。由于他们根本不懂得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去施展自己的外交才干,因而无所成就或成就不大。
     当时真正运用这一谋略取得巨大成效、成就历史功业的,是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王赢政(公元前259—210年)活动在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
方面,变法改革浪潮蓬勃兴起:一方面,割据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当时的齐、
梦、燕、韩、赵、魏、秦七国,互相向虎视并立,不休的征战给社会和人民
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削平割据,结束战乱,实现统一这一历史性的任
务,便提到了有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面前。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2 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1 页(1966 年版)。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革新后,国力逐步增强,疆域逐步扩大,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5年,22岁的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他采取各种办法消除了内部的腐败敌对势力之后,开始实施兼井东方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的东方六国如果真正能够联合起来,“合纵弱以抗强秦”,力量要远比秦国大得多,所谓“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诸候之卒,十倍于秦”。然而,东方六国虽有“合纵杭秦”之意,几次试图联合,但是毕竟各打算盘,矛盾重重,这就为秦国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提供了便利条件。秦王赢政继续执行了一些谋略家如张仪、范难、李斯等人的“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方针:同距离秦国较远的国家搞好关系,暂时稳住它们,首先剪灭近距离的国家,得手后逐步推进,最后消灭最远的国家,利用各国之间的不和,加剧各国间的矛盾,以使它们互相攻伐,削弱各国的军事力量;派遣精明干练的谋臣策士当间谍,打入各国统治集团内部,收买权臣,挑拨君臣关系,制造摩擦和内江。
     韩国(今山西省东南和河南省中部)最靠近秦国(今甘肃省东南和陕西省渭河两岸),是六国中最弱的一个,也是六国“舍纵”抗秦的前线国家。秦王赢政借口韩国同赵、魏两国“合纵”叛秦,于公元前230年发兵攻韩,俘虏了韩安王,一举灭掉了韩国,将之改建为秦国的一个郡。
     魏国(今陕西省韩城县一带)虽地盘不大,人口不多,力量不强,但它是“天下之中身”和“山东纵亲之腰”,战略地位重要。于是,秦王赢政在灭掉韩国之后,于公元前225年派秦大将王责率军攻魏,并一举灭之,从而秦国实现“绝腰”、“断脊”、“斩身”这样一个从根本上破坏“六国合纵”的战略计划。
     赵国(今山西省中部、河北省南部)是东方六国中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力量较强的国家,是秦国吞并六国的劲敌之一。公元前229年,秦王赢政用计谋挑起赵、燕两国的战争。赵、燕开战后,秦以援救燕国为名,派大将王剪率军攻赵。正当赵国军队攻入燕国境内之际,秦军攻占了赵国的上党和河间地区,达到了一箭双雕、同时削弱燕、赵两国之目的。随后再次发兵攻赵。赵国派丰收、司马尚两员战将迎敌,秦军不敢近前。这时秦始皇又施离间计,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其向赵王进谗言,造谣说李牧、司马尚前线谋反。赵王轻信谗言,杀死李牧。次年,秦将王剪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灭掉了赵国。随后转而调军攻燕,又把燕国灭掉。
     齐国(今山东省大部)距秦国最远,也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当秦国相继攻灭韩、魏、楚、燕、赵五国时,齐国的相国接受秦国的贿赂,不仅不助五国抵抗秦国。自己也不做抵抗的准备,只是封锁了西部边界。在秦王大军到来时,齐国便不战自亡了。
     秦始皇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当然主要是由他改革内政、富国强兵决定的,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人民盼望统一、结束战乱的愿望。同时,也与他善于采取以实力为后盾的“远交近攻”、利用矛盾、稳扎稳打、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和谋略艺术密切相关的。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 年起开始进行兼并战争,经过整整10 年的艰苦征战,到公元前221年,终于结束了近200年的战国时代,使华夏大地第一次出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新局面,使中国第一次成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了历史性的巨大功勋。
二、利用矛盾、纵横捭阖的能手俾斯麦
     谈到俾斯麦,一般读者只知他是一位“铁血宰相”,曾帮助过镇压巴黎公社起义的法国梯也尔政权。其实,这只是他一生中的一面,而非一生的全部。全面地看,俾斯麦是19世纪欧洲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一位战略家,是国际战争中利用矛盾、纵横捭阖的能手,统一德意志民族、创建德意志帝国的重臣。
     俾斯麦(1815—1898)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了其外交生涯。1850 年后,他先任普鲁士出席德意志邦联的常设代表,后任普鲁士驻彼得堡和巴黎的大使。由于他才干出众,井立志统一德意志民族,1862年,他奉召回国就任普鲁士王国首相。这对于俾斯麦来说,虽非受任于败军之际,但的确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国内,诸侯割地称雄,人民怨声载道,自由派资产阶级既贪婪又软弱无力,国际上,则处于强邻威逼、孤立无援的境地。俾斯麦认为,普鲁士王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奥地利领导丁成立德意志联邦,充当奥地利的“附庸”,还是由普鲁士来统一德意志民族,从而使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强国的问题。他提出:“当代重大问题不是靠说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靠铁与血来解决”。这就是“铁血政策。和“铁血宰相”的由来。为实现德意志统一大业,他力排众议,在国内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厚植国力,进行军事改革。在国外则利用矛盾,纵横捭阖,广结盟友,相机而动。
     从1863年到1871年,俾斯麦先后发动三次战争,排除三大障碍,实现了统一德意志民族、建立德意志王国的战略目标。在第一次战争即普鲁士同丹麦的战争中,他看准了当时法国和英国忙于海外扩张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丹麦王国内部德意志民族同非德意志民族之间的深刻矛盾,以雄狮搏兔之势,一举夺取了丹麦国内两个德意志民族聚居的地区,从而排除了丹麦王国利用姻亲关系左右德意志邦联事务的障碍。
     第二次战争是在普鲁士王国同奥匈帝国之间进行的。当时,在德意志邦联内,奥匈帝国是唯一能够同普鲁士抗衡、并同普鲁士争夺统一大权的对手,不排除奥匈帝国这个障碍,就谈不到由普鲁士来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在这次战争中,俾斯麦利用俄国同奥匈帝国之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结下的深仇宿怨,争取到俄国的中立,同时又争取到法国的默许和意大利的支持,故能一举大败奥军,迫使奥匈帝国答应不再插手德意志统一问题。当时普军前线将领为军事胜利所陶醉,想一举打进奥匈帝国首都,准备在维也纳举行入城式,俾斯麦给予坚决制止。他深知,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法国就会进行武装干涉,后果不堪设想;他更明白,战争既已达到预期目的,就应适可而止。战后,俾斯麦同奥匈帝国签订了对奥相当宽容的和约,以重修友好。可见俾斯麦之良苦用心。俾斯麦青年时期即研究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极为赞赏书中关于战争同政治关系的精辟见解。他就任普鲁士宰相后明确主张:战争要能发能收,达到目的即止,切不可为战争而战争。这说明,这位“铁血宰相”并非穷兵黩武主义者,而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
     普奥战争只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一半,即排除了德意志邦联内部的障碍,外部障碍法国则未扫除。法国所以极力阻挠德意志的最终统一,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个争夺欧洲霸权的对手。普奥战争后,俾斯麦加紧战争准备,同时对外继续改善普俄关系和普奥关系,利用法国企图吞并比利时的活动加深英法之间的矛盾,并看准了法国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机,通过1870 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终于最后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在任长达20年。
     统一后的德国,由于经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