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尘的浓度较高。随高度增加,灰尘总量(总悬浮颗粒物)减少了,而其中微小颗粒物所占比例则越来越大。

这一观测结果验证了理论推论:不同直径的颗粒物,其最大浓度区的位置也不同,彼此相隔很远。不可能有哪一层汇聚了所有颗粒物的最大浓度区。

而对于某一种颗粒物的最大浓度区,情况又能有多严重呢?我们来看一下上面这个监测结果的具体数字:

直径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在它的最大值处(3层上下)的浓度为0。3毫克/立方米,其它层高处为0。25毫克/立方米,只多出了25%;直径0。5微米以下的变化幅度更小,从0。11毫克/立方米增至0。12毫克/立方米,增加了不到10%。(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国家规定,请见附表。)这样的浓度变化值并不算很明显,也难怪上海那几位业主没有看出来积灰程度的差别了。

结论:谣言破解。 说建筑物的9至11楼是扬灰层,这是不科学的。大气中的大颗粒物通常越靠近地面浓度越高;只有对于小颗粒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在某一高度存在一个最大浓度区。但是由于影响因素过多,并不一定所有楼房周围都存在这个最大浓度区;即使存在,对于不同建筑物和不同大小的颗粒,最大浓度区的高度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不同高度间颗粒物浓度只是略有差别而已。

如果“扬灰层”真的有那么多灰,一看每个楼都像套了个游泳圈一样,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了,绝对不会有人去那几层住的。

名词解释:

空气动力学直径 ,又称气体动力学当量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表述粒子运动的一种假想粒子直径。

总悬浮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即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PM10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即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能长期飘浮存留于大气中,影响大气能见度。同时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2。5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2。5 μm),即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被人体吸入后,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除甲醛,竹炭绿植不给力

(作者史军)

果壳搬新家了,新的工作环境当然好,但“装修甲醛污染”还是让众人不免有些担心。怎么办呢?用竹炭、绿色植物来除甲醛是广为流传的做法。竹炭、绿色植物?靠它们来除甲醛,有效吗?

/

搬进刚装修完的新家算得上是人生一大喜事,不过到处在说的“装修甲醛污染”让人心头一紧。怎么办呢?各种支招:买几大包竹炭放在屋里,据说这东西不仅可以吸附异味,对看不见的甲醛还有特效;在屋里种几盆绿色植物,特别是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那叫一个强。竹炭、绿色植物?靠它们来除甲醛,能有效吗?

竹炭 Vs。 甲醛:吸附不是吸收

有些广告中声称,竹炭对甲醛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宣称有实验佐证。可是这些实验条件不能不让人生疑,他们是把竹炭置于近乎饱和的甲醛蒸汽中,每克竹炭高达68毫克的甲醛吸附量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测得的,这样的环境,随便扔进一块木头也能熏成甲醛味的。关键问题是竹炭能不能锁住这些甲醛,实验结果令人失望。一旦把这些饱吸了甲醛的竹炭放到没有甲醛污染的空房间里,上面的甲醛会迅速释放,3个小时内每克竹炭中的甲醛含量就能下降到了34毫克,1天后就下降到1。6毫克——除污产品一下子变成了污染源。

所谓的竹炭吸附能力,主要是因为这种不定型碳(区别于钻石那种晶体碳,虽然化学成分是一样的)中有很多大小以微米计算的微孔结构。就像水能渗在沙子里一样。甲醛、水啊这些成分都可以渗进竹炭这些孔道里面。不过,正如实验所显示的,除了将甲醛收容在孔道里,竹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机制来限制它们的自由,正如水可以从沙子里面蒸发干净一样,甲醛也可以从竹炭里挥发出来。

连做竹炭吸附甲醛实验的科研人员也指出,活性炭对于甲醛的吸附并不稳定,甚至还不如跟水分子结合得紧密。如果室内空气湿度大,吸附的水分子会比甲醛还多,甚至可能把之前吸附在竹炭上的甲醛给挤下来。当然,如果在竹炭的孔道里加上一些可以与甲醛反应的物质,做到真正的消除甲醛,效果会更好些。不过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产品。

很多广告有意将这些问题遮蔽起来,笼统宣称竹炭等活性炭物质具有特殊的“吸附功效”,更多地是在断章取义,打马虎眼。在实际使用中,环境条件多变,竹炭有没有吸附甲醛完全没有办法确定,室内的甲醛含量是不是降低了也就不得而知。

除了竹炭,用绿色植物处理甲醛也是常常听到的说法。那植物除甲醛有效吗?

植物 Vs。 甲醛:我们也不喜欢甲醛呀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那就是甲醛对于植物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化学物质同样会与植物的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物质发生反应,伤害植物细胞。对甲醛气体反应敏感的植物,像三角梅(有的地方也叫叶子花)、红花酢浆草、米仔兰,在甲醛浓度高的环境下也会受伤,严重的甚至死亡。红花酢浆草尤其敏感,只要把它扔在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放上3个小时,就会有95%的叶片受伤(按面积比计算)。并且,当甲醛浓度增加时,受伤的速度就更快了,它们只能甲醛浓度为0。4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坚持3个小时,然后,整个叶片变为黄褐色且失水萎蔫,成了枯草。

主要原因是甲醛会与植物细胞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结合,使这些关键的蛋白质失去活性,再进一步破坏细胞膜结构,最终推倒这道城墙。那可是严格控制养料、水分和废物进出的关键部位。至此,植物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了。

吸收甲醛是植物的防御机制

当然,有些植物对甲醛的忍耐力要强一些,甚至还有解毒功能。然后呢,这些植物就被奉为清除污染的神草了。

实际情况是,这些植物体内存在一些用于清除甲醛的的“流水线”,它们会把甲醛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反应生产出氨基酸(如丝氨酸),或者是直接变成碳酸和二氧化碳,从而进入物质循环,用于制造新的糖、脂肪或者蛋白质。从表面上看,这个过程一方面降低了甲醛对植物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还增加了植物的“营养物质”。毕竟,从甲醛来的碳元素和从二氧化碳来的碳元素是没有区别的。算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也仅仅是植物的防御反应。说白了,处理甲醛也只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还要兜不少圈子,远不如吸收二氧化碳来得有效。

能吸收,但不给力

既然这些植物具备吸收甲醛的能力,那用它们来净化家中的甲醛是否可靠呢?

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含有甲醛的居室,测定了一些常见的室内盆栽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处理能力。从实验得到的吸收效率来看,植物处理甲醛的能力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一般居室内的甲醛浓度。举例来说,目前被广泛推崇的吊兰处理甲醛的平均速度是1平方米大的叶片每小时处理0。15毫克的甲醛。实际上,通常一株的吊兰的叶面积不足0。1平方米。也就说,一棵吊兰1天之内能处理的甲醛总量只有0。36毫克。如果100平米,层高3米的居室内,甲醛浓度是0。5毫克/立方米的,总共有150毫克甲醛,要降到安全标准(0。1毫克/立方米)就需要至少清除120毫克甲醛。那这棵吊兰要辛辛苦苦工作333天。当然,这还不算上从装饰材料里新挥发出来的甲醛。

其他有吸收甲醛能力的植物,有的吸收速率比吊兰稍高,有的叶面面积稍大,但都不会带来明显的改善,实际的处理作用还是相当有限。此外,吸收实验的数据是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里取得的。也就是说,甲醛还不能在空间随便飘荡,要时刻围绕在植物旁边才能被有效清除。形象的来说,植物不是吸尘器,而是愿者上钩的渔网。

竹炭、绿植都不够好,那我们能怎么办呢?在有关通风对甲醛浓度影响的实验中,给予居室强制通风3个月后,室内的甲醛浓度就会由最初的0。248毫克/立方米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