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主所处的独一无二位置确保他能够有效地开展形名参同工作。君主的智商不一定比群臣的高,但只要掌握形名参同这项本领,就可以比群臣高明。这是由于君主特有的势位使他成为各类信息的中心,大臣所掌握的信息只是某一方面,而君主所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君主凭借大量的信息,再加运用“形名参同”的本领就能对事物形成更完善、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看来人们常说的“皇上圣明”也是有道有理有根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皇上圣明”并不是皇上生而圣明,而是势位使然。从某种意义讲,不是小兵虑事周全而成为主管,而是小兵成为主管之后而虑事周全,因为接触的信息面比以前大了。关于势位后面还有专门的讲解。
  
  韩非沿着老子“知道——无为——虚静”的理论路线图一路走来,却到达了与老子截然不同的目的地,老子到达是心灵的福祉,而韩非却让君主实现了大权紧握。在这里不得不对韩非的改造能力表示一下赞叹。韩非不厌其烦的告诉君主要深藏不露。这几乎要成了君主的安身之根,立命之本,擒虎之关键。
  
  明察不是善于探知他人的想法,而是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隐藏自己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臣下总是千方百计探测君主的心意。对于臣下的各种表现和提议,君主应该来着不拒;不发表意见,看见的问题装作没有看见,听到的事情装作没有听到,明白的道理,装作什么都不明白。这是君主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驾驭臣下的方法,因为君主也无法判断大臣的主张是不是试探。有时候大臣也是很狡猾的,我们从《说难》中可知,大臣在提出正式一项主张之前,很可能提出一个相反的、并不成熟主张以做试探。如果君主反对,那正好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如果君主赞同,就放弃自己的主张,做到全身而退。面对大臣“由其出观其入”的试探,君主只需“你有千条妙极,我有一定主意”即可。无论你提什么主张,我一概答应,让你去施行,但是对你的所言所行我一概进行无情的“形名参同”。你说所言所行的好坏优劣我一概心知肚明,最后跟着的是赏罚。在“形名参同”和赏罚之下,大臣一切狡猾的试探都全部失灵,谁都知道千骗万骗、骗不过实践,千包万包,包不住火苗,最后只能用心做事,实心事君。
  
  这种大口进、小口出,秋后算账的做法很高明,也很阴险;是对人类贪婪与“记吃不记打”心理的无耻利用。武则天当年就是用这手把戏将李唐王朝的读书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方面敞开大门授官,达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地步,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对具有反抗意识与作奸犯科的官员大开杀戒,几乎达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官位与铡刀之间,士人只得放弃抵抗,入彼彀中。
  8***********************************************8
  待续。。。
  《主道》太重要了,计划多说一点,说细一点。

韩非还主张“官有一人,勿令通言” 。意思是每个职位只配备一人,不要让他们相互通气。这是韩非对政治结构的一种巧妙设计,很可能还受到了军事学的影响。稳定的君权应该建立在一盘散沙的大臣之上,大臣与大臣之间彼此隔离,只对工作负责,只对君主负责,不应该有工作之外的联系和交往。韩非对大臣的心理有过细致的研究,他知道如果大臣只是为君主做事,是没有必要相互通气的。大臣之间相互进行超脱于工作之外的交往,主要是为了相互帮忙。一个官官相护的官僚群既不是老百姓想看到的,也不是君主想看到的。结成网的大臣比散沙一片的大臣更难对付。君主要打破大臣工作之外的联系,就可以达到军事学上所谓的各个击破的效果。
  
  接下来;韩非向君主传授了“防虎秘笈”。虎是指君主身边那些有野心的大臣,在先秦时代,还没有后世的那种将君臣严格隔离开的“礼治”,大臣篡位在意识形态和舆论上所受的压力比较小得多,在韩非子的体系中,没有绝对忠诚的大臣,只有无法让大臣保持忠诚的君主。君主原本对大臣有绝对的优势,大臣不可能与君主正面交锋,大臣要想发展自己的势力,只能从君主那里借力。也就是扯虎皮做大旗,扛着红旗反红旗。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用这种手段危害自己,就需要深深隐藏自己的心迹,让大臣无法猜度,大臣无从凭借,也就无法施展野心。君主的威力正式存在于这不可度量的虚静之中。虚静的君主好像漆黑的夜晚,大臣篡位的火苗将无从隐蔽,一旦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凌厉的诛伐。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心机深不可测是善于掌权的君王、政治领导人的共性。秦始皇的性格是有名的深藏不露,露必伤人,《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旧唐书》说李世民:“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明史》记载朱元璋“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韩非子总结了君主权力被臣下截留的五个方面:1,信息权;2,财政权;3,行政权;4,布道权;5,用人权。此五种情况中其余四条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布道权需要多说几句,中国自古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度。君主不但应该是实际政治中的首脑,也应该是宗教中的教皇,这里的宗教应该大而化之,包括君主一切赖以统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比之与后世,在历代王朝,君主应该是儒家精神的形象代言人;在梁山水泊,君主应该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首席代表;在太平天国,君主应该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意识形态的力量千万不可小视,有时候直接决定现实政治,有时候是现实政治的副手。一个英名的君主一定要同时保持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领袖地位,由于君主在意识形态内的活动主要靠像牧师那样的布道,所以我称之为布道权。韩非的原文是“行义”,只指就道德方面,我将其引申为意识形态,如果韩非看到我这样来解释,想必他也会同意的,他那个时代对布道权只是个模糊的认识,人类历史在经过两千年后,我才能够看得更清晰。韩非提出的这五种君主必须掌握的权力,虽然年代久远,但丝毫没有褪色,现在看来也无须补充。
  
  最后韩非谈到的是赏罚之道,行使赏罚权是主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君主通过:知“道”——无为——虚静——用人派事——形名参同———赏罚,形成一个闭环,意味着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在这条链中,越靠前越具有哲学意味,越靠后越贴近实践。赏罚的前提是形名参同。君主依据大臣提出的方案授予其相应的责权,并根据责权考量功效。方案与责权;责权与功效两两相符才能获得奖赏,任一环节不相符都要受到惩罚,可见韩非对臣下要求很严格,不但要结果正确,还要过程正确。赏罚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赏如春风化雨,罚如电闪雷鸣。行使赏罚的要领是:对事不对人,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偏心眼,论理论法该赏的,即便是最讨厌、最卑微的人也不能疏漏;该罚的,即便是最讨厌,最高贵的人也不能回避。在那个年代,与孔子提出的“刑不上上大夫”想比,韩非明显进步了许多。
  
  《主道》这一篇为君主之道树立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一环套一环最后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随后的几篇是对主道的补充和深入阐释。

2、“有度”与“守道”———以法治国,一用就灵。
  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法是治国之本,术是御臣之鞭,而势是法术的载体。法与术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同样是为君主做加法,但又有所不同,法主要侧重于总量的增加,而术主要侧重于比重的增加。法是前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有度》和《守道》两篇从不同角度讲君主为什么要任法治国以及如何任法治国,因此放在一起。
  
  《有度》就是要有法度,一开篇韩非用二十一字就道破法度与国势之间的关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世上没有永远强大的国家,也没有永远衰弱的国家。一国之内奉行法律的人强,国家就强;奉行法律的人弱,国家就弱。话说到这就没法往下说了,为什么呢?因为理已经被说尽了。就像《古文观止》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