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投降。

合纵军迟迟不能救援,秦国又步步进逼,韩王安最终妥协,把颍水河以西包括阳翟在内的大小十四座城池全部割让给秦国。

宝鼎心花怒放,急书甘罗、章邯火速接收十四座城池。

这十四座城池全部纳入南阳郡,其中财富被搜括一空。

中原局势的变化让咸阳高度关注,但不待咸阳做出反应,武烈侯便展开了一系行动,其速度非常快。

当韩国使者抵达咸阳时,中原局势已翻天覆地了。

秦军两路夹击韩国,韩国被迫割城,而魏楚两国合纵军已经开始集结,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这时候咸阳方才来书,质询武烈侯。

咸阳有心打开中原局面。

当然要纵容武烈侯攻韩之举,但又担心合纵军势不可挡,对是否果断拿下韩国犹豫不决。

宝鼎和章邯、魏起商量后,即刻回书咸阳,一边报奏攻韩战果,一边分析中原局势,恳求咸阳下定决心在中原决战。

宝鼎反复强调齐国这个变数。

当前时机的掌握非常重要,不能等待局势发展被动应对,而应该牢牢掌控局势发展,主动寻找战机,只要击败魏楚联军,则齐国再不可能参加合纵,秦国将以无可匹敌之势雄踞中原,从而为统一中土夯实牢固基础。

宝鼎恳求秦王,此刻春耕已结束,关中蓝田大营可集结十万大军,请秦王下令急调桓腑、司马锌南下宛城,随时进入中原作战。

就在武烈侯竭力说服咸阳进行中原决战之际,大梁和陈两地也是信使飞奔。

魏相庞宠与楚尹李园在合纵军的攻击线路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魏国长城一线也即大河一线正遭到王贲的攻击,蒙武的大军就在记水一线,距离魏长城不足百里。

魏国为此不得不把主力放在长城。

魏相庞宠考虑到大梁安危,理所当然希望合纵军直接进入韩国,陈兵于新郑一线。

楚国不愿意,认为合纵军进入韩国会与秦军主力相遇,正面决战没有胜算,有两败俱伤的可能。

楚尹李园因此建议,合纵军由上蔡方向直杀南阳,把秦军主力全部拖到南阳,则弗国之危自解。

魏国当然不同意。

魏军进入韩国作战不过一两天的路程,进入南阳作战却路途较远,一旦魏国有难来不及后撤。

再说打南阳名义上是救韩,实际是为楚谋利,为楚复仇。

魏国现在自顾不暇,哪里还有闲心帮楚国复仇?两国合纵救韩,却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合纵军一时难以成行。

时间飞速流逝,但机会仅在一瞬之间。

魏楚联军错失了最佳攻击机会,而秦国则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武烈侯上奏的同时,王剪、蒙武、王贲、桓腑、司马锌等将军也纷纷进言,认为中原决战已不可避免,王剪、桓腑、司马锌等人直接举荐内史公子腾出任中原诸军统率。

这个人选丰中了咸阳要害,秦王不好不答应,其他各派也不好直接反对。

咸阳采纳了武烈侯和军中将率们的建议。

秦王政果断下令进行中原决战。

蓝田大营各军火速集结并尽快进入南阳,而中原诸军的统率正是宗室大臣内史公子腾。

消息传到中原,蒙武固然是十分失望。

而武烈侯也是忧心如焚,因为直到目前为止,合纵军还是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攻韩的战绩可以忽略不计,他若想在中原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独立击败合纵军,以建下显赫功勋,他急切盼望着楚军的出现。

宝鼎着急,有一个人同样着急,那就是赵国大将军李牧。

中幕不开战,太原的秦军就不会南下,河北的危机也就无法缓解,而代北的局面则困难重重。

李牧为了促成合纵,不得不亲自赶赴大梁。

(未完待续)

        第229章 西河、鬼谷

引牧日夜兼程赶到大梁。井与楚尹李园的特使廉嵩紧急心四,了解楚国的情况,结果如他所料,此次李园合纵决策能顺利通过,得益于与楚国阳文君等大权贵达成了妥协,而妥协的主要内容就是借助合纵收复失地,而不是像春申君一样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参加合纵却一无所获。楚国不做赔本的买卖,楚国利益不容无限制地浪费。

“寿春愿意调多少军队参加合纵?”李牧问道。

“最少十万,最多二十万。”廉嵩说道,“现项燕柱国已集结十万大军于陈,随时可进入战场。”

李牧心中暗喜,又问道。“既然楚军主力已出,魏国为何又犹豫不决?”

“不是犹豫,而是大梁的西河与鬼谷两派已到了水火不容之地步,合纵此刻成了两派争权夺利的工具。”廉嵩无奈叹道。

李牧脸色顿沉,目露愤怒之色,“庞宠想干什么?想亡国吗?”

魏国,姬姓魏氏,雄跪中原,战国前期的中土霸主,而魏国的霸业与魏国的西河、鬼谷两个学术与政治派系有直接关系。

三家分晋就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分晋前后魏氏的当家人叫魏斯。公元前奶年,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的既成事实,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侯爵,是为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

中土诸侯强国变法的首创国就是魏国,其首创者就是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以法治国,直接影响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发展才向。秦献公、孝公和商鞍变法就是效仿魏国,以魏国变法为基础。

历史上战国前期独领风骚的就是魏国,其长盛之期达百年之久。    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击,魏惠王魏篷三位君主加在一起的执政时间竟然长达惊人的一百二十七年小正是因为这个奇迹,魏国奠定了百年的丰原霸主地位。

李俚在政治上进行变法,吴起则在军事上连战连捷。阴晋一战,吴起以五万精锐击败秦国五十万大军,攻占了大河、洛水和渭水三”之间的大片土地,历史上把这块地方称之为“西河”

秦人本是戎秋之后,倾慕于华夏先进文化,垂涎于中原富饶土地,于是尝试着向东方发展。魏国占据西河之后,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秦人,但难收秦人之心。魏文侯考虑到秦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当即拜孔子的弟子,当时著名的大儒子夏为老师,并请他到西河讲学,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就此产生。

子夏又名卜商,比他的老师孔子要小四十四岁。魏文侯拜子夏为老师的时候,子夏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但其名震中土。是天下士人之泰斗。有感于魏文侯的诚意,子夏亲自赶赴西河授学,随行者有他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

儒家本来是以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师,而六艺是贵族和士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由于在实际授学中侧重不同儒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以鲁国曾参为首的儒学是以重礼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这些人不以经世济用为特长,在各国公卿官僚中的地位不高。

以卫人子夏为首的儒学重在培养经世济用之儒,这些儒士大量出仕于各国,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

子夏到西河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到西河学习,华夏文化的重点就此转到了魏国,转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外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而且使魏国一举跃升为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而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未有之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之心的政治目的。后世帝王以尊儒来笼络士人之心的策略就是来源于魏文侯。

子夏过去授徒,有贵贱标准,不“贵”不收。西河学派应魏文侯的要求对此做了修改,底层士卿子弟也可以获得学习机会。各国的士人对西河都很向往,魏国无形之中也就成了他们理想的效力国家。这些士人在西河学派学习后,很自然地选择魏国为其效力的首选国家。如此一来,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士卿官僚,而这也是魏国得以雄跪中原达百年之久的重要原因小而事实也证明,战国时期的大量人才皆源于魏国。

子夏学术思想的核心就是“变法经世”他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儒家学术中由“儒学礼治”思想过渡到“法家政术”思想的一个枢纽人物,是孔子“经世”思想的嫡传弟子,是“法术”政治思想的先驱。

子夏本人的学术观点是“经世致用”所以他在西河讲学,向弟子传投六经的时侯,对《春秋》的讲投尤为注重。后世史学家认为,《左氏春秋》的作者左氏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