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格都没有。这个条件非常有利于那些长期遭到压制的中下级武官,而那些文官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擦肩而过了。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升官加爵的机会。大秦拿下中原,建三个郡,需要大量官员,这些官员就是从咸阳和各地临时征调和提拔的。所以说,只要秦军在统一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开辟新郡县,那么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不论是武夫还是士子,都有升官加爵改变命运的机会。

武烈侯是兵制改革的始作俑者,为了让这项改革得以实现,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咸阳中枢廷议通过。这件事看上去武烈侯在政治上获胜了,但其实功劳却给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抢去了。现在到各大军营去听听将士们的议论,有谁知道这是武烈侯的献策?除了极少数知道内情的统率外,其他将士都高呼大王万岁,都把这一功劳记在了秦王政的头上。的确,最终把利益送给将士们的是秦王,大家当然念着秦王的恩德,把秦王像神一样的供奉着。

秦王政对此当然一清二楚。无论武烈侯在中原干出多大的成绩,一大半功劳都是秦王的。秦王吃肉,中枢大臣们啃骨头,轮到武烈侯也就剩下一口汤了。这就是现实,武烈侯也无力改变,所以目前他还不具备与秦王政抗衡的实力,他未来的路还非常漫长。

“如果你没有想好的啊,我的建议是,到我的护军府任职。”宝鼎看到熊庸迟疑不语,于是主动说道,“护军府一万骑军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将来在战场上必定大有做为。曝布是虎烈军的统率,你和乌重为副,你看如何?”

熊庸略显惊色。武烈侯的意图很明显,要不遗余力地帮他建功。由此也看得出来,武烈侯对熊氏的未来很不看好,竟然连新军都不让他去了。秦王政要打击楚系外戚,当然不会放过军中的楚系将领。此举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保护熊庸,以免熊庸受到波及。武烈侯和护军府对秦王政来说很重要,这毕竟关系到统一大业,只要秦王政不对武烈侯下手,那么熊庸自然安全。

“感谢武烈侯的信任。”熊庸一口答应下来。进虎烈军,在武烈侯的麾下作战,现在恐怕是很多年轻将领的梦想。熊庸也不例外,他本性不喜欢在权力场上勾心斗角,他更喜欢在战场上酣畅淋漓地浴血厮杀。

“咸阳对新军各级将率的任命已经下来了?”

“还没有。”宝鼎笑道,“这是一块大肥肉,各方都要去抢,这次连宗室也忍不住出手了,所以咸阳无法分得公平,年前估计很难把名单定下来。”

“武烈侯最近是不是接到了很多咸阳人的书信?”熊庸笑道。

“我也摆不平,都是大人物,我也不好得罪。”宝鼎笑道,“你目标太大,就不要掺合了。你现在的处境让咸阳很难办,给你位置太高了不好,低了更不好,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干脆不要掺合,到护军府任职吧,这样也好给咸阳腾出一个裨将的名额。”

熊庸笑了起来,打趣道,“武烈侯这是向咸阳示好?”

“咸阳在救助代北灾民一事上没有设置任何障碍,我也要投桃报李啊。”宝鼎揶揄道,“否则有人就要指责我贪得无厌了。”

“章邯这次是不是可以出任一军统率?”

“我把他安排在司马锌的帐下统领一军。”宝鼎摇头道,“咸阳很多人不服,认为章邯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连升数级,已经是不可思议了,现在竟然要在新军里出任裨将独自统率大军,闻所未闻之事。听说有侍御史为了这事上奏弹劾章邯,但被大王驳回了。”

“武烈侯,我在咸阳曾听到一个传闻。”熊庸说道,“有人说,武烈侯之所以要扩建十万常备军,目的是为了让军队长期购买由私家作坊打造的盔甲武器和缝制的战袍衣饰,他们说这些私营作坊背后的主子就是武烈侯,所以武烈侯有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把大秦国库的钱财搬到蓼园私库的嫌疑。”

宝鼎失声而笑,“这些人的消息很灵通嘛,连这种事都打听的一清二楚。”

熊庸脸色微变,“武烈侯,这种传言对你十分不利。”

“这有什么不利的,这是好事啊。”宝鼎笑道,“如果有人说我武烈侯大公无私,清正廉洁,那才是对我大大的不利。”

熊庸吃惊地望着他,没有听懂这句话的真假。

“你慢慢就明白了。”宝鼎无意解释,“其实你也知道,在蓼园下面有很多巨商富贾,他们和我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次打中原,初期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拿什么打?现在中原打下来了,我当然要还他们的人情,要尽量让他们赚钱。他们赚到钱了,其实也就等于我赚钱了。但凡事都有个度,凡事都要因势利导,现在赚钱的行当未必代表将来还能继续赚钱,所以很多时候我要给他们指一条路。咸阳有些人只看表明不看实质,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却不仔细想想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结果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这种误解对我有好处。”

熊庸愈发疑惑,想了半天才问道,“大王会不会误会?”

“当然不会。”宝鼎笑道,“有些事,我会原原本本地告诉大王。只有彼此了解,才会彼此信任。”

大王信任你?熊庸更加不懂了。

        第254章 荆轲求助

冬天来临,寒风呼啸。

赵国大将军李牧的特使荆轲匆匆赶到大梁拜会武烈侯公子宝鼎。

赵国的局势就如先前所推测,代北灾民在得到粮食和药物的紧急援助后,度过了灾后最可怕的一段时间,灾民们活下来了,而赵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守住了代北和雁门两个郡,勉强保住了王国的北疆,但随着冬天的来临,代北的形势并没有任何起色,邯郸为了救助灾民和进行恢复建设,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此导致赵国的财赋状况急剧恶化,邯郸朝堂上的矛盾也因此白热化。

相国郭开和大将军李牧从代北大地震开始,政见上便有了根本性分歧。郭开要放弃代北,舍小存大,以放弃代北来赢得王国的生存;李牧要坚守代北,不论代北出现何种状况,都要不舍不弃,以此来凝聚民心,誓死卫国。将相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将相因此失和,而持不同政见的文武大臣们追随两人之后,逐渐形成两大派系,邯郸的权力争斗也进入**。

不论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如何明争暗斗,代北的冬天到了,风雪正在将临,摆在邯郸君臣面前最残酷的现实是,必须想办法帮助代北的灾民度过严冬。

齐燕楚三国的救援物资虽然有多有少,但三国本着道义和盟约,还是抢在严冬之前把援助送到了赵国。燕国距离代北最近,在李牧的干涉下,救援物资直接送往灾区,而齐楚两国的救援物质却被邯郸毫不犹豫地扣留了。

赵王、相国郭开、副相春平君和部分大臣取得了一致意见,考虑到目前中土局势和邯郸财赋现状,重建代北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以赵王亲自书告李牧,希望他从实际出发,趁早把代北灾民整体撤到河北。灾民的安置邯郸已有周全考虑,一部分进军队,一部分做随军民夫,还有一部分老弱则就近在各郡县的作坊里干活。邯郸承诺,绝不让代北人饿死在河北。

李牧坚决拒绝。代北人大部分不是汉人,而是以半游牧半农耕为主的北虏诸族,包括楼烦、林胡、白狄等大小十几种,他们一代代栖息在代北广袤的山川草场,代北就是他们的家。现在仅仅因为一场地震,邯郸就逼着他们离开家园,迁徙河北,这怎么可能?这道命令一旦公开,代北军里的北虏将士肯定人心惶惶,最终有可能导致这些将士整体溃逃。他们逃回了代北老家,为了逃避邯郸的追杀,必然要带着族人投奔匈奴或者秦国。邯郸此举无疑是罔顾大局,置赵国存亡于不顾,李牧是万万不能答应。为此他亲自赶到邯郸,向大王和朝中大臣详细解说其中的利害关系。

但是,邯郸已经不信任李牧了。

秦国的武烈侯公子宝鼎凭什么答应无偿救助代北?他又拿什么说服了咸阳允许他把粮食和药物送到代北?秦国已经因此获得了道义上的赞美,秦王政更是因此成为仁义之君。这或许可以做为一种解释,秦国和秦王政在用粮食和物资换取“仁义”之名,同时离间赵国君臣,置李牧于死地,为秦国攻打赵国扫清障碍。

这就是公开的离间计。李牧在说服赵王与秦国议和寻求援助的时侯,已经把秦国的“离间”之意说明了。赵王和相国郭开等大臣也同意这种见解。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公开的离间计的时侯,它还有离间的作用吗?当然有,若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