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6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鼎和王翦先是接到了秦王政的第一道命令。

这道命令写得很清楚,上将军王翦是代北、河北两地大军的统率,拥有统兵权和战场指挥权,他全权负责攻打燕国。

宝鼎名义上负责代北、河北和燕三地的军政大权,但实际上他还是像过去一样,行使的还是护军中尉的协调之权,只不过因为他是大秦一等封君,又功勋显赫,实力大,威望高,所以他的权力才有所膨胀,有时候名义上是“协调”,实际上就是“直接指挥”。

王翦非常高兴,这道命令足以让他拿回被宝鼎夺走的权力。

然而,仅仅数日之后,秦王政的第二道命令到了。

这道命令名义上并没有剥夺王翦的权力,但宝鼎被免除护军中尉一职,以太傅领代北、河北和燕三地军政大权,成为三地最高军政官长,凌驾于上将军王翦之上,实际上就是剥夺了王翦的军权。

大秦的上将军基本上成了一摆设,这让王翦非常愤怒,但他把愤怒埋在心里,一笑置之。

秦王政和宝鼎这对兄弟之间的信任非常有限,这一次是秦王政向宝鼎妥协了,再加上北方战局困难重重,秦王政授予宝鼎军权也在情理之中,但假如宝鼎迟迟扭转不了北方战场的被动局面,以致于中原大战再起,责任就是宝鼎的,宝鼎要为此付出代价。

王翦有信心拿下蓟城,但没有信心击败匈奴人,尤其他现在夹在这对兄弟之间左右不讨好,如其两边都得罪,倒不如退一步先行摆脱困境。北方战局失利,责任由宝鼎承担,战局扭转,连战连捷,功劳则有王翦一份,何乐而不为?



武烈侯公子宝鼎主掌北方三地的军政大权,再一次引起朝野内外的震动。

这不仅仅代表咸阳下放权力,更代表着秦王政和咸阳宫在国策变革上的态度,说明中枢已经打算接受武烈侯的变革策略。不过此事充满变数,接下来政局能否像预料的那样发展,完全取决于武烈侯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扭转北方战局,假如武烈侯在北方战场上无所作为甚至失败了,那不要说国策变革了,就连他本人及其所属势力都将遭到重挫。

宝鼎在代北军政官长的议事上,拿出了攻燕之策。以二十万大军攻燕,以十万大军防御匈奴人,这基本上就是拿代北做豪赌。但出乎宝鼎的意外,此策在军议上竟然一致通过,没有人提出异议。

原因很简单,宝鼎现在是北方最高统率,秦王政授予他临机处置之大权。像上次攻打上谷郡那种事本来是严重违律,因为打赢了,咸阳也没有追究,但也没有封赏,算是功过相抵,如今假如发生同样的事,那就是实打实的功勋了。既然咸阳授予宝鼎这样大的权力,那事实上就是把北方战场的成败全部放在宝鼎身上,假如失败了不但宝鼎没有好结果,这些军中统率也要受到连累,大家都要倒霉。利益捆绑在一起,即便有矛盾也暂时搁置,齐心协力先把这一仗打赢了再说。这时候如果和宝鼎对着干,宝鼎就有权撤换了,你不干就撤,这就是大权在握的好处。

经过商议,羌廆领十万大军戍守要隘,阻御匈奴人的攻击。

司马尚、杨端和、王贲、蒙恬率军攻燕,宝鼎亲自指挥,公子将闾随军作战。公子将闾虽然是代北名义上的军政官长,但现在也受宝鼎节制,也要听宝鼎的指挥。



蒙恬和章邯的大军就在居庸塞下,军议结束后,两人返回战场,率先发动了攻击。

宝鼎给了他们十天时间。十天内,必须攻克居庸塞的南隘口。

与此同时,司马尚、杨端和、王贲各自率军急速赶到居庸塞下集结。

易水长城一线,李信率军攻打汾塞,以策应居庸塞战场。

燕军判断错误,太子丹率燕军主力戍守长城要隘,居庸塞只部署了两万军队。在他们看来,两万军队戍守一道要隘应该是万无一失了,因为匈奴人得到消息后,马上就会攻打雁门,代北秦军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拿来攻打居庸塞的军队数量肯定有限。

攻击开始后的第五天,公子宝鼎、公子将闾抵达居庸塞。

听到蒙恬和章邯说攻击不顺,宝鼎问了一句,“五天来,我们阵亡多少将士?”

“三千八百人左右。”蒙恬回道。

宝鼎面无表情,轻轻挥了一下手,“明天我要听到一万将士阵亡在居庸塞下。”

众皆失色。一天阵亡一万人?那是何等疯狂的攻击?何等密集的攻击战阵?何等紧张的攻击节奏?狂风暴雨一般啊。

蒙恬神情冷峻,沉默不语。章邯犹豫了一下,说道,“军都陉狭窄,南隘口攻击面小,大军很难展开……”

“我不需要理由。”宝鼎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章邯的话,伸手摊开案几上的地图,大手在地图上的治水河重重一划,“治水以南有督亢的粮食,有戍守长城要塞的燕军主力,这都是我们的猎物,我们要粮食,更要全歼燕军主力,所以我们要以最快速度突破居庸塞,我们的五万骑军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沿着治水北岸狂奔四百里,把燕军撤退之路全部断绝。”

宝鼎望着蒙恬和章邯,冷笑道,“一天一万人的代价是否值得?”

蒙恬盯着地图看了一眼,猛地一拳砸到案几上,“明天拿下隘口,不死不休。”



这天晚上,王贲率军进入军都陉,秦军以八万人攻打一道隘口,当真是不惜一切代价。

黎明时分,攻击开始,秦军如同咆哮洪流,掀起惊天巨*,猛烈撞击着城墙。

激战到天黑,秦军凭借着兵力优势,各军继续轮番攻击,根本不给燕人喘息的机会。至夜中,秦军攻占隘口。

残余燕军仓皇而逃。

秦军迅速冲出了居庸塞,司马尚、司马断和曝布各带骑军,风驰电掣一般直杀蓟城。

攻击开始后的第八日黄昏,宝鼎率军包围燕国都城蓟。

此刻大秦骑军已经沿着治水南岸一路狂奔,断绝燕军主力的退路。

太子丹听说居庸塞失守,蓟城被围,知道自己腹背受敌,长城是守不住了,于是果断下令撤退,撤往辽西。







        第362章 来得快,走得更快

第362章  来得快,走得更快

太子丹预料到秦军要断绝自己的退路,所以在第一时间命令燕军精骑和辽西辽东诸种部落的骑兵以最快速度杀到治水河边,死守撤往辽西的通道。

与此同时,燕军步军一分为二,长城镇戍军带领广阳青壮民夫继续死守汾塞,而主力则尾随于骑军之后,向辽西撤退。

王翦虽然在前线督战,但他的目的只是佯攻,只是牵制长城方向的燕军,所以攻击并不猛烈,这导致燕军不但继续坚守在汾塞,还给太子丹和燕军主力的撤退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燕军精骑要抢在秦军前面占据渡口,将士们担心被敌人包围,因此人人拼命,而秦军精骑要沿治水河狂奔四百余里,战线太长,对地形又太陌生,有孤军深入之危,所以司马尚反复告诫自己的部下,不要冒进,不要骄躁,要小心,要稳住。假如燕军逃出了包围,那纯属正常,但代北军假如为了阻止燕军突围而损失惨重,那就得不偿失了。

此刻还未到隆冬,河川尚未冰冻,燕军渡河需要工具,需要时间,所以代北骑军并不着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前进。结果出乎他们的预料,他们一直跑到治水和湖灌水的交汇处,都没有看到燕军的影子。

难道燕军放弃了撤退?或者他们已经提前撤了?

这时候燕军正在距离两河交汇处的下游五十里处渡河。

湖灌水就是后来的沽水,源自燕山,东南而行到大海边上,然后与治水汇合流进大海。

太子丹早就考虑到了退路,为了防止主力陷入秦军的包围,他采纳了田单等人的意见,把撤退路线放在了近海河道上,并在河道上部署了几十艘大船。

在北方河川没有封冻之前,虽然蓟城西南方向的治水会成为燕军撤退的阻碍,但同时蓟城东南方向的湖灌水也阻碍了秦军骑军攻击辽西的步伐,短时间内秦军只能包围蓟城,只能在两水之间进行作战,如此一来,燕军就可以以蓟城为诱饵牵制秦军,然后把大部队悄悄转移到海边渡河,从容撤回辽西。

宝鼎根本没有想到太子丹会舍近求远,会带着大军跑到近海河道渡河撤离。他在接到司马尚、司马断和曝布等骑军统率的报讯后,还洋洋得意,以为自己的雷霆一击让燕人措手不及,太子丹和燕军主力已经被自己包围了。

两天后,宝鼎意识到不对了。进入督亢探查军情的斥候纷纷回报,他们在几条燕军可能选择的撤退路线上没有发现燕军的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