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6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南战场捷报频传,中原战场就着急了。咸阳不可能任由战事无限制地拖延下去,假如让东南军队杀到江淮,甚至攻克楚都寿春,咸阳就被动了。

中原战场一着急,必然出错,一出错,必然要败。咸阳决策错误,打败了,秦王政和中枢要承担所有责任。

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不会成功。总之一句话,只要东南战场大捷,则一切皆在掌控中。

宝鼎为此威胁昌平君,如果熊氏非要在东南战场上搞阴谋诡计,非要把他和熊氏置于死地,非要让秦王政父子相残的话,他将动用非常手段。宝鼎手里有黑冰秘兵,有蓼园秘兵,有南墨刺客,如果宝鼎决心要杀熊氏首脑的话,那昌平君、昌文君、魏起、杨端和等人恐怕很难活下去。

当然,熊氏因为决战失败而取得的优势是暂时的,咸阳不会甘心失败,会在稳住阵脚后展开反击,而对象还是熊氏。

宝鼎给出的对策是,马上开始第二次中原决战,把统一中土的功勋牢牢控制在手,就此彻底扭转局面。

第一次中原大战虽然秦军败了,但齐楚两国的损耗也非常惊人,马上开始第二次决战,让齐楚两国没有喘息的机会,如此秦军就抢占了先机。

此策有个前提,武烈侯必须彻底稳固北方战场,也就是说,武烈侯必须在近期击败匈奴人,否则,大秦没有条件马上进行第二次决战。

武烈侯在这件事上没有做出承诺,但字里行间透出他的决心和信心。

熊氏主要首脑全部退出东南战场,其主要作用就是“示敌以弱”,从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这样中原决战无论胜败,咸阳短期内都无法打击熊氏。不过这个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了楚系力量在失去首脑后会纷纷转投巴蜀隗氏,那熊氏就是自寻死路了。所以,这也是武烈侯即便在不具备中原决战的条件下,也要迫不及待地发动第二次决战的重要原因。

熊氏因此承担了生死存亡的巨大风险,昌平君急切间无法做出决策。

假如这是秦王政和武烈侯联手设下的陷阱,假如第一次中原决战打赢了,假如武烈侯无法击败匈奴人,无法马上开始第二次中原决战,那熊氏就必死无疑。

=

=

=

        第376章 武烈侯的利剑

第376章  武烈侯的利剑

熊氏陷入两难之境,昌文君熊炽和魏起急速赶到江陵与昌平君商议,杨端和在离开东南之前也特意赶到江陵。

昌文君熊炽和魏起坚决不同意熊氏全面退让,而杨端和则支持武烈侯的建议。现在一退到底事实上掌握主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静待复起时机,如果一味强硬到底,激怒武烈侯,那熊氏就陷入两大势力的夹击之中。以熊氏目前的处境,对付武烈侯都力有不逮,更不要说与咸阳抗衡了。

谁能想到华阳太后薨亡仅仅几年时间,大秦第一豪门熊氏竟然衰败到这种任人宰割的地步,实在是让熊氏无法接受。

“如果因为东南战场的原因导致中原决战战败,那熊氏就是大秦的众矢之的。墙倒众人推,到那时武烈侯即使出面,也无法拯救熊氏。”

杨端和从军事层面给熊氏做了一番详细分析,但谁也不知道中原决战的结果是什么,武烈侯的判断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原决战如果打败了,咸阳肯定要把责任推给东南战场,如此一来熊氏首当其冲,所以武烈侯要求熊氏主动退出这场政治风暴是明智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武烈侯拯救熊氏赢得足够的时间。

“武烈侯奏请咸阳,把我调到北方战场,事实上就是传递给你们一个讯息,那就是武烈侯和熊氏的联盟还是牢不可破。”

杨端和看看神色凝重的熊启、熊炽和魏起,言辞恳切地说道,“咸阳把长平侯调到东南战场,授予长平侯统兵大权,等于把长平侯的未来和熊氏的生死捆绑到一起,这导致武烈侯极度被动。现在他恳请熊氏全面退出,应该是目下唯一的可以暂时扭转被动局面的办法。”

熊启等三人沉默不语。

“我觉得你们应该站在武烈侯的立场,全面权衡一下利弊得失。”杨端和继续说道,“当前对我们威胁最大就是巴蜀人。隗氏已经彻底倒向咸阳宫,假如中原决战失败,熊氏前景黯淡,那么楚系力量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不出意外的话,大部分会转投隗氏,一部分会转投武烈侯。”

熊启等三人暗自惊凛。

杨端和这话说得非常明白了。南阳杨氏不会给熊氏陪葬,关键时刻,杨氏会投奔武烈侯。

熊氏在军中有两大力量,一个是桓齮,一个是杨端和。桓齮所属已经投靠武烈侯,现在和老秦人合作愉快。假如杨端和所属力量也弃熊氏而去,那熊氏“损失惨重”,咸阳宫会毫不犹豫的下手,轻而易举地吞噬熊氏。

武烈侯请奏咸阳,把杨端和调到北方战场,而秦王政果断下令调杨端和北上,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就是要“釜底抽薪”。

事情明摆着,武烈侯说服了杨端和,杨端和从南阳杨氏的生存出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杨端和匆匆离去。

关中和荆宛两地的熊氏主要人物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书信,商讨“退出”事宜,但争论依旧激烈。荆宛熊氏已经动摇,而关中熊氏则强烈反对。

关中熊氏以华阳君熊戎的后人为主要力量,包括华阳太后的弟弟阳泉君,华阳大姐所属的苏氏家族,中枢里面的熊布、熊璞等人,还有泾阳君公子市和高陵君公子悝的后人。

昭襄王时代的四大豪门穰侯魏氏、华阳君熊氏和宗室泾阳君、高陵君的后人在华阳太后主政时期纷纷复出,遍布朝堂和地方。这四大豪门通过血缘、联姻和利益结盟构筑了强大的楚系,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重新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牢牢控制了朝政。

桓齮大败于河北是这一代熊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假如没有这一仗的失败,秦王政就无法把关东人、老秦人和巴蜀人拉到一起建立一个抗衡楚系的联盟,并利用这一仗的失败和随后的盐铁大案重创熊氏。就在熊氏节节败退之际,蒙武又大败于河北,这给了熊氏反击的机会,于是武烈侯公子宝鼎和老秦人趁机崛起,咸阳朝堂上于是出现了三股大势力鼎足而立的局面。

华阳太后的薨亡给了熊氏致命一击,熊氏只能把东山再起的希望寄托在王统上,这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和武烈侯结盟,共抗咸阳宫了。

熊氏之所以要结盟武烈侯,看中的不是武烈侯的蓼园力量,而是武烈侯背后的老秦人。熊氏和老秦人有仇怨,老秦人会反对公子扶苏继承王统,所以必须通过武烈侯这个宗室来从中斡旋。

荆宛熊氏以熊氏和魏氏为主,主要是地方力量,而关中熊氏则以宗室为主,主要是中央力量。地方力量较弱,所以成为秦王政第一个要打击的对象,一旦熊氏的地方力量给秦王政摧毁了,楚系必然快速分裂,接下来对付熊氏的中央力量就比较容易了。

中央力量有它的优势,宗室更是强横霸道,所以形势发展到今天,当武烈侯要求熊氏从政治风暴中全面退出的时候,武烈侯的动机已经值得怀疑,熊氏在中央的力量当然坚决拒绝。

昌平君、昌文君虽然是熊氏外戚的领袖人物,但自从华阳太后不在了,昌平君和昌文君先后离开中枢,两人在熊氏中的地位急剧下降,说话不算数了。



武烈侯公子宝鼎再度来书。

这一次宝鼎说得更透彻。对于咸阳来说,政治第一,战争第二,统一大业最多只能排在第三位。战争是为政治服务,是为了实现统治者的政治目的。

咸阳的政治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中央集权,是掌控朝政。从这个目的出发,咸阳宫要抓住一切机会摧毁政治上的对手。

咸阳宫的政治对手是谁?无疑就是武烈侯和熊氏外戚。摧毁了武烈侯,摧毁了熊氏外戚,则咸阳宫就消灭了对手。

武烈侯和熊氏外戚相比,哪个更容易打倒?武烈侯的后面有宗室和老秦人,有庞大的军队支持,而熊氏外戚在失去华阳太后的支撑后已经变成一只没有爪牙的老虎,所以熊氏外戚是更容易被打倒的对手。

熊氏外戚有中央力量和地方力量,无疑,地方力量更容易打倒。

综上分析,咸阳之所以急不可耐地发动中原决战,其实质上是借助统一大业来摧毁政治对手,主要目标是荆宛熊氏。

国策变革已经开始,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被咸阳宫的政治对手所控制,假如咸阳宫不能以最快速度摧毁这些政治对手,那么咸阳宫失去的不仅仅是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还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