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虎城大传(选载)-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上海住了10日,曾与胡汉民、汪精卫、谢持等见面,他们均对杨先生革命意志之坚强深表赞许。在我即将离沪回陕时,承蒙孙中山先生召见,孙先生让我告杨先生,无论如何设法使部队存在,保持革命力量。我告诉孙先生,杨先生部转至富县时,即派蒙浚僧前往榆林见井岳秀,研究部队驻地及今后如何发展。蒙浚僧走后部队即向三边转进,杨先生随后到榆林见到井岳秀,并把部队作了安置。孙先生听后很满意,叫我转告杨先生,同意杨先生作如此安置,请杨先生出省到上海来,与各方面的同志见一见面,将来时机成熟时联系起来也方便。孙中山先生让我带给杨先生一个函件,内容与当面指示相同。”②10月27日,于右任从上海致书杨虎城:“虎城老弟:丹峰及克斋来海上,别后一切情形均悉。百战艰难,同人闻之莫不起敬。此后事业,我商之中山先生。中山先生以为弟劳苦功高(中山想见弟面,倘出来路上容易走,则我亦赞同),如欲出外休养,未始不好,望弟酌夺其间。为幸。右任,九月初八日。”③从姚丹峰的回忆和于右任致书杨虎城中,我们看到孙中山对杨虎城这位西北青年追崇者的关注与神往。杨虎城从中山的指示和勉励中得到了鼓舞,坚定了将部队在陕北坚持下去的决心。

  隐匿沙陀 蓄势待发(2)

  1922年12月27日,杨虎城接到家信,得知自己的长子出生,非常高兴。立即给母亲去信:“母亲大人膝下万福。今午接奉慈谕,知佩兰已于十月二十七日幸生一男,此皆大人福荫所致,不胜欣喜之至。儿在此与孩子起名‘拯民’,即可不必再起乳名也。佩兰身体素弱,大人可常时叮咛着其饮食起居一切小心。再,孩子乳不知能否够吃?现在雇有奶子没有?如果雇奶子,须要雇到家中,不必将孩子送于人家,即多费些钱亦不要紧。请便示知为盼。谨此奉复。敬祝金安。儿 谨禀,冬月初十日。”同时还给其弟去信,表达了他的初衷:“荣弟鉴:你二嫂生男,合家之喜,令人欣慰。兄已与此子命名‘拯民’,取拯民于水火之中之意。
  此种意思,一则可作兄多年作事纪念,二则对于孩子他日立身成名寓有期望之意。我弟可将此层意思向母亲禀明为要。你二嫂久病新产,一切医药总要细心。是所切嘱。此问,近安。兄 手书,十一月初十日。”事过多年后,杨拯民回忆说:“上学后得知班里的同学大多有两个名字,除学名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字’或乳名。而我咋只有一个名字?不理解。为此我问过父亲:为什么我只有一个名字?人家小孩都有两个名字?父亲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你知道‘拯民’的意思吗?我摇摇头。他说,孙中山先生有两句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切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也是我的信念,所以当你刚生下时,我就给你起了拯民这个名字。还特意给你祖母写过信,怕她再给你起别的名字。从此,我才知道了我的名字取自中山先生的名言,也寄寓着父亲的愿望。”
  1922年年底,杨虎城率部抵达榆林,把部队安置好不久,由于前一时期的紧张、艰苦的作战积劳成疾,患了疾病,高烧不退,以致卧床不起。杨虎城得病后,井岳秀介绍了一位中医大夫诊治,可长时间吃药治疗病情却不见好转,部属们都很着急,可又拿不出主意来。就在这紧急之时,杨虎城的夫人罗佩兰得知丈夫生病,带着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杨拯民经过长途跋涉,赶到榆林探望丈夫。杨拯民回忆说:“母亲婚后一直伴随父亲左右,父亲为她延师教学,她还学会了骑马打枪。她认为:给军人做妻,就得学会骑射。她为人活泼善于团结联络父亲的部属和朋友,他们有什么事也愿意和她交谈。靖国军后期,部队转战武功一带时,沿途战斗激烈,损失很大。为安定军心,她不顾身怀有孕,仍骑马随夫奔走前线,慰问伤员,鼓舞士气。
  1922年靖国军败北,父亲拟率部撤退到陕北榆林。当这一决定公布后,一时人心惶惶,是她遇有机会就向大家解释,去榆林是为了保存实力,不是投降,更不是逃跑,早晚还是要打回来的道理。做了出色的团结将士、鼓舞军心的工作。在关键时刻,她总能给父亲以支持和帮助,为父亲排忧解难。为此,父亲对她既钟爱又敬重。在当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她在父亲的部属和朋友中却享有声望,受到大家的尊重,口碑甚好。“武功距陕北榆林约一千余里,又时值隆冬,地冻天寒。陕北在陕西属高寒地区,部队行军艰苦不说,最让母亲担心的是井岳秀的态度。当时母亲怀孕(怀有我)且即将临产,将被留下而不能随父亲同行了。这是他们夫妻婚后第一次分离,她的心绪很乱,很忧愁。“母亲和其他部属的家眷被安置在高陵县通染坊镇。通染坊镇有一座天主教堂,有洋神父。附近老百姓中信仰天主教的也不少,是洋人的势力范围。北洋军阀不敢轻易去骚扰。
  “我是1922年12月5日在通染坊这个小镇上出生的。生下我不久,当我母亲知道父亲在榆林患病的消息后,坐卧不宁,焦虑万分,很是放心不下。做事一向果断的她,遂决定带着出生才3个月的我奔赴榆林,去探视照顾父亲。“那时候,关中至陕北的交通很是不便,如走肤施(后改称延安)、绥德、米脂……一线,路难走不说,沿途还不时有土匪、北洋军出没。母亲经打探、问询考虑再三后,决定取道山西省赴榆林。于是我们便从陕西的韩城县禹门口东渡黄河到了晋南,沿着汾河北上,经过太原等地,又由山西省的离石西渡黄河转到陕西吴堡县,再经米脂县到榆林县。就这样经过20多天迂回曲折艰难跋涉,终于抵达榆林县见到了父亲。那时,父亲还病卧在床,据说夫妻二人相见,涕泪交流,激动不已。“父亲的病原来由井岳秀介绍的一位中医大夫诊治,可长时间病情不见好转。

  隐匿沙陀 蓄势待发(3)

  观此情形,母亲决定另行延医治疗。要另换一位大夫,可她又有顾虑,为了不要由此而引起井岳秀的多心和不悦,母亲便采用了扶梁换柱的办法:不辞退原来的大夫,白天仍由其照常医治,所开药方亦照抓、照煎,只是不再服用,暗中偷偷倒掉。另外由父亲的好友觅得一位山西籍的大夫,请其晚上来家诊治。山西大夫经号脉,了解询问了病情,又查阅了前任大夫所开的药方,经过中医的‘望、问、切、闻’,认为父亲患的是伤寒症。服了七副药后,通了大便,热度才渐渐减退。症状诊断对了,对症下药,父亲的病终于一天天好了起来。由于母亲的机智果断,父亲的病总算没有被庸医所误。我懂事后,父亲提起此事,深情地说,你母亲那时只有22岁,竟有如此魄力和心计,真是难得!”

  学习知识 思索未来

  杨虎城大病初愈,身体十分虚弱。在休养期间,他有时间认真思考了自己自“中秋”聚会,参加辛亥革命,打死李桢,组织农民军,到参加靖国军所走过的重大历程。认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符合自己和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可革命为什么总是失败?如何能重振革命的旗鼓?等等一些问题总是环绕在他的脑海里。
  为了解开这些问题,他努力学习(杨虎城因为文化基础少,阅读能力差。他学习的办法就是请有文化的人给他讲解各种知识,凭借他超常的记忆和理解力迅速地掌握这些知识),与知识分子交往向他们讨教。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两位对他后来发展影响很大的人物——杜斌丞和魏野畴。杜斌丞当时在榆林中学担任校长已多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追求进步。他延聘进步教师,传播革命思想。当时,榆林是陕北的文化中心,榆林中学则集结了一批追求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陕西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魏野畴、李子洲都曾在该校任过教。学生中共产党员也不少,较为知名的有刘子丹、谢子长、阎揆要、郭洪涛、张德生……
  由于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杨、杜两人一见如故,并通过杜斌丞校长介绍,杨虎城结识了当时在榆林中学任教的魏野畴。他们从此结下了长期的革命友谊。杨虎城后来的秘书米暂沉对他们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描述:“杜斌丞十分钦佩杨虎城拥护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彻底精神;杨虎城则十分敬重杜斌丞的才学人品,特别对杜斌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