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涉外事件秘闻-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张浴云该去什么地方躲一下呢?她怕牵连同情自己的同事,便投奔了在北京的亲戚家。
  没躲过几天,张浴云还是被造反派野蛮地押回了外办,并仍然被关押在外办的小屋子里,还加强了警戒。
  张浴云被抓回来之后,免不了挨批、挨斗,被扣的帽子越来越多,被定的罪名越来越升级。
  造反派的批斗和对张浴云人格的污辱,并没使张屈服,反而更加激起她的愤怒。
  张浴云第二次逃出外办小屋,也是在一个深夜里。她这次逃出,为了避免再被抓回,既不回家,也不到亲戚家,便徒步走到了一位老同学家。




风云特使王炳南蒙特嫌之冤妻亡子散(9)



  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张浴云又被造反派野蛮地抓回了外办。
  造反派为了惩罚张浴云对抗“革命行动”,给张在脖子上挂了黑牌。黑牌上写有“潜藏特务”的罪名。不仅如此,造反派还把张剃了个阴阳头,并召开大会进行批斗。这种人格上的污辱,使张无法承受。
  王炳南得知上述情况后,很难过,很担心,怕张浴云经受不住这种折磨。王为了提醒张能够想得开些,不要干傻事,便写了一个便条,求人带给张。小纸条上写道:“你要正确对待群众运动,要正确对待自己,要好好学习毛泽东思想,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这小纸条的前半句冠冕堂皇,关键是后半句,要她“注意身体”,意思是家人都盼望着她平安无事,希望她想得开、撑得住;家人都等待她健健康康地回家。
  王炳南的小纸条虽然对张浴云是个很大的精神安慰,也起了某些稳定情绪的作用,但批斗压力来势凶猛,诬陷和谩骂使张的身心受到很大伤害。
  在一次批斗大会之后,张浴云回到小屋,大哭了一场。她绝望了。当天深夜,张借上厕所的机会,面对东城,用腰带自缢身亡。
  外办是国务院办事机构。周恩来得知此事后,立即亲自到现场去看了张浴云的遗体,他还气愤地说:“你们还打了人!”接着又指责问,“此事告诉炳南同志没有?”
  外办有关人员立即派人到外交部,将此事通知被隔离审查的王炳南。
  这一噩耗对王炳南的打击很大。王知道,张浴云之死是由于他的株连造成的,他心如刀绞,双目涌满了泪水,连一句她受委屈的话都没听到,就这样含冤去了。
  张浴云之死,给本来就处于不幸境地的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悲痛。
  王炳南在外办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外办的小屋,见了爱妻最后一眼。
  在王炳南的要求下,外交部造反派专案组同意王回家把张浴云去世的事告诉孩子们,但只许10分钟,而且还要在造反派专案组人员陪同下前往。
  张浴云之死,使这个家就像少了顶梁柱似的散了架子,人亡家也破。
  不久,王炳南被押送到江西干校劳动改造。
  王炳南在去江西前,以回家拿些衣服为由,要求回家一次,顺便看了看几个未成年的孩子。造反派专案组虽批准同意,但必须在专案组的陪同下,快去快回。
  王炳南到家后,背着专案组的人对东明、朝明、波明说:“家里这些东西分成几份,你们每人一份。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你们今后要自力更生,要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我走了。……”王说到这里,就哽咽住了。
  几个未成年的孩子陷入茫然之中,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一天中午,几个孩子正在吃饭的时候,外交部军代表马文波陪同仲曦东(外交部副部长)到王家来看房子。孩子们不敢吭声,只听到仲对马说:“这房子不错。”两天之后,外交部为了给仲腾房子,下令让这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搬出史家胡同四合院。
  年仅15岁的王东明一面承受着失去母亲的悲痛,一面还要承受挑起全家大梁的压力。悲痛、焦急使他那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从此,他沉默寡言,整夜失眠。不久他由学校分配上山下乡去了山西农村;王朝明去当了兵;最幼小的王波明也过早地开始了独立奋斗、自食其力的生活,并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经受了社会锻炼。
  政治迫害和家破人亡接踵而来,使王炳南的身心一次次地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尽管十分残酷,但它并没动摇王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念。
  王炳南坚信,自己没有特嫌问题;董家母女不是国际间谍;自己没向董家泄露过任何外交机密。
  王坚信,终有一天,会还他一个清白的。
  王坚信,严冬必然会随风而去,春风终究会吹暖大地。
  王炳南的坚信和他那坚韧的性格,使他从艰难中挺了过来,难能可贵。
  但是,特嫌罪名给王炳南带来的灾难,也够惊心动魄的了。
  这位对中国革命有着很大贡献的前辈、这位从三十年代就为我党的官方外交、民间外交铺路、又与美国周旋多年的老外交家,竟然随随便便地被诬陷为“特嫌”,并被迫害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人为的灾难。这是别有用心的阴谋家、造反派头头作出的一桩亲者痛、仇者快的罪孽。




中国第一个德国八路军女少校


  有一位德国姑娘,名叫安娜利泽,曾是柏林大学历史和语言学研究生,精通德语、英语和法语;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早年在德国,她为了抵制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多方活动,开展斗争,曾两次被盖世太保逮捕入狱。


中国第一个德国八路军女少校(1)



  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功绩,使后人赞颂;他们的勇敢精神,使后人激动不已,特别是来自法西斯策源地德国朋友的无私贡献,更令后人敬佩。
  有一位德国姑娘,名叫安娜利泽,曾是柏林大学历史和语言学研究生,精通德语、英语和法语;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早年在德国,她为了抵制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多方活动,开展斗争,曾两次被盖世太保逮捕入狱。
  监牢之苦并没削弱她那反法西斯的斗志。她被营救出狱之后,便随丈夫王炳南来到中国,改名王安娜,并继续开展反法西斯的斗争。
  王安娜在中国的活动和工作,由于王炳南的关系,均得到周恩来和宋庆龄的关照和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她悄然回国。而她留给中国人的、特别是知情人的印象是美好的。主要是她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她作出了别人难以付出的贡献。
  她的成功事迹难以全面介绍,仅就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件事,介绍如下:
  一、第一个八路军的外国女少校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天,在重庆,王炳南通知王安娜说:“周恩来请你去见他,有一件紧急的事情要你去办。你刚从香港回来,也没好好休息。看来,你没有时间休息了。”
  王安娜听王炳南说有新任务,又是周恩来亲自安排,感到自己在中共中央的心目中还有一定位置,非常高兴。但不知这件要办的事情是南下,还是北上。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她自我感觉都是很有把握的。如果是南下,她已受命去过印支,去过香港,还去过南线搞联络、搞运输。这些任务对她说来,早已驾轻就熟;如果是北上,到华北前线,那更不难,她既有去长沙、南昌前线的经验,又有去延安的经历,可以说,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挠不了她去完成任务。
  她怀着十分自豪的心情,在王炳南的陪同下,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去见周恩来。
  周恩来出迎,并把王炳南夫妇领到了他的住房,还招待他们喝茶、吃花生。气氛虽然比较轻松,但王安娜仍急着要知道周恩来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她去办。
  周恩来对王安娜说,有一个紧急任务,只能由她去办。也只有她有条件把这件事办好:“请你前往贵阳去一趟,去接收一批红十字会指定给八路军野战医院的医药品和补给物资,同时还要和红十字会会长林可胜博士商谈一下今后的合作问题。”
  王安娜立即表示:“这一任务我一定会办好的。接收和运输这类物资我已办了好多次,已摸到了一些头绪。南部边防的海关和边卡我也都熟悉了,办起事来,都比较容易。至于和林可胜博士商谈今后的合作问题,我认为更为方便。林可胜博士和他的秘书都和我很熟。我和他们的关系是孙夫人(宋庆龄)给我建立起来的。这次让林博士和八路军建立合作关系,极为容易。我去一说就行了。况且和八路军建立合作关系,也是红十字会会长应该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