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说宋朝-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学者认为瓦子不是一种专门的娱乐场所,应是城市中一种方形市场,四周有酒楼、茶馆、妓院和各种商铺,中间是定期集市,它是坊市制打破以后一种城市综合性市场,其中也包括文娱演出场所。
  勾栏又叫勾肆,设在瓦子中,有时也互为同义词。其原意为栏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用意大概一是圈定场地,二是免得有人混票。勾栏上面还张有巨幕,以蔽风雨寒暑,因而也唤作游棚、乐棚,简称为棚。
  每座瓦子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如开封中瓦、里瓦共有勾栏五十多座,南宋临安北瓦有勾栏十三座。勾栏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开封中瓦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的夜叉棚、象棚可容纳数千人。当时演出的场所除了勾栏,还有在城市里临时性搭建的演出场所,叫做露台。
  宋代城市娱乐出现了四种新趋势。
  其一,商业化趋势。瓦子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因而也叫瓦市,其中也有卖药、卖卦、博彩、饮食和剪卖纸画等。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艺人的演出乃至体育表演都以挣钱为目的。当然,瓦子以外酒楼茶肆的音乐演唱,也都具有商业性质。
  其二,专业化趋势。由于商业化娱乐趋势的形成,观众就要求观看高质量演出,专业程度相当高的艺人和社团也相应产生。民间艺人可分瓦子艺人和路歧人两种。后者只在路边空场上作场演出,以换取衣食之费,不进瓦子勾栏,专业性较弱。瓦子艺人则以勾栏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往往自发结成演艺社团,例如杂剧有绯绿社,清乐有清音社,清音社下还有数社,每舍不下百人。失意的读书人组成书会,进行文艺创作,称为书会先生或才人。
  其三,通俗化趋势。瓦子勾栏里的文娱活动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爱好,以至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当时街巷小儿的父母如被纠缠的紧,就塞给孩子一点钱,让他去听说书。听到刘备失败,就有蹙眉头流眼泪的,听到曹操打败,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
  其四,大众化趋势。瓦子小的占地一里有余,勾栏大的可以容纳数千人,游人看客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不少从前为上层独享的娱乐活动如今成为大众共同的爱好。徽宗时,开封府属下有个村民入戏场看戏,回来路上见到一箍桶匠,拿起他的桐戴在头上,模仿戏中造型问:“我比刘先生如何?”可见演剧之深入民众。
  瓦子勾栏时演出的内容主要有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这里略作介绍。
  首先介绍说唱。说唱大体分三种形式:“说话”、“杂说”和“演唱”。
  说话即讲故事,讲故事的艺人也称说话人,故事的底本称为话本。说话根据内容再细分为“说参请”、“说经”、“小说”和“讲史”。说参请就是以诙谐机辩的谈锋,讲说参禅悟道。
  说经就是讲说儒佛经书,南宋临安说书人张廷叟以说《孟子》而闻名遐迩,现在仅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南宋临安中瓦子印行的说经话本。
  小说是讲市井故事,又可以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一般篇幅较短,有说有唱,使用白话,先以诗词或小故事引入,称为“入话”,再讲一两个故事,称为“头回”,正文说唱完毕,再以诗词或议论收尾。现存当时的小说话本有《京本通俗小说》。
  讲史是讲说历代兴衰战争的演义,以三国与五代史事最受欢迎。一般篇幅较长,只说不唱,并有议论。不过,有时说话人也说当代史,例如南宋王六大夫说《中兴名将传》,就是敷演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的故事。现在公认的当时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这种话本,在体制上对明代白话长篇和短篇小说,在内容上对元杂剧与明传奇,影响都不容低估。
  杂说以机敏幽默的语言说噱逗笑。其中的“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背商谜”是指本人心口相商或与别人相商,琢磨如何出谜猜谜;“说浑话”就是滑稽诙谐的语言表演,或说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或吟咏语有讥刺的歌诗,有点像现在的相声。
  演唱分为好几种。“小唱”声调重起轻落;“嘌唱”音调曲折柔曼;“叫声”模仿各种市井叫卖声;“唱赚”兼容小唱、嘌唱等多种声腔,伴以笛声鼓板,类似今天的大鼓;“合生”主要演唱诗词,指物题咏,应命立成,当场演唱;“乔合生”则是以滑稽或乔装的样子演唱合生;“陶真”以琵琶伴奏演唱小说或评话,类似后来的弹词。
  演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宫调”和“鼓子词”。诸宫调是兼用多种宫调演唱长篇故事,宫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调指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说唱兼备,以唱为主。演唱时用琵琶等弦乐伴奏,因此也称“搊弹词”。孔三传与张五牛分别是开封与临安诸宫调的著名艺人。“鼓子词”说用散文,唱用韵文,使用同一宫调反复以鼓伴唱,或写景叙事。
  其次说戏剧。当时戏剧包括傀儡戏、影戏、杂剧和南戏。
  傀儡戏及木偶戏,一人用线牵提傀儡表演的,称为“悬丝傀儡”;用木棍操纵傀儡动作的,称为“杖头傀儡”;手擎幼童仿效傀儡表演的,称为“肉傀儡”;爆炸火药增强音响效果的,称为“药发傀儡”;另有在船上或水上表演的,称为“水傀儡”。傀儡戏题材广泛,能表演情节复杂的历史故事,很受民众欢迎。
  影戏已由纸影发展为皮影戏,因用羊皮雕形,比白纸不易损坏。艺人边讲唱故事内容,边摆弄人物皮影,透过灯光折射,在布幕上变化造型。故事内容也以敷演三国争战最受欢迎。洪迈有绝句说:“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形象生动的赞颂当时手影戏的高超艺术。
  杂剧出现在北宋时期,由唐代参军戏演变而来,但情节和人物都较参军戏复杂,其间也穿插一些插科打诨。角色通常有五个,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其构成有艳段、正本、杂扮三部分:正本是杂剧主体;艳段是正本演前的小段,也称焰段,意思是犹如火焰,易明易灭,相当简短;杂扮是正本演出后的小段,可取可舍,也可以单独表演。杂剧演出时有音乐伴奏,以锣鼓为节拍。开封每年七月七日到十五日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广受市民欢迎。遗憾的是,宋杂剧没有元杂剧那样有完整的剧本留传后世。
  南戏也称戏文,南渡以后兴起于温州一带农村,故而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以村坊小曲演唱,起初结构简单,出场人物较少。后来传到都城临安,大为盛行。在南杂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下逐渐完善,演出体制与杂剧大体相近,并与杂剧并驾齐驱,标志着中国戏剧由萌芽走向成熟。宋元之际,南戏受北杂剧南传的影响,开始形成南北曲兼用的体制,成为明代传奇的滥觞。《永乐大典》收有《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据说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南戏作品。
  再次说杂技。当时杂技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杂技当时称为“踢弄”,广义的杂技还包括魔术、口技和马戏。
  踢弄因杂技往往不离踢和弄得名,踢的有瓶、磬、缸、钟等,弄的有碗、花钱、花棒鼓等,此外还有走索、踏跷、上竿、打筋斗、过门子、过圈子等,虽继承前代,但难度大增,惊险奇特。例如走索不仅行走索上,还在锁上担水和装神弄鬼;有的艺人还把走索与踢弄结合起来,让观众见了惊心动魄。
  魔术变幻无穷,大多离不开一个藏字,例如藏人、藏舟、藏剑等,吞刀、吐火、吃针、取眼也无非是藏,当是也叫做“藏去之术”。宋神宗时,有一人擅长藏舟,用数十人抬舟,转瞬之间大舟不见,观众莫不惊骇。南宋临安有个艺人,能演出杀人复活术,当场将人头切下,再把它装上。
  口技当时也叫做“百禽鸣”,因模仿飞禽走兽的鸣叫声而得名。宫廷的教坊乐人和民间艺人都有擅长口技的。他们模仿鸟叫,场内肃静,只听得百鸟在半空和鸣,犹如鸾凤翔集。
  宋代马戏,一方面有马术的特技表演,骑手在马上表演“立马”、“跳马”、“倒立”、“拖马”、“镫里藏身”等高难动作;另一方面,凡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