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植-第8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对此倒是表示赞同,点头道:“这话倒是不错,然商人重利之说亦没有错,如若大肆鼓励营商,恐怕于国无益。”

曹植摆手道:“孩儿以为,对于商人,官府什么都不需要做。”

曹操露出不解之色道:“不需要做?”

曹植点头道:“商最发达之地,当在东南部,这些地方土壤肥沃,只要没有战乱,百姓生活基本无忧。百姓有空余的时间,做其他的事,加之出入方便,商业在东南部更为盛行。相反,西部环境恶劣,出入不便,要经过无数关隘,这都限制了营商。在孩儿看来,每种生存方式成就不同的观念,我大汉以农立国,农之好处在于稳定,只要不遇上重大的天灾,而平日只需努力耕耘,一年到头必有收获。这也是为何,我大汉百姓生性笃实、敦厚,正是农耕之故。而像胡人,以游牧为生,经常缺乏食物,这种情况下只能抢掠,故而让胡人生性残暴。”

说到这里,曹操打断道:“如此说来,商人重利,生性狡诈,若以商为本,岂非让纲纪大乱”

曹植点头道:“正是如此,故而断不能以商为立国之本。况且,商并非直接生产东西,而只是将商品的价值通过各种手段放大,这就仿如无根之浮萍。国若用商为本,亦如无根之浮萍。”

曹操皱眉道:“那子建又提倡兴商业?”

曹植笑道:“治国断不能只以单一的办法,毕竟我大汉地大,东西两地差别极大,当讲究每一地情况,用适合当地的办法治理方可。再者,每一种治国之道都有其弊端,儒家太保守,虽是立国根基,然强国、富国用儒家太难。这便需要其他治国之道结合,我大汉虽名为用儒,实质乃是儒法并重。”

听到这个,曹操却是认同地点了点头。曹植见到接着道:“治商之法当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其实商就如水,无孔不入,其牵涉到各行各业,赚取高利,然同时也是在滋养着各行业,刺鸡其发展。既取之,又补之,形成循环。这时候,若官府多加插手,反为不美。官府只需在大方向上引导,若发觉出现偏差,即作出战略上之调控便可以,其余的交由商人、百姓自处。有了商之滋养,农的发展亦变得有活力,我大汉重农抑商,这便使得农活力不够,仿如一潭死水,只勉强够温饱,而难以让我大汉发展。”

顿了一顿,曹植接着说道:“除了商之外,大汉亦常鄙薄工匠。其实工匠极为重要,若无巧匠,又岂有那么多兵器。我大汉对胡人,先天就弱势,如不是有强弩,当年武皇帝能否战胜匈奴都是难说。而强弩,就是巧匠所造。除了兵器之外,巧匠还能制作出各种方便百姓的用具,如曲辕犁、龙骨水车,甚至于造纸术、印刷术都需要工匠。孩儿以为,对工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保护,这样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工具出现。”

曹操并非迂腐之人,不然他也不会打出求贤令了。特别是对于工匠,他记忆还是十分深刻的,无论是兵器还是造纸、印刷的技术,现在仔细想来都为他带来数之不尽的好处。于是点头道:“子建所想好像颇有道理。”

曹植微笑道:“以农为本,农工商并重乃是发展之大趋势,打压任意一方于国都无益。不过各地还应该因应情况,作出调整,而不能用同一种模式。”

听到曹植这话,曹操却是长身而起大笑道:“如此,子建便给为父制定整个大汉的发展布局”

对于这个任务,曹植是既惊喜,又惶恐。虽说他有一千多年的见识,但毕竟不是万能。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全国发展战略由曹植制定,必定都要比这时代的人好。不过,这任务可不是一般的重,然而曹植来到这时代,所求的不过就是这个,于是只沉吟了一下,便答允了下来。

随后,曹植便在邺城的司空府,终日忙于编撰全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问题。外人以为曹植是被软禁,其实他是接受着这么一个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孙幸福的伟大布局。

当然,曹植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将留在邺城的智者都叫到一起来商量制定。郭嘉、荀攸、贾诩、徐庶、华歆,一大堆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和内政人才都被召集了过来。甚至乎,之前为孙策求官,然后被曹操强留下来的江东二张之一的张纮,也受到曹植的邀请。至于荀彧这个当世首屈一指的内政、战略大家,曹植自然没有忘记,悄悄地去了一趟许昌,向他请教,同时又找郑玄、张俭这两位硕果仅存的大儒指点。

国策的制定是一项严谨且漫长的工作,曹植只能日以继夜地努力,而且几乎将自己脑袋里面所装都倒出来了。

建安十年秋,历史大半年的编写,曹植终于将初步规划弄出来了。看着眼前密密麻麻写满的数百页纸,曹植心中涌起一股自豪。因为,如果这里面所写能被落实,那么自己将是成功改变历史的人

与之前那些小打小闹的改变不同,这是能够改变民族命运的事

轻轻伸了个懒腰,曹植看着趴在一旁,睡得香甜的甄宓,心中感慨万分。这半年,自己都忙于此事,甚至乎辛宪英后来都加入了讨论,生活上全靠甄宓的照顾。对此,曹植心中感动不已。

看着睡梦中都显得疲倦,但睡得香甜的甄宓,曹植上前为她掖了掖背后的狐裘。不过这一下,却是将甄宓惊醒了。

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甄宓抬起头问曹植道:“子建,可是饿了,我这就去为你弄吃的。”

曹植听到,心中感动更增几分,轻轻将她按住,柔声道:“不用了,我自己去弄就可以,你想吃些什么?”

这时,甄宓已经醒来了,坐直身子道:“子建,你继续忙,这事宓来做便可以了。”

眼见甄宓就要站起来,曹植一把将她按住,笑道:“不用了,事情已经做完了。”

“做完了?”甄宓听到,眼中闪过几许迷茫,愣了好半响才反应过来,妙目中闪过惊喜之色道:“子建,全部做完了?”

曹植轻轻颔首道:“是啊基本都完成了,剩下的还要等父亲过目。”

甄宓闻言鸡动道:“那还等什么,我们这就去找大人。”

曹植见着,微笑道:“不必着急,拿给父亲之前,为夫要去徐州一趟。”

甄宓有些不解道:“徐州?去徐州作甚?元龙先生的意见,不是已经送到了吗?”

曹植摆手道:“此去不是问元龙先生的意见,而是另有他人。”

听到这话,甄宓就更加不解了,奇道:“另有他人?难道徐州还有比元龙先生学识更高的人吗?”

曹植用手指点了点甄宓的琼鼻,说道:“宓儿可不要小看任何人,天下奇才不知凡几,为夫这次去拜访的大才,可是堪比管、乐之人,甚至犹在他们之上此人出则为将,入则拜相,其才学可谓天下绝顶,在为夫看来,即便管、乐也稍有不及呢”

这次,甄宓真是震惊了,轻掩小嘴道:“才学更在管、乐之上?这世间真有如此能人?即便文若先生,恐怕也不敢与管、乐自比。”荀彧的才学,可谓曹营公认第一的,甄宓抬出荀彧来,用意不言而喻。

不过对此,曹植只是微笑道:“宓儿若不信,随为夫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甄宓听得,想也没想就答道:“好”说完这句,甄宓又颦眉问道:“对了,子建说了这么久,好像都还没说这位高人是谁呢。”

曹植闻言,淡淡一笑,说出一个后世人都耳熟能详的姓名道:“这位高人,如今住在徐州琅琊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正文 第四百九十九章 拜访诸葛

诸葛亮,这位历史上的奇才因为曹植到来的原因,却是没有避难到荆州,反而留在了家乡。起初,曹植还有点担心,人生经历不同,诸葛亮的能力会不会不如历史上那样。不过,曹植显然有些多虑了,诸葛亮的资质并没有因为曹植的出现而改变,还是那么的强大。而汉末战乱这个大环境,也没有改变太多,这让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认识没有改变太多。

至于诸葛亮成才的关键,是跟了司马徽和庞德公两位大贤学习。

这问题曹植打探之下,也知道诸葛亮曾经到荆州游学,并在鹿门书院学习了几年。

这就让曹植更加放心了。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是拜在了司马徽的门下,但是其学习时间并不算长,主要集中在前面一段时间。到了后来,大都是自己在卧龙岗上苦读自学。

事实上学习都是如此,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所教仅仅只能是入门的东西,后面能学多少,能悟多少都只能靠自己修行。故此,历史上有很多师不如徒又或是徒不如师的情况,但甚少出现师徒能力相仿便是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