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纱帘的背后-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国平起平坐。这个衙门有个枯燥的名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成了它的头儿,实质上就是中国的外交大臣,这个位置他占据了23年。1861年1月,在一篇呈递给皇上的情理兼具的奏折中,他解释道:“如不胜其忿而与之为仇,则有旦夕之变;若忘其为害而全不设备,则贻子孙之忧。……若就目前之计,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数年间则偶有要求,尚不遽为大害。”1    
    这是一件必须去做的工作,尽管它并不是一项受欢迎的工作。和洋鬼子打交道,意味着通敌卖国,所以,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总理衙门的那些大人们全都是些马屁精和卖国贼。西方人认为他们办事拖沓,而中国人则认为他们在出卖国家。衙门里的大臣和雇员因此逐渐被人们称为“洋奴”。    
    恭亲王尽力让总理衙门不那么引人注目。最初的办公地点,就在北京西北角当初关押巴夏礼的同一间佛教寺院,“一幢肮脏、郁闷、荒寂的建筑……一个修缮状况臭名昭著的所在。” 衙门里的官员全都有别的差事,只是下午才来这里。他们的工作量过大,这对某些人真是很要命。文祥在他巨细无遗的日记中抱怨说,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头架轭负重的老驴”。    
    尽管有种种缺点和不足,但总理衙门还是给了恭亲王自己的活动领地,使他能够去构建一个广泛的基础来反对八大臣——这是一场很快就要进入高潮的权力角逐。    
    皇帝长时间呆在热河不回北京,这招致了许多关于他怎样打发时间的诽谤性谣言。额尔金勋爵听说咸丰娶了第四个妻子,而《纽约时报》则津津有味地报道他已经娶了13个妃子的消息。中国人自己说,他经常跟热河戏园里的女戏子们嬉戏淫乐。叶赫那拉氏从未被提起。当皇上需要女伴的时候,总是丽妃。    
    围绕咸丰个人缺点的学术争论,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联军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和幕后的权力斗争方面转移了过来。恭亲王不断催迫他的异母兄长返回北京,八大臣把他留在热河的时间实在够长的了,肃顺毫无羁绊地决定政策的时间也实在够长的了。但是,即使是在英法联军滚蛋之后,咸丰皇帝却宣布:在春天到来之前,他不会启驾回京。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20节 宫廷政变(3)

    关于这次延期,除了被人们批评为怯懦之外,还有更多的说法。一些外交官甚至荒唐地把这归因于老早以前的一次朝见争执。在中国,任何人来到皇上的面前,都必须磕头(前额触地9次),即使是他的家人(父母除外)也不例外,这是中国礼节的一个基本部分。18世纪,乾隆皇帝在接见马戛尔尼勋爵时曾打趣他,说,如果他能吻自己的手的话,就免他行磕头之礼。乾隆的戏谑之词,意思倒是很清楚:跪下来以头触地,也不见得就比跪下去亲吻国王或教皇那不干不净的手更下作。正是因为外交使节拒绝遵守中国的宫廷礼节,以此来表示他们的轻蔑,所以,乾隆之后的皇帝都拒绝接见他们,除非他们遵守这样的礼节。1861年3月25日,在额尔金的强烈要求之下,终于达成了某种妥协,外国使节将首次正式进驻北京。他们将有幸受到皇上的召见,然而一个更大的问题来了,那就是:在西方外交使节依然拒绝磕头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这次召见呢?    
    然而这并不是咸丰没能回銮的原因。29岁的咸丰皇帝,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许多年之后,叶赫那拉这样解释:“在他执政的最后一年,皇上突然病倒了。”他在到达热河之后不久就突然病重,而八大臣却秘而不宣,他们在皇上的烟波致爽殿布置了守卫以封锁消息。于是,回銮的事情一再延期,直到1861年4月,干脆就取消了。一篇谕旨只是说:“暂缓回銮,俟秋间再降谕旨。”2    
    长话短说吧,年轻的皇帝被羞愧压垮了。他辜负了自己,辜负了天下,辜负了祖宗。因为他的无能。那些蛮子们,对强加给我们的协议条款还不满足,还要劫掠,还要毁灭帝国最伟大的珍藏,毁灭祖先难以计数的馈遗和恩赏,那是列祖列宗留给咸丰的遗产。这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室家庭被玷污了,而罪咎将由他独自承当。    
    他的父亲,就曾经被艰难的处境(比眼下还稍好一点)驱向致命的绝望,在他母亲的灵柩前暗自憔悴。1861年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咸丰皇帝没准是大清王朝最后、也最惨重的失败。在这样的情形下,许多从某些方面来说可能并不严重的疾病(包括那些由酗酒引发的疾病),都是致命的。肃顺非但没有抑制他,反而一直帮着推波助澜。    
    1861年8月初,咸丰的病情突然恶化。弥留之际,他似乎对正在到来的事情一无所知,因为根据肃顺的说法,他并没有准备好向继承人移交权力。    
    现任皇帝享有独一无二的权利:指定某个皇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或者(这种情况极其罕见),指定的是兄弟或侄子。没人会错过介入此事的机会,尤其是宗室王爷和他们的同盟者。有许多合法的途径这么做。当一位皇帝驾崩的时候,如果没有指定继承人,皇后就有权在和地位较高的统治家族成员协商之后,在够资格的候选人当中选择一个。在紧急情况下,朝廷重臣也可以决定。既往的历史表明:没有事么东西能够阻止铁了心的王爷们利用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并且,如果所有手段都失败了,他们就会求助于谋杀,甚至是一连串的谋杀。    
    在中国,亲王之间的争斗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武装叛乱,废黜,复辟,再废黜,谋杀,篡夺,不一而足。满洲人也不例外,所有9位满洲皇帝登上大位,都是从继承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为了窃取皇位,残暴的雍正皇帝(1678…1735)用自己的名字取代了合法的继承人,在当上皇帝之后,就杀死或监禁了自己的皇兄皇弟,以防止他们碍手碍脚。因为一次突然爆发的偏执狂,他于是引入了一种古怪的制度,根据这一制度,被指定的继承人的名字必须一直放在一个密封的匣子里,只有当皇帝去世之后才打开,作为确认继承人不是个冒牌货的一种方法,因为雍正本人正是这样一个冒牌货。通常,皇上们总是有为数不少的儿子,所以,这个密封的小匣子正是为了避免兄弟相残。不管怎么说吧,此前几代满洲君主,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死的时候只有一位健在的皇子。热河的情形真是独一无二。理论上,叶赫那拉的孩子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但现如今,这一切还悬而未决。    
    如果肃顺的话可信,咸丰在死之前没有来得及口授继位诏书,而且,即使他指定了继承人,直到他驾崩之后,也没人知道继承人的名字。肃顺似乎对下面的情形早有准备:匣子打开之后,里面空空如也。    
    叶赫那拉因此面临巨大的危险。她是那位显而易见的皇位继承人的母亲,她的这一身份,从前曾经意味着安全和威望,往后,假如肃顺真的计划阻止她的儿子继位的话,这一身份就意味着她将会被杀。到时候,官方报告只会说:咸丰的去世,使她痛不欲生,在结束小儿子的生命之后,她自杀了。    
    如果她打算做点什么的话,不得不赶快,但是,她能做什么呢?身处敌人的阵营之中,她又能指靠谁呢?    
    人们总是假设,女人不会干预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皇后或太后们经常会千方百计影响继承人的选择,或者,千方百计要作为摄政者代替儿皇帝执掌朝纲,为的是要获取个人权力或者阻止竞争对手染指皇权。在中国前180位皇帝当中,有78位在初登皇位的时候需要一位摄政者的帮助,而且通常是太后。因此,那些女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其所面临的危险和皇室后嗣所面临的,在程度上彼此相当。太后们,总是被迫自杀,为的是不让她们的儿子染指皇位;而儿子们,也总是非常突然地死于天花(这种病在中国一直很猖獗),为的是给他们的竞争对手让路。在许多这样的案例当中,要想说清楚伤害和恐惧的头来尾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肃顺有三个选择。如果他自己觊觎皇位(正像太监们在空荡荡的皇宫里看到的那些情形所暗示的那样),咸丰死后,他紧接着就可以宣布自己登基,并做好准备保卫自己的位子。或者,他可以扶持一个满洲傀儡,希望以此分化瓦解反对者,并且将异议者纠集到自己这一边。这两种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