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纱帘的背后-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担忧,落在慈禧头上的也不见得就比落在慈安头上的多些。朝廷之外,对于慈禧是谁,很少有人有个哪怕稍稍清楚些的概念。外边的人只知道她是儿皇帝的年轻妈妈。    
    两位太后都还只有二十几岁,处理国事完全是新手。打自孩提时代以来,她们所受到的训练只不过是生孩子、莳花弄草和吹拉弹唱,并不包括政府运作或儒家典籍的研究。她们只有仰赖恭亲王、军机大臣以及醇亲王领导的非正式御前大臣。即使在她们开始学习读书写字之后,无论是慈安,还是慈禧,都还不能看懂那些官样文章,因为它们是用满文写的,而她们正在学习的却是汉文。每份文件不得不附上翻译的汉文稿,这样她们可以对自己所签字批准的东西弄懂个七七八八。(即便如此,在早年她们的能力也不过能阅读百十来个汉字,因此对于自己所批示的要点从来都没有什么绝对的把握。)两个女人对官样文章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因此不能口授谕旨,更遑论撰写了。宫廷礼节是如此刻板偏执,以至于要不是有高级大臣替两个女人发表讲话、采取行动,官僚机器怕是要停止运转了。扮演这一角色的先是恭亲王,后来则是醇亲王,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还有其他人扮演过。我们知道,皇室的家庭教师被委派每日给两宫皇太后阅读儒家典籍,并教她们读书写字,而这两个女人最后都很乐于写“寿”字立轴,作为礼物恩赏给喜欢的人。


第二部分 纱帘的背后第26节 纱帘的背后(3)

    对于紫禁城外面所发生的事情,两个女人都没有什么直接的知识,除非你把她们坐在轿子里透过纱帘所看到的也算上。每年祭扫皇陵的时候,她们会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下穿城而过。按照传统,沿途所有的房子都必须紧闭门窗,所有的市井百姓都必须留在紧锁的大门之内,违者论斩。    
    两位妩媚迷人的年轻太后之所以在朝廷上拥有尊贵的地位,倒并不是因为她们的特殊权力、她们的个人魅力或者她们的政治敏锐,而是儒家礼节需要把她们捧得高高的。    
    多亏了两千年的传统,占据眼下这个职位的,是皇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她们本人。传统保证了太后在朝廷上不可动摇的位置,至于她的个人品质如何,是没什么要紧的。作为长辈,在礼仪上她都要居于新皇帝之前。皇帝在探望太后的时候,没有她的吩咐甚至都不能坐。利用这样的礼仪,太后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推翻皇帝的决定,当然,只有在确知会得到廷臣们的支持的情况下,她才能这么做。这样一来,至少在理论上,如果皇帝做出了什么愚蠢的决定,太后就可以发挥其权力检查的作用。在实践中,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在慈禧身上也只发生过一次,那是在1898年的秋天。    
    实权依然保留在恭亲王的手里。这是真的,所有来自地方政府和军事部门的文件和奏章,在名义上是呈递给两宫皇太后的,不过她们只是个装饰品。我们知道,这些文件和奏章当时就直接送给了恭亲王和军机大臣们,他们研究每一个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意见草拟不同的选项。然后,太后们对被推荐的选项以皇帝名义给出正式的批准,盖上两方御玺。在她们改行当了摄政的最初几年,她们还没有权力做得更多。    
    当太后们和她们的军机大臣及其他臣僚一起出席朝见的时候,不管小皇帝在场不在场,她们都坐在一扇绸纱屏风的后面。听闻过这套程序的西方人认为,这样的纱帘多少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险恶,究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传统惯例而已。在中国高级阶层当中,男人和女人总是要这样隔离开来。即使在私人家里,也有这样类似的隔离发生。这样,女人才能参与家族生活(或者宫廷生活),而不需要让人看到身体“在场”,那会扰乱儒家男性敏感的心性。很少在华外国人明白这些,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近高级阶层的私人生活。在那些罕见的场合,当西方人被邀请进入达官贵人的家庭,也只有男人在场,女人是看不见的。    
    在华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就是这点可怜的知识,也是他们从通商口岸的买办或其所雇用的译员那儿听来的,他们自己则闭塞的很,而且远远谈不上客观。像这样的人,也只好用生动有趣的创作去填充他们的知识裂缝,因为,让自己看上去似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实在关乎至重。在上海长廊酒吧的推杯换盏之间,在新开跑马场上的飞短流长之中,他们把误传的消息和想当然的揣测混在一起,再通过书信、日记、论文、演讲、外交报告和新闻媒体将它传递到地球上那些遥远的角落,在那儿,人们把它当成了事实。    
    以欧洲为背景悬揣两宫太后的情状,对于欧洲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西方,最有权力的王太后是两位凯瑟琳:一位是凯瑟琳·美第奇,1560…1574年间的法兰西摄政,她所施行德宗教迫害和血腥统治,到1572年8月的圣巴塞洛缪日7的新教徒大屠杀时达到顶点。另一位则是俄国的凯瑟琳大帝,她在情人的帮助下谋杀了她傻乎乎的沙皇丈夫,独立执政达34年之久。这二者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太后,“一位拥有来自其已故丈夫的财产或头衔的寡妇。”然而,西语中的“Dowager”(英语:继承了亡夫爵位的遗孀)和汉语中的“太”并不完全相同,这造成了他们对慈禧身份的误解。西方术语“dowager empress”(太后)暗指一位王室(别的方面亦属平常)的女性成员,爬到了高于自己身份的位置上,从而能操纵一个国家的全部权力。因此,当这一术语被西方人用到慈禧头上的时候,便具有了一种言过其实的意义,并强化了他们的猜测:她通过高妙的手腕获得了这一头衔。然而,身在东方,又是一个女人,(按照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人的标准)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能。因此,他们同时又声称:她既狡猾又愚蠢(这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典型的矛盾修饰法)。    
    关于慈安,我们事实上一无所知,除了少量材料已经谈到过她的钮钴禄氏族,她的出生,以及她在姐姐死后进入皇室家庭,等等。所有事情都需要两位太后的关注,尤其是小皇帝的教育,慈安的地位要高于慈禧。虽然她还要年轻两岁,但她是咸丰的皇后,所以,在行进的队列中、在接收荣誉的时候以及在领受别人的敬意时,她都应该走在慈禧的前面。典型地,人们将她描述为谦逊、温和、退让、善解人意以及好脾气。然而即便如此,可靠的证据也并不多。倒是有几个小插曲,据描写,慈安也曾经显示了她的脾气和意志力。她能够强硬有力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她的这一友善、天真的小姑娘形象后来被人们夸大了,目的是在她和慈禧之间树立一个鲜明的对照。多数学者甚至没提到过她。    
    打从孩提时代起,慈禧就一直生活在一位女家长的阴影之下:她的母亲、她的婆婆,后来则是慈安。如果她对身边的人心怀怨恨,那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自封的改革家康有为,还有传记作者濮兰德和巴克斯,他们都夸大了这种敌意,以便暗示慈安是善良而温和的,并且很关心年幼的同治,而慈禧是个自私自利的年轻女人,对自己的儿子也漠不关心,怂恿他吃喝嫖赌、虚掷光阴。与此同时,她还和那些男戏子及假太监保持不正当的关系,跟武则天一个德性。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些全部不是真的。    
    慈安是同治皇帝的嗣母,也是皇室家庭的首领。决定咸丰的孩子们的抚养教育,与恭亲王磋商协调,这二者都是她的特权。同治皇帝和他的姐姐荣安公主,都得到了人们的教导:要服从慈安,迅速响应她的召唤,决不违抗她的懿旨。如果他们行为不端的话,是她(而不是慈禧)决定如何惩罚他们。如果同治不遵守纪律,那也是慈安的过错。在政治联盟需要的时候,两宫皇太后会联名发布诏书,但在家庭事务和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还是由慈安作主,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发现和她友好相处非常困难”的原因之所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那些非同寻常的悲剧通常发颖于这个孩子。    
    慈安完全躲过了那些好奇的眼睛。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记录,能够证明有任何一个西方人曾经亲眼见过她。人们仅仅是在她死了以后才见过她的一幅肖像,那是为紫禁城中供奉祖先的太庙而画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幅活着时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