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齐北魏纷争史版-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刘骏对刘诞摊牌,他令有司上奏刘诞所犯之罪,贬其爵位为侯。然后任命义兴太守垣阆为兖州刺史,让他带着羽林禁军去广陵上任,乘隙袭取刘诞。按理说这件事情安排得很周密,应该能迅速成功,可不知是否因为没有打点好,负责开门内应的典签不小心把垣阆的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刘诞的手下。刘诞收捕了典签,大闭城门。垣阆天亮进不了广陵城,反遭到刘诞手下精兵突然出城袭击,全军溃败,垣阆也被杀死。
  刘骏只好下诏内外戒严,任命身边最为信赖的将领沈庆之为南兖州刺史,率领大军讨伐刘诞。刘诞闻听风声,就派人强行焚烧广陵外城的民房,把居民都赶入广陵城,然后闭门自守。(仅从刘诞的这一行为就能看出,他即使能当上皇帝,作为也不会比刘骏英明多少,刘氏一家子的基因已经坏掉了。)
  沈庆之兵临城下,刘诞还没体会到敌人的强盛,不可一世地鄙夷说:“沈先生都满头白发了,何苦来这里送死呢!”
  沈庆之道:“朝廷认为阁下太狂妄无知了,不足以劳烦那些少壮派军官。”
  刘骏担心刘诞狗急跳墙、投奔北魏,命令沈庆之切断他的逃路。沈庆之把营寨迁到广陵北面十八里的白土,同时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兖州刺史沈僧明等人,都领兵来助,大军几乎包围了广陵城。
  刘诞见状,心中没了底,就留了自己的中兵参军申灵赐守广陵,自己带了几百名亲信出城北抄小道逃跑,沈庆之派部将武念追赶。刘诞才走出十几里,随从就不愿意走了,纷纷请战。眼看沈庆之的追兵就要追到,刘诞号召不动大家,只得鼓动他们的斗志,与他们又返回广陵。

  十八 沈庆之广陵平乱(2)

  战战兢兢的刘诞回到广陵城附近,抬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对左右说:“那个站在城头的白胡须老头,难道不是沈公(沈庆之)么?”
  左右回答说:“王爷看花眼了吧,那是申中兵(申灵赐)啊!”
  刘诞擦擦眼睛,才舒了口气,率众进城,筑坛誓师,并下令给这些人加官。
  朝廷方面的加紧文书如雪片般发到沈庆之大营,沈庆之也是不得不硬着头皮率众往前冲。沈庆之受命在广陵城西南修筑了三座烽火台,约定:如果攻克广陵外城,举一把烽火,攻克内城,举两把,如果捉到了刘诞,就举起三把烽火。
  沈庆之率部烧了广陵的东门,填平沟壑,整修道理,在城外摆好了楼车等攻城器具。然而这个时候正值江南雨季,阴雨不断,根本无法攻城。双方从四月熬到了七月出头,一把烽火都没举起来。刘骏动了怒,一边命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免除沈庆之官职,一边又下诏不予追究,想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
  怎么办,死打呗!沈庆之身先士卒,顶着广陵城头的箭林石雨,与众将士一起猛攻外城,终于攻了进去(起了一把烽火,不容易啊)。朝廷军乘胜前进,很快又攻克了内城。刘诞无处可逃,在自己的后花园里被小军官沈胤之找到,坠入水中,被拖出来后斩首。(如果我们细心比较沈庆之攻打广陵城的战役与刘裕以前的几次攻灭刘毅、谯纵、司马休之的战役,同样是平定内乱,其战争的艺术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刘氏统治集团,已经是在比谁更弱,而没有什么强者的概念了。)
  刘骏不满足于这样的胜利,他认为,坚守了三个多月的广陵城里,所有的人都是与朝廷作对,没有人可以宽恕。于是他下了一道恐怖的命令:屠城!(对自己的老百姓啊,这样也要屠个鸡犬不宁,八百年后的成吉思汗也要徒叹弗如了。)
  沈庆之当然知道不妥,反复向刘骏上书,要求免除老百姓的死罪。好说歹说,最后刘骏勉强松口,五尺以下的男子可以留下性命(基本上也就是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士可以侥幸不死),女子当然更可怜,全部赏给军士们享用(拿自己的老百姓充作慰安妇,又是一“绝”)。
  这样子过滤一遍之后,城里一共杀了三千多人,而且还不是一刀毙命。每个人都要割开肚肠,挖去眼珠,鞭打全身,再把苦酒倒在创口上,折磨够了,才把人头砍下来,其场景惨不忍睹。杀完人之后,刘骏又命令在石头城下堆积起人头,名为“京观”,作为长江边上的一道风景来欣赏(到这里我已经无语了……)。
  两年之后,刘骏的第十四个弟弟海陵王刘休茂也起来闹事了,这次又是在襄阳,刘休茂这年也是十七岁(刘浑第二)。起因是该王爷的司马庾深之对他的行事常有劝戒,而他却喜欢独断专行,心怀不满。他的左右张伯超乘机劝他杀掉庾深之举兵自立,即使不成功也可以投奔北魏(一个个都想拿这个作退路,刘氏的子弟们不但人品糟糕,连创意也缺乏)。刘休茂赞同,就杀了庾深之一堆管事的,起兵据守襄阳,对抗朝廷。可惜听他的人不多,没过几天,他手下的一名参军尹玄庆起义,把他活捉斩首。
  刘骏前后消灭了两个哥哥、四个弟弟、一个叔叔。皇位是保住了,自己的国家也耗得差不多了。他最后几年的年号是“大明”,祖冲之著名的《大明历》,就是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编制完成的。扬州的大明寺,也因始建于大明年间而得名。不过,“大明”这个年号,留给人们更多的是黑暗的记忆。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沉溺酒色多年的刘骏因为追思先他而去的堂妹殷淑仪,郁郁而终。一个暴君倒了下去,却有更多的暴君站了起来。黑暗时代刚刚开始,远远没有结束。

  十九 荒淫天子射鬼亡(1)

  刘骏的太子刘子业即位,年仅十六岁。他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是他效仿的榜样,并且被他发扬光大。
  一开始就有了兆头,这位少年皇帝接受玺绶时,一脸倨傲狂妄之色,一点看不出伤心的样子,即便是装也懒得装。执行大礼的吏部尚书蔡兴宗出来以后就跟旁人悄悄地说了:“当年鲁昭公即位而不悲,叔孙穆子就知道他不得善终。我国恐怕要大难当头了!”
  刘骏留给刘子业五名顾命大臣,不可谓关照得不细致。这五位依次是太宰刘义恭、骠骑将军柳元景、始兴公沈庆之、仆射颜师伯、领军将军王玄谟。事无巨细,都要找刘义恭、柳元景商量,大事与沈庆之参议;打仗的事交给沈庆之,内部的事务托付给颜师伯,外部的事务则由王玄谟处理。应该说刘骏虽然贪财好色,在这些事情上还不糊涂。刘子业手中有这一把好牌,平平安安过日子本是没问题的,不曾想他却将刘宋皇朝折腾得够呛。
  起先的几个月还比较正常,原因是他头上还有个母亲王太后罩着,不敢太放肆。可王太后不久得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
  太后想念儿子,派人去叫刘子业来见他。刘子业说:“病人房间里鬼多,我可不去!”
  太后气得全身发抖,对身边的侍从说:“快去给我拿刀,剖开我的肚子,看看我究竟怎么会生出这样的东西来!”
  王太后连气带病,两腿一蹬追随她夫君去了。这下好了,刘子业终于“老子天下第一”,想干吗就干吗了。
  前朝旧臣戴法兴常在他耳朵边嘀咕:“别这样呀,陛下难道想做营阳王(刘义符)么!”刘子业早就对他不耐烦了,偏巧身边的小太监华愿儿在他身边说戴法兴的坏话:“陛下知道吗,路上很多人都传说呢,说宫里头有两个天子,戴法兴是真天子,陛下嘛……只是个假的天子而已,真是让人担心哦!”刘子业一想这还了得,便免了戴法兴的官职,贬他回乡,之后又让他去死。
  这件事情对于朝中的官员震慑力非常大。江夏王刘义恭与柳元景、颜师伯等人小心翼翼地熬过了刘骏一朝,刘义恭那还是极尽邀功拍马之所能,才保了一条小命。他们以为刘骏死了,不用再担惊受怕,整日里莺歌燕舞、狂欢彻饮。刘子业拿戴法兴开了刀,他们当然无法自安了。于是几个人日夜聚会,密谋废掉刘子业,改推刘义恭为帝。
  柳元景觉得孤掌难鸣,就把计划告诉了沈庆之,想拉他下水(和当初徐羡之、谢晦等人拉檀道济废刘义符是一样的伎俩,只不过这次沈庆之可不愿步檀道济的后尘)。沈庆之与柳元景倒是常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算老战友了,但对颜师伯这类专断朝中大事的人,很看不惯,心怀忿恨。他就跑到刘子业那里打小报告,刘子业正愁没个理由除掉叔祖呢,亲自带了宫中的羽林兵去刘义恭府上杀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