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宦官的历史-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作为中国远航第一人,郑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至今仍足为世人楷模。梁启超先生在他所著的《郑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及观郑和,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略》中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人犹有怀想当年三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而造一艘三千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
  周恩来说:“我国明代的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郑和曾访问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为中非友谊做出过重大贡献。”
  邓小平说过这样一段话:“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中国被侵略了……如果从明中叶算起,有三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接着,他从明朝引申到现在,警醒国人:“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




帝国英宦(8)



  江泽民同志20世纪到马来西亚访问,他特地到了马六甲的三宝洞,在那里十分动情地说:“早在明朝时期,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驻扎马六甲,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构筑了中国通向东南亚的‘丝绸之路’,中马之间的这种友好关系一直延续至今。”“就古代而言,中国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和公元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李约瑟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作者加文·孟席斯在书中写道:在我的考证中,郑和的航海根本带着和平的欲望,并非一些史籍中所说是“耀兵异邦”。郑和在近30年的七次出海航行中,除了几次针对海盗的防卫作战外,没有证据显示,船队对沿途居民实施主动进攻,更无史料显示,郑和的船队意图征服异邦。这与以后西方的航海家征服性、侵略性的远征具有根本的不同。因此,郑和是一个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世界贸易家,是和平文化的象征。
  爱国宦官
  寇连材(1868~1896年),昌平县南七家村人,晚清太监,因忧国忧民,冒死向慈禧太后上“条陈”,最后舍身取义。
  寇连材1868年生于河北昌平县南七家庄,15岁时与邻村的张氏女结婚,得两男一女,添丁进口,但家境十分贫困。寇连材23岁那年,其父因与财主打官司失败,含恨死去。为父报仇,他毅然辞别家人来到北京,结果走投无路,后经人介绍,拜一太监为师。
  25岁时寇连材正式入宫为宦,管事太监见他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将他派在西太后的梳头房当小太监,成为梳头房太监,深得慈禧的欢心,后又被调到奏事处当差。每年有两三千两银子的收入,待遇十分优厚。因他聪明伶俐,能写会算,能说会道,西太后甚是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西太后觉得寇连材办事机警,诚实守信,就派他到奏事处随侍光绪皇帝,名为侍候皇帝,实际上是让他暗中监视皇帝,刺探消息,把皇帝的一些异常举动随时反馈给慈禧。
  寇连材初到奏事处,光绪皇帝对他深怀戒心,处处提防。后来接触多了,深明大义、忧国忧民的寇连材将慈禧派他来监视皇帝的目的告诉了光绪皇帝,光绪对他的猜疑渐消。闲暇时与光绪谈古论今或探讨时局,光绪发现寇连材年纪虽轻但博闻广识,而且有胆有识,对变法维新运动亦深表赞赏。经过几次不同方式的试探、考验,寇连材最终赢得了皇上的信任,从此承担起了光绪与维新派之间穿针引线、传书递简的特殊使命。日久天长,光绪宵衣旰食、勤政为民的身影和忧国忧民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寇连材。他对光绪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决心协助皇帝进行变法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等人上书都察院,要求变法图强,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后党”的激烈反对。正当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人士积极推行变法的时候,西太后却紧锣密鼓指使手下心腹散布流言飞语,诬蔑光绪皇帝有损帝德,欲废黜光绪,另立新帝以便继续把持朝政。
  慈禧欲废光绪帝,依靠手中掌握的军政大权,开始逐步实现其阴谋。首先杖责光绪宠妃珍妃,接着下令封禁北京维新派阵地强学会,随后又暗中指使一些顽固守旧的官员不断上奏诋毁维新运动。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在慈禧等顽固派的进攻下,日趋艰难,而西方列强在甲午之战后看清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性,正酝酿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内忧外患,寇连材整日愁眉不展,心急如焚,内心计划再向慈禧劝谏。在此之前,为慈禧太后的专横跋扈,他曾屡次劝谏过,虽遭慈禧呵斥然并未获罪。这次寇连材思谋良久,决心以死进谏。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1896年3月23日)清晨,慈禧太后刚刚起床,寇连材就跪在慈禧面前,痛哭流涕地谏到:“老佛爷,眼下国家危难,几乎不可收拾。您不为祖宗的江山社稷着想,也应该为自己生前身后的名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想想,不要难为皇上,让他施展抱负,早日富国强兵。”慈禧刚刚起床就遇到哭谏,立即火冒三丈,将他臭骂一通,轰出房去。
  寇连材见哭谏未能见效,决心上书冒死一谏。他请了几天假,回到家里与亲人诀别,并将他在宫中记下的日记交给弟弟,嘱其好好保存。回到宫里,他又将自己平时所有的积蓄都分给了小太监们,关好房门,挥笔疾书。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96年3月28日),寇连材将自己的谏书呈给慈禧。谏书共列谏议十条,都是当时志士仁人敢怒不敢言的敏感问题。这十条主要内容是: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请勿修圆明园幽禁皇上;皇上尚无子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同治帝无后嗣,要归咎于太后;太后不顾当时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动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削弱了清廷的海军力量而招徕“倭衅”;太后不宜住在颐和园寻欢作乐;光绪帝不该被迫去玩牌赌博和吸鸦片,以免中太后所设圈套而被废除;应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听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的话,以免上当受骗;应召还监察御史安维峻,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的人。慈禧太后一看谏书,顿时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问:“大胆的奴才,你干预朝政,可知道祖宗的家法?”寇连材坦然回答:“知道。”西太后咬牙切齿地说:“内监言国事,按律当斩!”寇连材朗声对道:“国势危急,千丝万缕,迫在眉睫,愿舍身取义,冒死一谏,不然,就难以收拾了。”西太后看看谏书,又看看寇连材,忽然语气温和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你如实说出受何人指使,我饶你不死!”寇连材斩钉截铁地说:“未受任何人指使,全是我一人所为。”西太后立即问道:“好!既然是你一人所为,你可能背出来吗?”寇连材立刻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一遍谏书。西太后才释去满腹狐疑,下令将寇连材关在内务府慎刑司,听候发落。




帝国英宦(9)



  两天后,慈禧召见内务大臣、工部尚书怀塔布,下谕旨将寇连材由内务府交刑部立即正法。怀塔布急忙为寇连材求情,权阉李莲英在一旁说:“寇连材私通宫外,泄露内宫的事,理应处斩。”慈禧点头称是,怀塔布无可奈何,只好照办。
  这天中午,寇连材临刑时,大义凛然、神色非常镇静。他整了整衣冠和襟领,朝宫殿拜了九拜,又遥向父母叩了头,说:“如此足以千古了。”然后从容就义。刑场上旁观者人山人海,群众都为寇连材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感动而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