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卧龙逆天-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公的大业岂不是要付之东流?”

贾诩话中之意,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很明显贾诩希望诸葛瑾领兵,是为了加强诸葛瑾在军中的实力,而交州这样的边事,无疑最适合诸葛瑾领兵出征的,就算发生了什么意外,同样不至于局面失控。

加强亲族的兵权,自古以来都是皇族控制皇权的手段之一,贾诩有这个建议,也是说的通,其次贾诩话中之意,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让诸葛瑾在外,诸葛亮主内,这样发生什么大事,兄弟可以内外呼应。

若诸葛瑾一直坐镇中枢,兄弟之间,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分歧不说,还会出现矛盾,这样反而不利,另外若诸葛瑾一直掌握中枢大权,同样会产生大权在握不利情况。

这点作为有后世思想的诸葛亮,就更有体会,历史上的北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兄弟,就是因为赵匡胤一直纵然弟弟,坐镇中枢,掌握首都开封府数十年,从而形成了赵匡义渐渐独大的势头,导致赵匡胤死前,虽然有心扶儿子上位,都没来得及。

与贾诩经过一番深谈后,诸葛亮思虑再三后,领着几位夫人和家小,亲自来到了诸葛瑾家中探望。

见到诸葛亮一家人来了,诸葛瑾自是分外高兴,当下命管家安排酒宴,让妻妾陪伴黄月英,邹欣儿、甄宓三女,另外又让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女玩耍,同时又派府中下人,去请两个女婿刘封和陈楚前来吃饭。

“孔明,咱们书房说话,晚上咱们兄弟,好好喝一盅。”诸葛瑾吩咐完手头事情后,随即拉着诸葛亮进了书房。

“这段时日一直在休养,也没顾得上来看望哥哥,也不知您在江陵,住的还习惯不习惯。”诸葛亮与诸葛瑾在书房坐定后,举目看了看满屋子的书简,关心的问道。

(这周有事,估计每天只能保持更一章了,抱歉。)

第二百二十五章 实行新政

第二百二十五章实行新政

诸葛瑾在章陵待了将近十年,可以说章陵郡的新城,几乎都成为他的第二个故乡,而新城也从一片荒地,在他的手中成为汉水上游的一颗明珠。

新城县目前的人口超过十五万,往来商贾不绝,每年为诸葛亮提供的粮食财力,几乎达到荆南两个郡的收入,这些成绩,诸葛瑾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从新城令到章陵郡太守,再到现在的尚书阁左丞,诸葛瑾的能力无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

对于把自己的兄长,找到自己身旁帮助自己,诸葛亮一直认为是自己做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若当初把兄长留在江东,自己不但会失去一个左膀右臂,他们兄弟之间,永远只能是两个阵营,哪能像现在一样,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孔明,无需挂念为兄,江陵的生活舒适,比起在章陵要清闲不少,为兄这两个月可是髀肉复生,这样的清闲的政务,真使人懒惰啊。”诸葛瑾感慨的笑了笑道,显然在章陵的仕途生涯,让他充满怀念。

“哥哥,这次亮遭遇刺杀,事情的经过,你也清楚,文和先生向我举荐了你挂帅出征,不知哥哥有何意见?”孔明起身为诸葛瑾续了杯茶,表情郑重的问道。

诸葛瑾点了点头,道:“想必文和先生是听了我对交州的看法,才认为我比较适合挂帅出征吧,孔明你今天既然来了,为兄也给你表个态,领兵出征,也是为兄一直渴望的事情,今后你的地位越来越重,也不可能每场战事都亲临前线,正好有这个机会,就让为兄历练一下也好。”

听到诸葛瑾的表态,诸葛亮欣慰的笑道:“哥哥既然有此心愿,那这事就这么决定了,嫂嫂和侄儿在江陵,你完全不用挂念,亮会尽心照料。”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只要孔明你有需要,哥哥自当效劳。”诸葛瑾摆摆手,严肃的回道。

接下来兄弟之间,对于眼下荆州的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深入了做了交谈,兄弟之间的感情,不但得以加深,也让诸葛瑾对于即将展开的交州战事,充满了信心。

当晚,诸葛亮一家和诸葛瑾一家人,以及诸葛均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也算是为诸葛瑾出征践行。

也正是跟诸葛瑾的一番交心,让诸葛亮决定了,由诸葛瑾挂帅出征交州。而诸葛瑾那套徐行渐进,招抚并用的方案,也获得诸葛亮的认可,此次领军平定交州,不是为了屠杀,而是为了稳定和巩固地盘,若能兵不血刃平定交州,那自是上上之策,所以诸葛瑾的战略设想,无疑适合交州当前的局势。

建安十五年六月初一,诸葛瑾奉命轻装出征,诸葛亮任命了当初自己的亲兵卫队什长邓宪为果毅都尉,并且从神武军中挑选了五百精兵,作为诸葛瑾的贴身护卫。

诸葛瑾从江陵出发时,带的兵马就是这五百人,家眷妻儿全部留在江陵,全军沿途就食,除了必要的兵器,和两天的干粮和饮水,没有丝毫辎重物品。

而且全部人员,都配备了马匹,他们一行人从江陵出发,度过长江,由长沙乘船抵达桂阳郡,然后翻过大庚岭,进入苍梧郡。

诸葛瑾出发之前,诸葛亮已经命人,让吕岱和步骘,开始秘密调动兵马在合浦一线集结。

诸葛亮虽然身体刚刚痊愈,但他还是坚持送诸葛瑾出了城,并且还让三弟诸葛均,从培养的军中医师院,挑选了十五名医师,随军南下。

“孔明,你不是常说,送君千里,终于一别吗?如今已经出城二十里了,再送就到长江边上了,咱们兄弟后会有期,保重身体。”诸葛瑾骑在战马之上,身穿一身铜色锁子甲,肩披着战袍,显得颇为英武。

“兄长,战场之上,变化莫测,切记,稳打稳扎,保存实力,保重身体。”诸葛亮翻身下马,以弟弟的身份,郑重的行礼告诫道。

“为兄记住了,诸位后会有期。”诸葛瑾点了点头,作揖与诸葛亮和诸葛均以及身后一干将领拱了拱手,催促着战马,率领军士绝尘而去。

送诸葛瑾出征后,诸葛亮接下的重心,自是全身心的投到政务之上,如今对于荆州来说,头等大事,就是发展农耕,促进商业。

为此,诸葛亮和尚书阁一干文官,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农耕的措施,并且把商人的身份地位,也相对提高了,目的自是为了刺激商业的发展。

同时诸葛亮,还把当初在巫陵港城,那套以科考模式选官的制度,小规模的在荆南四郡一些偏僻的县城开始实行,为此诸葛亮特意派车马把武陵太守潘俊,桂阳太守廖立,长沙太守伊籍,零陵长史杨颙四人,接到江陵城,与他们磋商了一下考官的制度,以及监督和实行方案,时零陵太守一职,由刘巴兼任,不过刘巴现今还担任了尚书阁下属的六曹中的刑曹从事一职。

虽然诸葛亮的科考选官制度,只是想小规模的试行,并且选拔的官吏,也只是县令以下的官职,但却还是遭遇了荆襄一些大族的反对。

尤其是杨仪和习祯二人为首的荆襄豪族,这二人激烈反对,主要是诸葛亮的这套科举选官制度,从根本上影响到了他们这些门阀豪族的利益。

因为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途径就是,依靠郡国官员,举孝廉或举秀才,而这种方式举荐出来的人才,几乎是清一色的官宦子弟。

茂才即是秀才之意,因避讳光武帝刘秀名讳和改为茂才,意指品学兼优者,孝廉则是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洁者,然而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由于政策的糜烂,导致世人做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诸葛亮正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所以才有了科举选仕的想法,然而他才刚刚准备试行,就遭到了强力的反对,这不由让诸葛亮心生怒火,这些士族门阀子弟,他们心里装的就是家族,而不是整个民族和亿万百姓。

这种观念诸葛亮是很反感的,难怪中国有句古话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反对有能力的获得重用,他反对只是那些没有能力,靠着门第荫护,世代霸占着官位,盘剥百姓的昏庸贪官。

诸葛亮提倡的是振兴家族门第,就要凭借真本事,多为百姓办实事,为民族国家多出力,而不是世代垄断,尸位素餐,一个国家,若是长期被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宦子弟霸占着,最终的走向还是周而复始的分分合合,长治久安永远只能是一句口号罢了。

(虽然更少了点,但大伙可要多多支持啊,啊啊啊。。。。)

第二百二十六章 科举选士

第二百二十六章科举选士

诸葛亮提出以科举考核,选拔县令以下官职的制度,在荆襄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应,其中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