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献帝新传-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赂鞯卦黾痈乘啊

天京城的建设和北方大量水利工程在得到劳动力保障后。各种工程开始按规划开展,而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为未来地农商税增收提供保障,也使得治略府并不担心无法还贷,其实就是用大汉帝国南方富族的财富来建设北方,并通过一定的利率使南方富族也能够从北方的发展中获得一定回报。

这个时候,刘协让太学府进行的北方经济研究呈报也提交了过来,刘协仔细翻阅一遍之后,稍作修订,便让陈群通知御府和治略府召开联席会议。

刘协将十二份《北方冀、幽、并、骊、兴、辽发展策略研究及瀛州初步勘查呈报》发放给三治略公、三院总祭和主要官员,待他们仔细看完之后又后传向下。

传了两道之后。刘协道:“通过这份研究呈报,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朕当年说诸葛亮效仿南方施政肯定不现实了吧,南北方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所实行的农业政策是肯定不一样的,朕以前制定的《五湖策》和《山林策》等根本不可能在南方施展,因为南北方有几个非常重大的差异,那就是雨水和气候,具体的数字。呈报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南方荆、扬两州的降水量是北方冀、幽三倍甚至还多,冷热温差也不一样,南方这种密集水稻种植,通过移动劳动力补给不足生产力的方式根本不适合在北方。北方只能大面积种麦、粟和大豆,这些都是粗耕粗种的方式,所以朕认为治略府要制定专门的各州治策,指导各个州根据本州不同的情况推广不同地农业模式,在北方就必须大规模采用马耕,而且北方也有前提大力推广。”

蒋琬说道:“臣以为就呈报上的数据来看,并州大部分地区适合还田归牧,真正适合推广马耕的地方是兴、冀和幽州,辽州部分地区适合水稻,部分地区适合马耕推广小麦和大豆种植。至于粟,产量太低,不太适合大面积推广!”

刘协点头道:“并州的地,其实和骊州差别不大,都最好是还田归牧,主要蓄养河西马,这种马适合农耕,也能用来装配骑兵,是不错的马种,但是要适当提醒北方子民,养马要注意遴选好种,任何人不得阉马,至于很多品质较差的本地马,朝廷要慢慢通过用河西马兑换的方式换回来,省得河西马变杂了,素质又慢慢降低,一定要保持河西马的纯种性,只能改良不得降低,治略府要把这件事情抓紧了,不可以松懈。”

胡昭道:“民部已经在制定相关政策,禁止百姓使用河西马和本地马杂交,慢慢准备将本地劣马都淘汰掉!”

刘协继续道:“农场制还是要加大推广,中央治略府要把农场规划好,然后让北方农户按农场租赁下来,可以租赁百年。不愿意进行农场制的,治略府也不要急。安排好用马换田的事情,把田逐步收回国有,禁止民间私自交易,对土地的租赁可以下放到百年一签,现在北方子民不习惯使用农肥,要让他们逐步习惯过来,现在南方大规模使用农肥(以前仔细读的朋友应该知道,就是人畜的排泄物和五谷梗杆、大豆杆皮堆积在一起发酵后晒干的干粉,有点臭,接触过就知道的),粮产量提高很多,各家商社可以先发放一些给北方子民使用,他们知道有用后,明年就会大量购买,不要急着赚钱。”

蒋琬道:“现在大汉帝国的农场一共有三个类型,一类是和商社集合在一起的大农场,在农忙时节大量商社雇工到农场务农,平时农场中并没有多少人;第二类是商社自有的农场,这一类运作方式和第一类差不多,只是具体的管辖都归商社;第三类是驻防军耕种的农场。第一种和第三种还是很不错的,第二类就有些不妥了,由于现在国内粮价比以前跌了五成。几乎比孝恒皇帝时候还低三成,可孝恒皇帝时候粮食价格已经是历来最低地了,只能说大汉现在的粮价是史无前例的低,所以很多商社就不再耕种粮食了。多数都是种大豆,甚至是种棉花之类的,但他们所掌握的很多都是好田。以圣上来看,是否限制一些!”

“此外,北方和南方不同,第一类在北方作用不大,因为北方大量采用马耕的同时也不需要大量人口,即使农忙时节也不太需要,毕竟没有插秧这些烦心事,是不是仿效沿海的农渔结合,大量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

刘协微微颔首道:“既然粮食价格低,那说明大汉的粮食产量足够。商社决定耕种其他作物无可厚非,否则粮价跌的更厉害。至于第一类的农场和商社结合模式,那也没有必要对北方进行限制。农场生产出来的麦在商社进行加工成面也是可以的,农场种出来大豆和棉花送到商社加工,也是可以的,不能因为北方农场农忙时节不需要大量劳动力就限制这种模式,朕认为这种模式还是可以在北方继续推广。但农牧结合的方式,可以定为北方农场的主要运作方式,这样更容易提高北方农户的收入,也可以促使战马、肉牛、奶牛地增加,奶酪一定要在北方大规模推广。因为北方更适合啊。”

“兴州的问题就比较简单了,他们那里土壤肥沃程度是我们以前都没有想象到的,太学府派去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土地甚至不需要农肥,产量都要高过冀州,这是一件好事情啊,而冀州最北的挹宁郡也是大汉最好的牧马之地,暂时还没有决定蓄养什么马种,但整个体制上,由于兴州的土地完全归大汉帝国国有,那朕认为就完全推广农场制,以第一类型的农场为主,第三类为辅,基本也采取农牧结合。根据太学府的呈报,农作物将以春小麦和大豆为主,其次,当地的林木很多,适当可以砍伐一定的树木,但一定要控制数量,涉及砍伐的商社,砍一棵就要种两颗幼树,而且每年的砍伐量一定要太学府同意。”

“骊州的问题就很复杂了,如今南骊公的管辖地是适合定居畜牧的地方,和并州相似,靠水的地方主要种植灌木;乌恒那里的问题就非常复杂了,那里是肯定要游牧的,而且沙漠化很严重,鲜卑公的管辖地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气候又比较寒冷,主要的粮食依靠兴州通过兴江(黑龙江)进行补给,朕的意见是乌恒和鲜卑都不要保留太多人,鲜卑以一百六万人为上限,乌恒为一百万人为上限,多出来的人口全部调剂到兴州或者其他地方弥补人口不足的问题,或者让商社集中在鲜卑和乌恒抽调征募商军,这样只有人口降下来,他们的生活坏境才不会恶化,每个人都能过得好点。现在很多人还认为人多就说明当地治理的好,但太学府的呈报可以很清楚的说明,一个地方治理的好,是看你平均每个人的收入和人口的平衡计算,不是简单看人口的多少,人口多了不是好事情,太多了就更不好,而且漠北人口一旦过多,对大汉中原之地和中央都是威胁!”

胡昭道:“这个问题在治略府内也举行过讨论,也借鉴了太学府提供的呈报,治略府也在调整,对各地人口都在进行仔细的统计,估计明年初就能拿到比较详细的呈报,大汉帝国目前各州究竟有多少人,各个州各个县有多少,到时候一看报告就非常清楚了!”

刘协喝了一口热茶,笑道:“空明这件事情做得不错嘛,我们只有清楚了大汉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相关政策。”

“现在大汉的战事还没有停,可是相对前几年的统一北方战争相比,情况就好得多,因为调动的人员都不多,统帅府遇到的抚恤和补贴,包括军费开支都不大,瀛州有个好消息,在和东瀛、西瀛开战之后,在瀛州上缴的黄金总计可以超过二十万斤,白银超过八十万斤,铜器、牲畜量就更多了,而统帅府为徐庶提供的军费只有十二亿,这么一算。这一仗打下来不仅得到了一个州、三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近三十万的年轻女子,还额外赚了四十亿钱。这件事情就很奇怪,朕认为我们要需商讨下为什么?”

“为什么钱越打越多?这个和我们以往的判断不同啊,以往我们都认为国力虽强。久战必弱,其实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以往我们打的都是内战。打完之后,土地是得到了,可当地的财物还是当地的,自然是越打越穷了,现在打瀛州就揭示一个问题了,打内战是肯定亏,但打外战不会亏,不仅有土地和劳动力,连军费都可以依靠当地财物进行补充,甚至还赚的多!”

荀彧道:“只是这样一来。夷族皆不服大汉!”

刘协反问荀彧道:“为什么要让夷族服我们大汉帝国?仅仅因为我们是一个开化之国,孝武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让大宛国服我们大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