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献帝新传-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在这些事情上,思路是很明显的,他并不想将自己在后世学到的知识直接灌输下来,而是建立一个体系,建立一个惯例,让他们按着这样模式自己去发现。

当然,他并不打算搞普及教育,现在大汉还不需要很大量的知识分子,需要的是军队和商人,推动经济的发展确实需要百姓的力量,但让百姓掌握大量知识并不是给与他们力量,反而是让他们混乱,依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生产力,适度推动上层建筑的更新才是王道。

第五卷 三年会战 第十四章 新楚内治(二)

无论怎么说,楚地的生产力确实比北方提升了很多,现在楚地的百姓耕种多采取牛耕,南方一些人口稀松的地区则采用马耕。

各商社坊布织绫用的是马钧发明的十二蹑织绫机,磨粉椿米用的是水磨和驴磨,在扬州沿海地区更是推广了风磨,畜牧业开始在每郡都有扩大,将多余的畜粪和城市居民遗下的废粪结合稻草、麦秆发酵生成农肥,商社将农肥晒干制粉,运到各地去卖,这种农肥的出现促进了楚地粮食的进一步增产。

自交州回来的商人带回了棉花,这时越南一带的人已经从印度半岛引进了亚洲棉,亚洲棉早熟,产量不是很高,但抗病、抗虫、抗涝、抗旱的能力都很强,即使在多雨地区烂铃也很少,可以在大汉各地推广,不像后期国际上流行的陆地棉和海岛棉都比较适合在少雨的新疆一带种植。

汉人一直以来都比较倾向使用麻皂,因为棉花的加工比较困难,在早期不是每户都能自纺成布,也因为这个缘故,中国的百姓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农民同时兼任手工业者的局面,而和欧洲的农民同时兼任畜牧业的情况不同,当然也主要因为气候因素不一样。

为了实现农民和手工业脱离,刘协大力推广棉花,尤其在凉州、西域着重推广扶持,种植棉花剩下的棉籽和棉叶还用来喂养牲畜,使凉州部分地区的畜牧业不再和以前一样依靠游牧,方便凉州的管理。

PS: 有人会说棉籽可以榨油,我告诉你,我吃棉籽油过敏,而且过敏的很厉害,当时的工艺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单胃动物最好不要吃,但牛、马吃这个还算不错的。

在凉州武威设置棉纺司,在当地设置凉州棉纺商社,雇用中原劳工在当地进行棉花的纺纱织布工作,然后再通过汉中运送到南方。

运送导致的成本增加由朝廷出钱抵消,这也算是最早的农业补贴吧,而凉州在大量出产棉花和畜牧业提升之后,渐渐摆脱了贫困,仅靠百姓种植棉花的钱就可以购买足够的粮食生活。

对于手工业的统管也逐步加大,尽力不让农民过多从事手工业,而同时将官田按县分化出农场,推广农牧结合,在种田的同时蓄养牛羊马驴,缓缓改变农民只养猪的做法,虽然几年内无法促使百姓偏向吃牛肉而不是猪肉,但也必须长期执行下去,毕竟饮食上的偏差确实导致汉人的身体强度要弱。

刘协让凉州商人从乌恒、匈奴和西域引进多种易产奶的牛种,在陇西牧场培育专门用于产奶的母牛,当然这个过程可就很漫长了,欧洲牧民从开始培育到真正诞生荷兰荷斯坦奶牛,中间历经两千余年,虽然在有意识的培育下,只需要几年就可以大量出现产奶不错的母牛,但形成一个品种则至少需要三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

PS:其实乳牛的原理就是让母牛一直保持在产奶期,母牛在生小牛之后将有八个月到一年的妊娠期,这段时间都有奶,至于怎么保持在产奶期的办法很简单,找个种牛就可以了。

南方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有天气较为阴凉的新野、汉中的部分地区推广养殖奶牛,刘协也尽自己所能,教牧民们制造奶酪,刘协所教的办法是瑞士早期所用的小牛胃酸液发酵的八个月酿制法,方法被襄阳商社掌握后,又进一步改进,加入过滤的办法,使生产出来的奶酪更精细爽滑,保存期也更长,可以大规模的售卖。

南方大部分地区推广的是大豆和油菜,由粮种司和襄阳工院负责在楚地的大豆中选择比较好的种类推广,而豆腐、豆皮等豆制品在十多年后也慢慢从刘协的口中变成了现实,最重要的就是豆浆的出现,其实这个时候的豆浆更接近以前老北京的豆汁,也算是牛奶最好的替代品了。

大豆的种植在楚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高产,在豫州南部和南阳、汉中推广非常适合,在其他地区则相对要差一些,长江南线的百姓更多还是采取农渔结合的方式,而汉中、南阳和豫州南部则是农畜结合,毕竟大豆的枝叶和豆皮都比较适合喂养牛马。

这个时候大汉百姓所种的油菜属于中国本土品种,和后期中国所种的引进品种相比,产油量低很多,其实此时大汉百姓用油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荤油,菜油相对较少。

大豆和油菜的榨油技术推广之后,相应得也减少百姓对猪肉熬出的荤油的需求量,使百姓更热衷蓄养可耕可产奶的牛和马。

在长江以南地区,很多地方采取是一年两稻模式,而不是刘协主推的稻麦两熟制,在两季稻期间正好可以种一季油菜,虽然产油量不大,但整体还算是对农业有一定的推广。

在教习商社制造奶酪之后,考虑到粮食产量过大,适当应该通过深加工提高粮食消耗,刘协正式将白酒蒸馏酿造法传授给宜昌商社和巴蜀商社,并让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雁掌握葡萄酒的发酵酿造技术,让治略台在凉州推广葡萄种植,此时西域一带已经有数百种葡萄,比较著名的是无核白、马奶子、木纳格、田红、喀什哈尔和索索。

这几个品种有欧亚大陆品种,也有中亚本地品种,但都属于西域很早掌握的几个品种,西域百姓种植的也非常多。

刘协搅尽脑汁也没有想起法国十六世纪中叶如何用红葡萄和黑葡萄酿制香槟的方法,至于白兰地那也是凉州不可能酿制的酒,只好将无核白、马奶子等白葡萄品种酿制香槟的办法说给皇甫雁。

对于葡萄搭架、嫁接等种植方法,刘协也教给襄阳工院,其实具体的做法,刘协也不太清楚,都是以前读书时候积累的一些书本知识,他做得也就是说个大概模式,让工院自己细细捉摸,待工院掌握之后再向凉州派出六十余名大匠和学士指导当地种植葡萄,对葡萄酒的储存和密封工艺,刘协也将自己知道的信息都口授给工院和皇甫雁。

第五卷 三年会战 第十五章 新楚内治(三)

为了加速葡萄酒的出现和推广,刘协让治略台拨调五千万钱给皇甫雁成立凉州酒社,又拨调三千八百万钱给工院用于研究葡萄的种植技术和葡萄酒酿造工艺。

刘协没有想到,他为了扶持凉州农业而做出的调整,竟然让欧洲葡萄酒业在未来的十多个世纪都处于非常狼狈的处境,直到法国白兰地的出现,才使欧洲的葡萄酒业拥有和大汉葡萄酒业平等对话的资格,而凉州出产的葡萄酒,尤其是凉州酒社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在六世纪中叶分化出的皇甫葡萄酒社和大汉皇室葡萄酒社,更是长期占据世界顶级高档葡萄酒市场。

到了六世纪初期,凉州的葡萄酒业已经出现了以无核白和马奶子按三七比例为原料酿造的白马香槟、以木纳格和田红为原料酿造的木纳格红葡萄酒、喀什哈尔干红和索索葡萄酒四大著名葡萄酒。

到了二十世纪末,在凉州金威发现了三千多桶的产于公元十六世纪中叶的索索葡萄酒,更成了世界上身价最高的葡萄酒王。

中国政府将其中一桶储存在刘协的帝陵中,以感谢刘协为中国带来了这一份特殊的荣誉。

然而荣誉不仅于此,刘协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在整个楚地推广农场制,采纳的正是后来共和国所用的农垦制度,将楚地官田分成一千多个农场,在治略台下设置农垦司,通过农垦司在长江以南推广农渔结合和稻麦两熟制度,对汉中、南阳、汝南、寿春则推广农畜结合和稻麦豆混种制,在凉州和西域推广农牧结合的方式,主要农业经济作物集中在棉花和大豆。

和后期共和国所用的农垦制度一样,刘协的农场分为军垦和民垦两种,不同之处在于刘协并没有将农场划归朝廷直管,而是将管理权限交付百姓,并让商社和农场之间的合作加深,决心用市场主动引导农场的种植物。

自此之后,和商社经济一样在中国经济长期占主要地位的农场经济正式出现,在未来数千年中,中国经济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热衷社会分工作业和技术化革新的农场、商社两大经济组织形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