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车臣之鉴-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扬达尔比耶夫死因的另一个版本是从俄罗斯传出来的。据俄罗斯一家媒体透露,这位车臣非法政府的思想家,在几年前与阿塞拜疆几个商人合伙出版了一批书籍,进行反俄宣传,其中也有扬达尔比耶夫的作品。据扬达尔比耶夫说,由于发行量不足,造成了20多万美元的亏损,但阿塞拜疆商人却认为他搞“黑吃黑”,赚了昧心钱,在索要无果的情况下,买凶杀了这个合伙人。    
    4击毙格拉耶夫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2004年3月1日宣布:臭名昭著的车臣叛军首领之一,集车臣“副总统”、“国防部长”、“野战司令”于一身的鲁斯兰·格拉耶夫于2月28日被两名俄边防军巡逻兵击毙。这条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其原因不仅在于格拉耶夫确实是车臣非法武装的重要人物,还因为几个月前联邦方面已经发布过一次这个匪首被击毙的消息。此外,关于格拉耶夫被击毙的情节俄方总是闪烁其词,似乎有难言之隐。几天后,人们才得知,原来击毙格拉耶夫的两个小战士在与匪首的搏斗中也都壮烈牺牲了。也就是说,三个当事人都已经当场死亡,整个过程是根据现场痕迹和最后见到几个死者的当事人讲述,分析和整理出来的。俄军方勾勒出的格拉耶夫死亡过程大致如下:    
    2004年2月28日,被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军事情报总局“格鲁乌”所属陆军特种部队在达吉斯坦追杀了20多天的格拉耶夫,来到了别兹梯村与格鲁吉亚潘基西峡谷交界的查伊克哈峡谷,打算越境到格鲁吉亚后重整旗鼓,与俄军再战。由于他对这条道路非常熟悉,已经来来往往走了两年多,所以,在向境外的山坡爬过去之前,打发了带路的牧羊人。不料当他吃力地爬到一座小山顶时,被两个俄军边防战士发现了。这两个士兵一个叫库巴诺夫,另一个叫苏雷马诺夫,两人均22岁。其中前者刚刚结婚两个月,想利用周末回村探望妻子,后者应邀到他家做客。两个人在山顶看见了蓬头垢面、衣裳褴褛、脚上穿着一双破靴子的格拉耶夫。当他们的眼神碰到一起时,两个边防战士意识到,这不是乞丐。当然,他们也没想到此人竟然是联邦政府悬赏捉拿的非法武装首领。他俩走上前去,向该人索要证件。格拉耶夫把手伸进口袋,但他掏出来的不是证件,却是一支子弹已经上了膛的手枪。两名边防战士被格拉耶夫打中了,其中苏雷马诺夫因为被子弹击中头部,当即气绝身亡。胸膛中弹的新郎官库巴诺夫忍着剧痛向格拉耶夫射出了复仇的子弹,击穿了格拉耶夫的左手掌并打断了他的左臂。凶残的格拉耶夫又向库巴诺夫头上开了两枪,夺去了这个年青边防战士的生命。但此时,格拉耶夫也因失血过多倒下了。他一寸一寸地向境外爬去,身后留下一道十几米长的血迹。爬着爬着,可能他嫌被打断了的左臂失血太多,于是掏出了匕首,用右手割断了左臂,拿出急救包将其包扎起来。对伤口进行了简单处置后,格拉耶夫先往嘴里塞了些咖啡粉,又从口袋里找出一块巧克力,为自己补充点体能。但是,在通往潘基西峡谷的方向他只爬行了50多米,就断气了。死时,手里还攥着那块巧克力。    
    由于俄罗斯塔斯社曾经于2004年1月5日报道过格拉耶夫于2003年12月15日在达吉斯坦共和国特逊丁斯基地区被击毙的消息。所以,在他的尸体被发现后,由俄内务部负责,对其进行了非常慎重、认真的鉴定。最后,经过专家、死者亲属及在押犯人的辨认,这次被两名边防军小战士击毙的才是真正的格拉耶夫。


第四部分了之不了——恐怖与反恐的较量(8)

    5“劝降”哈姆比耶夫    
    2004年3月9日,俄罗斯几家媒体几乎同时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车臣非法的马斯哈多夫政权前‘国防部长’哈姆比耶夫,8日向车臣共和国总统安全局投降。”很快,这条新闻就从车臣总统安全局得到证实。这个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哈姆比耶夫于当日来到卡德罗夫总统家乡采托罗伊,向安全部门交出了刻有自己名字的手枪和子弹带,以示认罪服法。    
    由于哈姆比耶夫一直是马斯哈多夫最信任的将领,他的“投降”很可能为抓捕马斯哈多夫提供重要线索,为调查一系列恐怖事件提供有效证据。而且从第一次车臣战争时起,这位“部长”就在与俄军的战斗中“功勋卓著”。所以,关于他的“投降”引起了种种猜测。    
    有专家认为,哈姆比耶夫已经至少半年没有与马斯哈多夫一起活动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孤身一人潜藏在老家别诺伊—尤尔特地区,身边没有一兵一卒,而且伤痕累累。在被活捉、被打死和投降这三者之间,他最后选择了后者。     
    但国外一些媒体的报道与此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哈姆比耶夫的“投降”完全是俄联邦安全部门采用所谓“反劫持人质”战术取得的战果。有关这方面情况在俄国内《生意人报》等媒体上都有过披露。    
    所谓“反劫持人质”战术在哈姆比耶夫身上是这样应用的:2004年3月初,车臣安全部门在别诺伊村包围了哈姆比耶夫居住的房子,但特种部队的士兵们仅仅抓住了他的16名亲属。与前几次一样,狡猾的“国防部长”不知怎么又逃脱了。士兵们带走了他的亲属,几天后留下两名青年男子,将其他人释放了。但在哈姆比耶夫的亲属们离开被关押的地方时,车臣安全局局长拉姆赞·卡德罗夫(总统卡德罗夫之子)对他们讲:“要么劝哈姆比耶夫投降,要么把他带到我们这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释放所有的人。”    
    在哈姆比耶夫的亲属实际上相当于人质被关押期间,总统卡德罗夫曾亲自前往监狱,劝说哈姆比耶夫亲属动员他们的亲人投降,而且承诺保证他们及哈姆比耶夫本人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俄军顺利地抓到了哈姆比耶夫。为了对非法武装分子起到分化瓦解作用,安全部门将这种情况暂时作为投降,但哈姆比耶夫是不是能够得到赦免尚无定论。    
    继哈姆比耶夫之后,马斯哈多夫政权的“特别行动部长”、“安全总长”以及哈姆比耶夫手下30多人,也都陆续归案,其中不乏主动自首之人。可见“反劫持人质”作用还是相当显著的。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引起了西方一片嘘声和指责,就连联邦内部对这种战术的看法也不一致。为此,有关部门试图借普京加大反恐力度的东风,让这种手段登上大雅之堂,使其合法化。据俄罗斯媒体近日报道,俄罗斯总检察长弗拉基米尔·乌斯基诺夫在不久前参加国家杜马会议的发言时建议,在打击恐怖主义过程中,可扣押恐怖分子亲属作为人质,以保护其他公民的安全。这位检察长说:“在发动恐怖袭击时,逮捕恐怖分子的亲属无疑将帮助我们保护和解救更多的俄罗斯公民。”    
    国家杜马主席鲍利斯·格雷兹洛夫表示,杜马准备讨论现行的反恐法令,并可能增加“反劫持人质”的相关规定。他说,目前恐怖分子的亲属常常被利用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但这只是自愿的。    
    三恐怖升级——莫斯科及别斯兰人质事件     
    第二次车臣战争在战场上的胜利是客观存在的,在反恐战线也收获颇丰,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就此安宁。自大规模战斗结束以来,非法武装不断在车臣及周边地区,甚至在莫斯科频频制造恐怖事件。这些事件有一个特点,就是除其中一小部分仍旧具有武装对抗性质外,更多的是以平民或软目标为攻击对象。这种变化首先说明非法武装失去了军事上与俄军抗衡的能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同时也为自己揭下了所谓“民族英雄”、“民主斗士”的面纱,在政治上自掘了坟墓。但是,这类恐怖事件确实令人防不胜防,所以造成的损失特别巨大,影响非常恶劣。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00~2004年,属于这类政治恐怖事件每年都不少于30起,现将其中三起大案介绍如下:    
    1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劫持案    
    2002年下半年,俄罗斯似乎恢复了几年来少有的平静,不料这种表面的安宁正掩藏着一场暴风雨,这是那些和平、善良的居民做梦都想不到的。    
    从这一年6月起,三三两两的车臣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妇女,从她们的家乡出发,经车臣东部的达吉斯坦,乘长途汽车进入俄罗斯,几经辗转来到莫斯科。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