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娱乐初唐-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九十六章 被腰斩的日本腾飞1

无量那个天尊,有些东西要早下手了,迟了估计就不太好下手了。李好盯着南方这片海岛看了一眼后觉得自己似乎忘掉了什么,刚才自己想什么来着?好象是迟了不好下手,对了,就是这句话。这让李好想到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件事情必须趁早动手了,要不然一切就真迟了。

李好想到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这场改革马上就要开始了,自己必须做点什么,要不然就真给了日本一个腾飞的时间了。李好把还在看小册子的李恪叫起,问他出海口的检查工作做的怎么样了。李恪虽然不知道李好要他安排那些海军在所有出海口检查出去的船只尤其是倭人的船只上面携带的书籍是为了什么,但是他还是很认真的安排人执行下去了,被李好熏陶过的他还是知道大唐现在有些书是不能带到外面番人那里去的。

只不过这样的工作都进行了好久了,一直都没有什么收获,那些从大唐回去的倭人也只是带下诗书经文什么的。李好想了下把之前的命令修改了下,海军巡查照样要,但是得派另一批的海军扳海盗把所有东渡的人全部绑架起来。那些大唐人东渡去日本传授技术什么的人直接拉去做苦力去,而日本过来求学的人,把他们全部扣押向日本皇室要赎金去,至于书籍什么的全部没收,一个字也不放过去。

李恪惊讶的看着李好,硬生生的把自己嘴里想要询问李好为什么这样对待倭人的话咽了回去。他知道。只要自己开口问了,肯定又得挨骂,估计会喷的脸上全是口水沫子来的。这件其实做起来得利的还是自己嘛。有赎金收了,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其他的别管了,太白兄要做什么事肯定有他自己的打算的,至于倭人下场很惨那个自己还真管不了的啊。

日本这个时候正在抓紧时间向大唐派遣留学生或者邀请大唐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去日本教化的。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僧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特别是留学生还被允许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化”了。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就可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了。

一是制度的影响,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2束2把,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又颁《田令》,规定“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田令》中还规定:“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卅卌町,左右大臣大卅町.大纳言廿町”,“凡内外诸司公厩田,交代以前种者,入前人”。又有:“正丁(21岁至60岁)每人每年服役十日,次丁减半”〔7〕。“调”则分两种,有“田调”、“户调”之分。由此《田令》可见,不仅“口分田”、“职分田”、“公厩田”、“宽乡”、“狭乡”、“正丁”、“次丁”,租庸调等等名称均与唐朝相同,就连具体条文也颇相近。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在军事方面,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京师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这完全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可见当时的日本人的心态。而大唐的君臣们竟然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培养一头狼,还在为自己天朝的教化之光传到倭人那去而沾沾自喜,更有后世的一些狗屁学者什么的还把那个东渡的光头的事情大肆宣扬,居然还拍成电视这实在也太。。。。。什么了吧。(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七章 被腰斩的日本腾飞2

更夸张的是日本这时就连律法都是抄袭大唐的,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

在确立起以大唐国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的天皇制政体的同时,日本才正式有了国名和纪年,这也是接受唐文化的直接产物。日本原来并没有国名,中国唐朝以前一直称之为“倭”、“倭国”、“倭奴国”,含有“多山之地”的意思。7世纪初,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方在“倭”字之前加了一个“大”字。称“大倭”,后来演变成“大和”,日本民族也称“大和民族”。“倭”是中国为之所起国名,“日本”这一国名。是唐朝时出现的。

早在隋朝。其王致书炀帝即自称“日出处天子”。其后。遣唐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至武则天时,唐朝称其为日本。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日本”二字作为国号,首先载于日本史籍者,便是养老四年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