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纪实:596秘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了。工作组看到,工地上的厨房都没弄好,大家在露天吃饭。张华和工作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施工地方的石头硬度非常高,虽然专门请了苏联有30年钻探经验的老专家古德耶夫,还是打不进去。因为石头太硬,打进去以后老出卡钻事故,古德耶夫这个老头虽说有经验,但以前是打砂岩,打这种合成岩或变质岩也没什么好的办法。他也很犯愁,干脆人在钻机上不下来了——打不了我不下钻,也不吃饭。
  张华一看,这怎么行呢。就去找古德耶夫谈心,劝他慢慢捉摸。一般矿山打钻的钢钎用的是碳素钢。可这种碳素钢钻头在金银寨根本钻不进那种石头,只能用钨合金钎头。但这种钎头有时候也打不进去,打半天只打进去几厘米钎头就坏了。钻进的成本太高,钎头消耗量过大,国家供应的数量也没有那么多。眼看进度太慢,又出现了超支,也没什么解决的办法,金银寨铀矿副矿长刘宽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干脆给上头带了几块岩心——金刚石的硬度够厉害了吧,也不过就是划玻璃嘛,好,你们瞧瞧我这个石头硬不硬。
  刘宽拿出自己带来的岩心,将石头上带楞角的地方放在玻璃上轻轻一划,就出现了一条沟痕。
  果然,用不着再多说,上级答应马上给增加钎头,增加造价,最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刘兴忠那时候也参加了三局张英的工作组,他说,出于保密的需要,地质部只有刘杰一个人管普查第二办公室的工作,其他人不能过问。后来宋任穷来了,宋部长到苏联去谈判,要求他们帮助设计矿山,苏联提出来说金银寨这个地区必须要有一定的储量,才能进行矿山设计。所以,宋部长很着急,从莫斯科打来电话,打到部里头,告诉我们三局,到1957年底一定要拿出既定的储量来。三〇九队派李凤祥跟我参加工作组下去协助勘查工作。不仅部里去人,苏联还派了保矿部副部长斯密尔诺夫带着五个专家来中国。他来以后,看了几个点的矿床,给金银寨打了4分(5分是满分)。他认为金银寨的成矿条件比较好,远景不错。
  地质队员的工作不仅仅是艰苦和危险,还长期背井离乡,一年有时候只回家一次。刘兴忠说,主要是大家有信念,就是为了地质事业,尽早找出矿来,那阵儿顾不上什么个人问题。苏联专家对我们很不理解啊,他有一次跟我讲:刘——他管我叫刘,我很不理解啊,你就这么一个人到这边来,家人也不来,能行吗?我说那有什么不行的。苏联专家都带着家属,他们定期回长沙,跟家属团圆。
  在这期间,宋任穷、刘杰和雷荣天几位部长都先后到金银寨检查工作。湖南是宋任穷的家乡。原子能工业建设初期,勘探铀矿的任务最重,宋任穷几乎去过所有勘探铀矿的地方。他说,当时我的年纪还不算大,不到50岁,上山都可以跑着去。不论冬夏都和干部工人一起住帐篷,同吃同住,边吃边聊,并且向他们学习地质找矿知识。对苏联专家尽量照顾,给他们单独砌了小房子住,还单独安排伙食,有时我也陪那么一两次。你不陪他也不恭敬啊。地质找矿工作十分艰苦,经常出没于深山老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并且还都是两地分居。有时候走在路上碰到一些人,把我挡住,一谈就是一两个钟头。谈到如何把他们的家属调来,我说这个目前不可能,你看现在我们都一起住帐篷的,你家属能住帐篷吗?我们房子还没有砌起来嘛。他说我也晓得你解决不了我两地分居的问题,我就是要同你讲一讲,让你知道咱们两地分居不容易。
  1957年6月,金银寨关于铀工业储量的一份报告送到北京。这一勘探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满足了苏联提出的有关援助条件,确保了下半年矿山和水冶厂设计工作的启动。

  第35节:第十章 脚步一停就会冻死(1)

  第十章
  脚步一停就会冻死
  全民找矿,土法炼铀—— 水碾、木桶、麻布袋—— 宝贵的163吨重铀酸铵—— 苏联专家也一分为二地看待土办法—— 美国学者说,“中国的第一个原子弹是人民炸弹”—— 从洛阳到西安、西宁、四川—— 飞机制造厂让位给铀浓缩厂—— 原子弹联合企业落户玉门
  有一首民谣说,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从1958年4月29日开始,一支数千人的队伍陆续开进了山里。山沟坪上有一栋房子,原来是湖南省疟疾研究所的旧址。不言而喻,这个地方曾经流行疟疾疫病。这支队伍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安置这2500名矿工的住宿和生活。山里连路都没有,矿工们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铺盖卷整天都湿漉漉的。许多北方来的人特别不适应这里盛夏的酷热和雨季的潮闷,蚊虫又特别多,矿里只能给每个矿工发三块用作睡觉的窄木板。疾病开始蔓延,有人发牢骚说,要真死在南方,棺材都比北方的小。
  中国人终归是能忍的,大多数人都挺了下来。来自河北张家口的侯启,是一名出色的风钻工,由于初期严酷的工作环境和过度劳累,染上了矽肺病。他死后,医生按照他的遗嘱,把他的肺取了出来,看到肺已呈棕褐色,硬得用锤子也敲不烂。矿井里的地下热水流量很大,两个小时就能灌满一个大水池。附近的老百姓后来冲厕所都用上了温泉水。但在热气腾腾的井下施工,人就像进了蒸笼。
  1958年,中国急于摆脱贫困落后,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大轰大嗡的群众运动排山倒海,大跃进的浪潮充满了各个角落。全民轰麻雀,全民打苍蝇,全民炼钢铁,全民放卫星,甚至在中南海里都砌了小土炉,冒起了烟火。二机部这时也提出了铀矿勘探和开采要全民来办的方针,并经中央批准后在全国加以推行,历时三年左右。在建设郴县铀矿的前后,有两万多人的地质队伍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普查,提供了几个铀矿开采基地。但有意思的是,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竟然不全是出自这几个铀矿,还来自于那些大多搞不清铀元素为何物的农民手中。许多县甚至人民公社都组建了地质队,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了找矿工作,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湖南、广东、辽宁等地的农民采矿大军便将近地表层的铀矿几乎扫荡一空。
  宋任穷说,那时候都是为了快一点拿到手,早一点能够爆炸。但是这里也有缺点,搞不好容易污染。大家办原子能科学,要求一个省搞一个反应堆和一台加速器,根本不可能。后来看着不行,又改成一个大区搞一堆一器,实际上大区搞也不行。我到了江西,见了邵式平首长,他积极得很,他说你们不搞的话,我们江西来搞一下。我说你们江西搞不了,我说邵式平你搞不了。我们搞都难得很,你一个省是搞不出来的。后来省里、大区都停止了。那个时候我们心急呀,有些想法和做法不切合实际,曾经提出如果苏联的样品交得早,原子弹1962年就可以爆炸,后来证明不行。
  由于当时核工业的整个体系尚在初建阶段,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都没有建成,而研究单位又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宋任穷便指示三局想办法先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三局决定在广东的一个地方搞土法炼铀。

  第36节:第十章 脚步一停就会冻死(2)

  采到铀矿石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它提纯成为含铀60%~80%的化学浓缩物,叫做重铀酸铵或重铀酸纳,俗称黄饼。然后再经过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以及金属铀等几道工艺过程,生产出核装料。
  下庄虽然只是粤北山区中一个仅有几十户农家的小山村,却也是中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被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命名为希望矿化区。为了在炼铀厂建成之前获取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三局副局长佟城首先赶到下庄,组织十一分队实施土法炼铀。很快,不到一个月炼铀厂就建成了,厂房是用树皮、茅草和竹子搭起来的,草棚下并排竖立着几个大木桶,用以代替浸出槽,每个桶中装满了碎矿、硝酸和硫酸,被浸泡着的矿石在桶里发出汩汩的响声,浸出来的溶液从第一个桶里流进第二个、第三个……然后流进地下的容器里,再从容器里倒回到第一个桶中,反复浸泡沉淀。在这里,用布袋豆腐包搞过滤,用铁锅当反应器,接下来,在另一个草棚里,人们用同样简陋的土办法,把溶液慢慢烤干。郴州铀矿炼铀厂的生产条件也是一样,汗流浃背的矿工们用铁锤砸碎放在石臼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