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埃和工会的工作人员,还有各省委、省苏领导干部,人员庞杂,文化素质
参差不齐。为了搞好教学,帮助学员们实实在在地提高马列主义水平,董必
武费尽脑筋,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设置了一系列适合苏区革命战争和工
作实际需要的课程;同时,他还很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常把有着丰富
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央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陈云、朱德、任弼
时等请到学校来上课。这种现身说法的教学方法,给学员们以巨大的鼓舞和
教育。

不久,校长任弼时调往湘赣苏区,校长由博古兼任,党校的实际工作全
部落到了董必武一人身上。

博古来党校后,要求改变教学内容,要以苏联共产党党史为中心,将中
共党史、中国苏维埃革命史压缩下去。董必武反对说,中国人不研究中国的
革命史,不研究本国的具体实际,怎么能搞好中国革命?

董必武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当时,临时中央领导人执
行的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受到排斥。当有的学
生受人煽动准备攻击毛泽东军事路线时,他教育学员要明辨事非,不可盲从,
从而使一些学员避免了因思想幼稚而可能产生的偏向。

对受“左”倾领导者排挤、打击的干部,董必武总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去对待,从不人云亦云。原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拥护毛

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受“左”倾领导的打击,被撤掉了职务,调任党校
教务长。董必武没有歧视他,多次同他亲切交谈,耐心开导,鼓励他大胆工
作。罗明为难地说:“我这个犯有路线错误的人当教务长恐怕不合适,我的
水平也不胜任。”董必武说,遇到困难不干,就是战场上的逃兵。共产党员
干革命,越是困难越要干。我们当干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沉得住气,要
有“三顶”精神,即要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顶得住困难。董必武的话
言辞恳切,充满着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使罗明肃然起敬。从此,他放
下思想包袱,积极协助董必武工作。

董必武对“左”倾错误路线的抵制,引起了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人的
不满和忌恨,诬蔑他“图谋不轨”,让他作检查。董必武义正辞严地驳斥了
这些不实之词,说:“我图的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我宁愿不做党校校长,


也要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他那崇高的风范,赢得了苏区党员干部的
敬仰。

董必武身为党校校长,又是德高望重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受到党
校学员和教学工作人员的普遍敬重,但他从不以此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相
反,他时时处处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出现,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忘我工
作。有一次党小组过组织生活。党小组组长李宽和考虑董必武工作忙,没有
通知他参加。第二天他知道了,就找到党小组长说:“宽和同志,昨天过组
织生活怎么没有通知我?我也是咱们小组的一个党员呀!”党小组长解释说:
“您的工作那么忙,又常到中央开会,我就没有通知您。”董必武听了,十
分严肃地说:“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首先是个党员,工作再忙也要过组织生
活。不参加党的活动,那算什么党员。”在下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对上次没
有参加组织生活的事,主动作了自我批评,并恳请大家对他的工作提出批评
意见。

1934 年1 月,董必武出席了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
大会,被选为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和苏维埃政府中央

执行委员。同年2 月,被任命为最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

1934 年10 月,年已半百的董必武离开瑞金,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征途。

毛泽东的先生徐特立

徐特立进入中央苏区时,已有50 多岁。他中等偏矮的个子,头发斑白,
有点秃顶,门牙脱落,戴一副老式眼镜,走起路来有些摇摇晃晃。观到毛泽
东时,毛泽东仔细地打量着自己年轻时的老师,用亲切的湖南口音爽朗地说:
“徐老呀,我们又碰到一块来了!”徐特立风趣地说:“润芝,我虽然头发
白了,但我还是一个参加革命不久的新战士,你可要让我多为革命做点工作
哟。”

当时,恰逢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取得胜利,红军俘虏了许多敌军官兵,
毛泽东和朱德就请徐特立去担负教育俘虏的工作。

这给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徐特立出了一个新课题。但他
并没有畏难。为了摸清这些俘虏兵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地进行引导教育,
徐特立来到俘虏兵中间,逐一调查询问。他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很快赢得
俘虏们的信任,有什么话都愿跟他说。几天下来,徐特立发现,这些人大部
出身贫苦,为国民党当兵打仗或出于谋生考虑,或出于强迫无奈,被俘后有
的气恼,有的悲观,情绪相当低落。

徐特立当即把负责看守这些俘虏的同志都找来,告诉他们说:“这些俘
虏兵原来都是穷苦人,只不过被国民党欺骗愚弄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简单
粗暴,要采取交朋友、谈心和民主讨论的方式,真诚坦率,平等相待,通过
我们的热情诚意去开导、启发他们,使他们了解共产党,信任共产党。”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很快取得了成效。不少俘虏兵原来沉默寡言,士气消
沉,经过一番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启发后,他们纷纷主动

找徐特立和看守的同志谈心,吐露自己的想法、认识,而徐特立总是笑
咪咪地听着,从来不厌烦。他抓住每一个机会一点一点地加以启发、开导。
后来,这批俘虏大都成了“解放战士”。离别之时,这些特殊的学员恋恋不
舍,含泪和徐老告别。


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进入巩固发展阶段。1931
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找到富有办学经验的徐特立,围绕着如何发展苏
区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夜的深谈,并把发展苏区教育的重任交给自己尊敬的老
师。徐特立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为了制定切合苏区实际及适应革命战争需
要的教育措施,徐特立不辞辛劳,深入兴国和于都等地,详细调查,细心研
究。很快地就掌握了苏区群众的文化状况:百分九十以上的农民不识字,劳
动妇女几乎全是文盲。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认为发展苏区教育首先要开展
扫盲运动。为此,他亲自起草扫盲运动方案,在兴国办了一个九十多人的训
练班、培养了一批扫盲骨干。他还经常深入到各区乡,指导和组织成立扫盲
协会、识字委员会和识字小组,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学文化,并规定每人识
字三千就算脱盲。在徐特立的大力倡导下,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出现了“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伕教马伕,伙伕教伙伕,
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的扫盲局面,深得毛泽东的赞赏。

1931 年11 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徐特立当选为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主
持中央政府教育部的工作。

凭借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徐特立认为,在中央苏区这样经济文化落后
的地区,要普及人民教育,首先要培训出一批人民教师。于是他亲自抓了苏
区师范学校的建设。1932 年3 月,徐特立在瑞金天后宫举办了师资培训班。
这个师资训练班的全部教学工作由徐特立一人承担,一切教材由他一人动手
编写,一切课程由他一人讲授,一切问题由他一人负责处理。他与学生同甘
共苦,自己种菜、

煮饭、摇铃、扫地,参加熬硝盐。

不久,这个师资班发展为列宁师范学校,先后为苏区培养了六百多名教
师,学员毕业后分派到各县、区、乡创办列宁小学,使中央苏区的教育事业
如竟相开放的烂漫山花顽强地发展起来,“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

徐特立到苏区之前已经名重教育界,受到人们尊敬。到苏区时,他已是
年近花甲的老人,但他仍然处处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
廉洁奉公。当时,每创办一所学校,都是千辛万苦,白手起家。为了解决办
学所需要的经费,他带头节衣缩食,把自己极其微薄的伙食津贴拿来补充经
费。自己则经常吃白菜、萝卜、辣椒之类,穿的是粗布衣服,与普通老百姓
一样。但在工作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